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藥古今研究:幹姜

中藥古今研究:幹姜

壹、典籍摘要

1、《神農本草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2、《本草備要》:“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炮則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溫經止血,定嘔消痰,去臟腑沈寒痼冷。”

3、《本草便讀》:“入脾胃,燥濕溫中,肺飲蓄痰嗽可愈。味辛熱,逐寒散冷,腎邪痹著重能輕。炮黑則味苦性和,血藥用為引導,服食可入營守內,補方賴以前驅。”

4、《名醫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5、《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6、《本草乘雅半偈》:“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生者尤良。”

7、《本草崇原》:“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生者尤良。”

8、《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9、《本草從新》:“通四肢關節,宣諸絡脈,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腹痛癥瘕積脹,開胃扶脾,消食去滯。”

10、《本草撮要》:“治冷痹寒痞反胃,下痢腹痛,癥瘕積脹,開胃扶脾,消食去滯。”

11、《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幹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12、《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沈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13、《本草分經》:“辛熱,燥脾濕,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絡脈,逐寒發表,溫經定嘔,消痰去滯,炒黃用。”

14、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15、《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裏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6、《本草經解》:“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

17、《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18、《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19、《本草經集註》:“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20、《本草新編》:“解散風寒濕痹、鼻塞頭痛、發熱之邪者。”

21、《本草易讀》:“逐寒祛濕,溫經止血,定嘔消痰,下氣消食。治內寒之腹痛,療縮筋之霍亂,止寒濕之嘔利,回手足之厥逆。”

22、《本草擇要綱目》:“其用有四,通心助陽,去臟腑沈寒痼冷,發諸經之寒氣,療感寒腹痛。”

23、《得配本草》:“開臟腑,通肢節,逐沈寒,散結氣。治停痰宿食,嘔吐瀉痢,霍亂轉筋,寒濕諸痛,痞滿癥積,陰寒諸毒,撲損瘀血。”

24、《雷公炮制藥性解》:“生者味辛,能行血,逐寒邪而發表。熟者味苦,能止血,除胃冷而守中,沈寒痼冷。”

25、《新修本草》:“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療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久服令眼暗。”

26、《藥鑒》:“散肺氣,與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與實陰藥同用,能治血虛發熱。入肺藥中,能利肺氣。入腎藥中,能燥下濕。引氣藥入氣分,引血藥入血分。主治沈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者,黑附子為使。”

27、《藥籠小品》:“能溫經散寒邪。客寒犯胃作痛,厥陰濁陰上僭,必用之品。同五味子治寒嗽,通關節,宣脈絡,為用甚廣。”

28、《藥性切用》:“性味辛熱,入脾胃而祛寒止痛,溫胃燥脾;為暖中散冷專藥,傷寒陰盛必需之。”

29、《藥征》:“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嗽、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30、《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31、《證類本草》:“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32、《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其用有二 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溫中。”

33、《千金翼方》:“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34、《醫學衷中參西錄》:“為補助上焦、中焦陽分之要藥。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與濃樸同用,治寒飲杜塞胃脘,飲食不化;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於胸中,呼吸短氣;與黃 同用,治寒飲漬於肺中,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氣不降,喘逆迫促;與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氣不降,吐血、衄血;與白術同用,治脾寒不能統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虛寒,常作泄瀉;與甘草同用,能調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戟,而其溫補之力轉能悠長。”

35、《珍珠囊》:“幹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陽,去臟腑沈寒痼冷,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36、《本草求真》:“幹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凡因寒入,而見臟腑痼蔽,關節不通,經絡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籍此以為拯救除寒。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揮發油:6-姜辣素、α-姜烯、牦牛兒醇、β-甜沒藥烯,6-姜辣素是其辛辣成分;姜炭中含有姜酮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6-姜辣素不得少於0.60%,姜炭不得少於0.50%。

2、本品有抗胃潰瘍、調節胃腸運動、利膽、鎮吐、鎮痛、抗炎等作用。

  • 上一篇:音樂隨筆
  • 下一篇:金蟬止癢顆粒效果好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