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藥學部的專家指出,經常輸液會帶來的以下四點危害:
1、不良反應發生率高。
人們總以為輸液最省事、最保險,可是對輸液的安全性卻很少有人關心。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註射的危害,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統計顯示,靜脈註射導致的不良反應占56.7%,中國安全註射聯盟統計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註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
解析:口服藥物經過胃腸道吸收,將身體不需要的或是有害的物質過濾掉,然後才進入肝臟代謝。經過這壹過程後血藥濃度降低,進而降低了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
靜脈輸液不同於口服、皮下註射、肌肉註射等給藥方式,藥物不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而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療效更直接、更快,但發生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幾率相對更高、更快,而且更容易產生耐藥性。
藥物口服後,在人體有壹個吸收的過程,發生不良反應時可以洗胃;皮下、肌肉註射的藥物其吸收也需要壹段時間,因而給急救創造了條件;而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體內藥物濃度瞬間達到最大值,不良反應當即暴發而且兇險。
2、輸液微粒可堵塞微血管。
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um,經常輸液會使藥液中超過4um的微粒蓄積在心、肺、腎、肝臟、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
微粒堵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癥、過敏、肉芽腫等。有學者對壹個壹生輸過40升液體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臨床應用發現,很多中藥制劑因其制備工藝差異大,成分復雜,很多成分屬天然大分子物質,且中藥的各成分溶解度不同,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阻塞毛細血管引起超敏反應。
解析:任何質量好的註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輸液微粒是指註射液在生產或使用過程中,經各種途徑汙染的微小顆粒雜質,其粒徑在1~50um,是肉眼看不見、易動性的非代謝性的有害粒子,這也是靜脈輸液最大的危險因素。
輸液中的微粒有隨空氣進入輸液的塵埃粒子、切割安瓿產生的玻璃屑、穿刺膠塞造成的橡膠微粒、輸液器具攜帶的微粒、脂肪乳乳化不完全產生的脂肪栓、生產過程中加入的活性炭顆粒以及藥物結晶等。
3、刺激血管加重心腎負擔。
輸液對血管不僅是壹種刺激,還可能攜帶致熱物質或不溶性微粒進入機體。長期輸液還會導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改變、發熱反應、肺水腫、心力衰竭、空氣栓塞和靜脈炎等輸液並發癥,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解析:大多數輸液劑偏酸性,短時間大量液體進入,會引起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改變,導致稀釋性酸中毒。發熱反應大多與內毒素有關。內毒素限量試驗表明,多數為單壹分析內毒素限量合格,但是內毒素也有疊加作用,輸液混合後內毒素限量不合格。
若輸液量過多或輸註過快,大量液體進入血液循環會使循環負荷過重,出現急性肺水腫或心力衰竭癥狀。
4、增加感染增大副作用。
輸液過程中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輸液汙染等,可引起交叉感染。每年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病人遭受院內感染,並有數萬人因此喪命。
臨床發現,“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劇增。“吊瓶”中如合用7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會增加50%以上。有些藥物配合不當,進入血管可發生化學反應性沈澱。例如氨芐青黴素與去甲腎上腺素聯用,可呈現棕色沈澱;如果大量輸註維生素C,可出現中毒反應。
解析:靜脈輸液感染包括與導管相關的感染,如穿刺部位或與導管相關的血液感染,與輸液管路有關的感染或汙染。輸液器具、輸入的液體、輸液部位的皮膚以及護士的手等被汙染時均可導致交叉感染。
擴展資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趙誌剛教授指出,患者對於輸液的壹些認識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認為輸液能使疾病好得快。
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在出現感冒發燒時,家屬都很著急,往往會要求進行輸液治療。而實際上,感冒期間服藥或輸液對縮短病程無顯著效果。只有當感冒癥狀較重,如高熱不退、食欲極差、頻繁嘔吐、繼發細菌感染時,才需由專科醫生診斷,決定是否需要輸液。
2、認為輸液可以沒病防病。
壹些老年人甚至認為輸液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血管。實際上輸液對血管的疏通作用是短暫的。而與所願相反的是,輸液時液體中的微粒容易黏附在血管上,產生病竈,反而不利於血管的疏通。
3、認為輸液可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
營養輸液有糖類、氨基酸、脂肪乳輸液等,只適用於不能通過口服經胃腸道吸收營養的患者。其他患者將營養輸液當成攝取營養素、增強免疫力的手段是不可取的。
4、認為兒童服藥麻煩,不如直接輸液。
因兒童口服給藥困難,壹些家長主動要求輸液。殊不知,兒童由於臟器發育還不完善,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不適當的輸液其風險大於收益。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