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並且獲得了權力和財富的人,最後希望的是長生不老。在戰國時期的混亂狀態中完成了統壹天下之偉業的秦始皇,在他的晚年所追求的也是長生不老。 秦始皇晚年的時候,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不少方士,這些方士都是研究並實際長生不老之術的古怪人物。他們大都來自渤海灣沿岸的河北和山東,大概是海使他們產生了長生不老的幻想。他們說東海有蓬萊仙山,山上住著管藥的仙人。據說方士徐芾(徐福)就是受秦始皇之命,為求仙藥乘船出東海的,最後他漂流到了日本。現在,在和歌山縣新宮還保留著徐芾墓。 壹、漢武帝的身邊的方士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和秦始皇壹樣,完成了空前的軍事偉業的漢武帝,到了晚年,也厭煩政治,召集方士,沈溺於長生不老之術。在漢武帝的身邊相繼召來的有:李少君、謬忌、少翁、欒大等方士。 其中李少君自稱能祭炊竈、不食人間煙火,通曉長生不老之術,聲言自己已經活了幾百年。來到漢武帝身邊後,大受寵愛。他向漢武帝進言道: 祠龕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 意思是說,祭奠炊竈就能招來鬼神,招來鬼神之後就能使丹秒變成黃金,用這種黃金制做的食具,進飲食物就能延長壽命。於是,漢武帝就按照李少君的話專心致誌地用丹秒等藥品去煉黃金,不知漢武帝是否果真煉出了黃金。 二、中東煉金術與中國煉丹術的異同 大致與此同時,以埃及為中心,中東也出現了煉金術,煉金術士的幻想從 *** 壹直流傳到了中世紀的歐洲。本來煉金術是壹種巫術,但煉金術士們進行了許多化學操作,他們把化學物質用火燒、用水煮,或者蒸餾。於是,煉金術成了化學的起源。與此相似的巫術在中國也曾流行過。 中東的煉金術是以煉出黃金,成為富翁為目的,而中國煉金術的目的則是煉出黃金,用來制作特別的飲食器具。中國的煉金術士們認為,人工黃金具有天然黃金所沒有的奇妙的神力,使用這種黃金制作的容器進飲食物能夠延長壽命。被用於煉這種黃金的物質是丹砂,即硫化水銀。 在中東的煉金術中,也非常重視這種丹砂。硫化水銀是壹種紅色的固體,經火燒後可成為液體的水銀,再進壹步加熱又再度變為紅色的酸化水銀。古代的巫師們被這壹連串不可思議的化學變化吸引住了,他們相信用丹砂能練出黃金。中國人在這壹點上也是如此,不過中國人不只是煉黃金,他們還相信丹砂與其他化學物質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可以制成仙藥,服後可以使人長生不老。 因此,確切地說,應該把中國的煉金術叫做煉丹術。在日本也有叫做仁丹的藥品。而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 ”丹”藥的也不少。自宋代以後,在叫做「 ”丹”藥的藥劑中很少含有丹砂,而在唐代及唐代以前,「 ”丹”藥中確實含有丹秒。 三、葛洪著作《抱樸子》 後漢魏伯陽著有《周易參同契》壹書,主要是說明煉丹術的。這種巫術性的技藝,即方術被後世繼承並發展了,在這方面,晉代的葛洪(公元282——363年)留下了最有名的著作《抱樸子》。 包括晉在內的六朝時代,道家思想和道教甚為盛行。此外,煉丹術也頗為風行。六朝時代就處在這樣的壹個社會環境中。方術深深地滲透到了士大夫階層。葛洪最初學習的是儒教,但他的許多親友都是方士。他祖父有個堂兄弟,名叫葛玄,此人曾跟仙人左慈學過煉丹術,並將此術傳給了鄭隱,這位鄭隱就是葛洪的老師,葛洪曾經在晉王朝做過官,體驗過官僚的生活,晚年隱居於廣州的羅浮山,專心於煉丹術。葛洪在《抱樸子?金丹》中寫道: 余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巻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 並且在《仙藥篇》中還寫到: 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自銀。 這些礦物性的藥物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是因為礦物質與草根樹皮之類的物質不同,可以永久地保存,且不變樣。當然,仙藥有許多種類,這在《仙藥篇》中也都列舉了。 葛洪與李少君壹樣,也曾煉制過入工黃金。在《黃白篇》中葛洪引用其師鄭隱的話道: 至於真人作金,自欲餌服之致神仙,不以致富也。 意思是說,煉制黃金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富豪,而是為了服用黃金而成為仙人。前畫引文中的所謂金液,是指將黃金熔化的液體,那是用來服用的。另外在《黃白篇》中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述: 世間金銀皆善,然道士率皆貧、故諺雲無有肥仙人富道士也。 有誌於成仙的人喜歡隱居生活,他們認為,如果成了富有者反倒有礙於他們成仙。實際上,他們不可能煉出黃金,所以方士們過著貧寒的生活,亦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在煉制仙藥、即丹藥的時候,都是選擇山裏的荒僻之處。在開始工作之前,先實行壹百天的齋戒,用五香湯凈身,禁絕與俗人相見。他們的作法歸根到底是頗帶神秘色彩的。但是,正像中東的煉金術成了化學的起源壹樣,中國的煉丹術師們也使用各種器具進行化學操作,因而,加深了他們對各種物質性質的認識。現在雖然列舉不出他們在化學方面的成績,但是,唐代黑色火藥的發明恐怕就是從方士們試驗的失誤中產生的。 四、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發展 巫術的技藝是化學知識的起源之壹。中國的藥物學、即本草方面的知識也是由方術家們發展起來的。 如上所述,在中國,藥物叫做本草,這個用語在文獻中的出現可以追湖到西漢末年,從那時起就有被稱為本草家的藥物學者了。後來經過後漢時代,本草學方面的學問逐漸得到了發展,並出現了專門著作。 這方面的集大成者是南北朝時代、活躍在中國南方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那時流傳著壹本叫做《神農本草經》的書。神農是與黃帝齊名的古代聖帝,與黃帝被尊為醫祖壹樣,神農被仰尊為藥祖神。據說神農「 ”嘗百草而用於醫”。但是勿庸置疑,《神農本草經》是假托神農氏之作。 陶弘景把當時名醫們發現的藥物知識、即《名醫別錄》加寫進去,以同樣的書名,寫出了新的三卷《神農本草經》。在這部書中,列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它恰好與壹年的日數相等,並逐壹地記述了這些藥物的形狀、產地、采集時期、藥效等知識。藥物的種數之所以與壹年的天數相等,正如《素問》所述,這是由於與隨四季推移者為養生之根本的理論相壹致。陶弘景還加了註釋,連正文算在壹起,***完成了七巻《神農本草經集註》。這部書已經失傳了,現存的也只不過是在敦煌出土文物中發現的殘篇斷簡。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刊行了很多醫藥書。在宋徽宗的大觀年間和政和年間,刊行了內容多少有些不同的、兩種版本的《證類本草》,而且,兩種版本都流傳至今。 《證類本草》中轉載了《神農本草經集註》的大部分記述,因此,從《證類本草》中,可以窺見《神農本草集註》的內容。下面根據《集註》的內容,我們來探討壹下中國人的藥物觀。《集註》中,存在著等級的觀念,由於這個觀念,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關於每壹品,都有如下的記述: 上藥壹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蓋氣不老延年者。中藥壹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樸虛贏者。下藥壹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癥者。 這即是說,最上品的藥物是長生不老之藥,這對於我們今天來說,幾乎沒有什麽關系。其次是保健藥,其中既有有毒的也有無毒的,必須適當適量地服用。最下品的藥材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藥,即治療藥。這類藥多毒,即副作用多,不可久服。在日本,人們經常說「 ”中藥沒有副作用”,然而決非如此。這種三品分類的方法在葛洪的《抱撲子》中也記載,它是中國關於藥物的基本理論。正如《素問》所論述的那樣,陰陽原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遵循這個原理則是養生之本,而且,防患於未然是醫術的根本,中國的藥物學也清楚地表述了這壹理論。
上一篇:濱州醫學院幾年級?下一篇:返利機器人哪個返利最高(返利最高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