每個課堂上常用的思維導圖有兩種,壹種叫思維導圖,壹種叫心智圖。有的人把它們都翻譯成Thinking map,也有人把Thinking map叫做思維導圖,Thinking map都有,然後Mind 有的人把它們都翻譯成Thinking map,也有人把Thinking map叫做思維導圖和心智圖。不管怎樣,怎麽翻譯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我們來看看如何使用它們。
思維導圖包含八種思維導圖,分別對應人在思考時的八種思維過程,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數學、邏輯思維等能力。
思維導圖是壹種從中心點向外發展思維的方式。因為思維導圖是把我們大腦的思維和記憶用圖形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大腦的思維網絡有不同的分支,所以當我們思考某件事情時,可能會聯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物,妳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也可以用任何文字、圖片和符號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心智圖,在美國的課堂上都被大量使用,它們的作用大同小異。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的大腦思考,感覺就像打開我們的腦袋,推動它,刺激它思考。它還能幫助我們整理思路。
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都有壹個 **** 相同的目標,那就是將我們的思維可視化。妳到底在想什麽?這就是我們腦子裏在想的東西,它是壹種非常抽象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因此通過使用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妳可以將這些非常抽象的想法具體而詳細地表達出來。
除了整理自己的思路外,思維導圖在團隊交流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形象化,讓其他人也能理解,更方便我們進行交流和討論。
在美國課堂上學到的八種思維導圖
壹、氣泡圖
我要介紹的第壹種地圖是氣泡圖,它是八種思維導圖中最有趣的壹種,有壹個中心主題,然後用線鋪開很多氣泡,每個氣泡都是壹個創意,和中心點有關。比如,在這張圖中,這個孩子的腦海裏有很多外星人的形象,他會很有趣、跑得很快、頭上有天線、坐著飛船來。
泡泡圖的好處在於,它可以讓孩子不斷發散思維,因為孩子希望能夠添加更多的泡泡,但它也提醒孩子不要走得太遠,因為妳所想的東西必須與中心點相關。其實,我們平時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和孩子壹起討論,比如:妳覺得媽媽是什麽樣的人,爸爸是什麽樣的人,妳自己又有什麽特點呢?
可以用很多這樣的例子來鍛煉孩子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因為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如果妳只是直接問他壹個問題,他可能不太願意回答,或者有時候思路比較混亂。但如果我們說,我們來畫壹幅有趣的畫,邊畫邊說,妳會發現,有時候孩子們能想到很多妳想不到的東西。
讓我們看看上面的例子,這是壹個老師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談論他們第壹天上課的感受的氣泡圖。家長們可以參考壹下,因為談心情是壹件比較私人的事情,尤其是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有時候不願意說出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東西來畫壹畫,壹起做個遊戲,孩子就更容易敞開心扉了。泡泡圖非常簡單,我覺得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孩子用來整理思路,鍛煉表達能力。通常壹、二年級的孩子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左邊是思維導圖中的氣泡圖,右邊是思維導圖,它和思維導圖很相似,可見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之間是有聯系的。
例如,妳可以看到這是壹張給孩子們畫的思維導圖,內容是妳可以在家裏做什麽,然後作為壹個孩子,他根據事情的類型用線段畫出了分支。比如說有四個分支,放松、玩、做等等,然後每個分支下面又有子分支,比如說有放松,他還想到了閱讀,還有睡覺、沈默,然後還有文字,然後還有圖片,這是壹個非常完整的思維導圖。
同樣,這都是妳在家可以做的事情,另壹個孩子用的是泡泡。但他按地點來劃分--妳可以在客廳裏做什麽,妳可以在廚房裏做什麽,妳可以在外面做什麽,等等。無論是用線條還是用氣泡,這些畫都很隨意,只有壹個總體框架。孩子想畫什麽就畫什麽,只要他自己能看懂,並能解釋給其他人聽。
第二種,流程圖
第二種是課堂上經常使用的流程圖(Flowmap)。其實,大家對這種流程圖應該並不陌生,它是壹種表示事物發展順序的圖表。比如,這是壹張蘋果生命周期的流程圖,從壹粒種子開始,到開花,到樹上結出蘋果,再到我們可以摘下蘋果放在籃子裏,最後做出美味的蘋果派。這看起來是壹個非常簡單的流程圖,但這種圖對兒童寫作非常有幫助,老師在寫作中也經常使用流程圖。
讓我們來看看老師提供給壹年級學生在學習寫作時使用的壹種圖表,叫做我的故事流程圖(My story flowmap),它包括故事的開頭、中間和結尾。 或者畫壹張圖,這樣填完之後,他們在寫作時就更有條理了。
這幅圖是我以前分享過的壹個例子:奧利奧餅幹怎麽吃?每個學生都要想壹想自己是怎麽吃的,然後在流程圖中畫出來。比如,這個孩子的吃法是這樣的:先吃壹整塊餅幹,然後掰開,再泡在牛奶裏,最後和牛奶壹起喝下去。其實,在畫這個流程圖的過程中,會引發我們把整個過程考慮得非常清楚,之後再落筆就容易多了。這就是流程圖。
思維導圖壹共有 **** 八種圖,我在這裏就不細說了,剩下的幾種我們大概過壹下。
第三種,圓圈圖
第三種是圓圈圖(circle map),它適合低年齡段的孩子使用,其實這種圖跟氣泡圖有點類似,但是它沒有層次感,不像氣泡圖有壹個線段,就是妳覺得會有層次感,這種圓圈圖沒有層次感,所以比較適合小孩子。中間的小圓圈代表壹個主題,外面的大圓圈裏可以填任何與主題有關的東西。比較松散的壹種圖形,非常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壹般來說,在學前班,孩子們都會用到這種,甚至在相當於國內幼兒園大班這樣的年齡段也會用到。
四、雙泡泡圖
四、雙泡泡圖(double bubble map),它可以用來比較相同和不同的事物,這種圖在逃避作業裏面用得很多。比如,像比較蘋果和南瓜的異同,比較爬行動物和水生動物的異同,數學中比較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異同等。我發現這類圖到小學二年級就有了,壹年級還比較少,二年級就用得比較多了。
第五種,多流圖
第五種,多流圖(multi-flow map),這種圖主要用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看到它中間是壹個核心事件,它的左邊表示事件的起因,右邊是事件的後果,平時孩子看完壹本書或者聽完壹個故事,我們可以帶著他壹起用這個Multi-flow map來做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後果,來做這樣壹個分析。
六、樹狀結構圖
壹般來說,樹狀結構圖是用來對事物進行分類的。
七、括號圖
括號圖表示事物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這個圖其實很像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老師上課的那個板書很像,我感覺對這個圖的記憶還是很深刻的,其實老師講的東西我已經忘了,但是他板書的形式我還是記得很清楚。
八、橋形圖
最後壹個是橋形圖,它可以用來打比方,上下兩個事物的關系是壹樣的,比如這個圖是顏色關系,下面的事物是什麽顏色。
這些圖看起來都不復雜,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也不會專門教這些圖。我發現,盡管孩子們在使用它們,但他並不知道什麽是思維導圖、心智圖或這些概念。老師們只是在日常學習中帶著它們,讓他們慢慢了解在做什麽樣的事情時應該畫什麽樣的地圖,然後他們就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讓事情變得簡單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