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在唐代,就有印度用鴉片治病的記載。玄奘法師翻譯的《皮納耶雜著》第10卷中,記載了印度國王生病,佛祖指示他熏藥,書中甚至還記載了熏藥的方法。
壹開始,隨著罌粟的傳入,從晚唐到宋代,罌粟作為觀賞花卉在中國栽培。北宋劉漢所著《開寶本草》中有記載。
蘇軾詩中說:“道士喜飲雞水,童子可煎罌粟湯。”當時人們把罌粟當中藥,並沒有吸食它的記載。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仍將罌粟、雞冠花列為觀賞花卉。
但是到了明朝,人們開始了解鴉片的制作方法,開始吸食鴉片。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壹書中,不僅介紹了罌粟的藥性,還講解了鴉片的制作方法。
李時珍考證後指出:“鴉片以前很少聽說,但近代有用。”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吳在《植物名景考辨》中說:“唐代以前沒有罌粟的記載......近日壹芙蓉毒化天下,無異金錢草。”
擴展資料(1)在奴隸社會,人們種植和采集有毒植物,用於消遣、治療疾病或宗教和部落慶典。
(2)公元9世紀,罌粟黍入藥,傳入唐朝都城長安。
(3)清朝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瑞文片,壹場災難性的瑞文片災難降臨中國,引發了1840和1856兩次瑞文片戰爭。
(4)清末民初,膠東人的“抽大煙”也廣為流行,講究“膠州花燈、壽州豆、的煙棍、廖蘭珠的煙竿、劉的雕煙盒”。
(5)1806年,德國化學家F.W.A .澤爾蒂從烏鴉切片中分離出壹種白色結晶粉末,傳入中國後被稱為“墨菲”。
(6)1874年,英國化學家C·R·賴特首先用嗎啡和乙酸酐合成了白色晶體——海洛因。
(7)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始終堅持打防並舉,重在預防,標本兼治。
百度百科-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