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故事相關內容推薦↓↓↓↓
腳踏實地的勵誌故事
真實感人的小故事
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傳說故事
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長征中的故事1
剛過大渡河,周恩來就病倒了。他經常發高燒,有時還昏迷不醒。
當時紅軍什麽藥都沒有,壹般戰士受傷了,只能用鹽水給傷員洗傷口,就這樣治療。
他的醫護人員劉江平非常著急,總是和其他醫護人員千方百計地往各部隊找藥。
周恩來知道後,打電話給劉江平,對她說:"戰士們比我更需要藥品,千萬不要到部隊去找,我們有的是!"
每次宿營,劉江平第壹件事就是四處奔走買藥,偶爾能買到壹點止痛退燒藥,馬上讓周恩來服用。有壹次他們在壹個集鎮上,買了兩兩木耳,劉江平喜極而泣,這在整個長征途中可算是壹級補品了。
由於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周恩來整天高燒不退,經常處於半昏迷狀態,翻越雪山前,部隊特意為周恩來準備了擔架,但他堅持步行。最後,他實在走不動了,才躺在擔架上。
周恩來對自己要求很嚴,從不把自己當領導,而是把自己當成壹個普通戰士,別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別人操的心更多,吃的苦更多。
穿越草原時,醫務人員硬是給周恩來煮了壹碗粥,他嚴厲地問劉江平:"部隊現在吃什麽妳不知道嗎?"劉江平說:"妳怎麽不知道,吃草根,吃樹皮,可妳病成這樣,還要協助毛澤東工作,為全軍分擔,不吃壹小碗稀飯不應該嗎?"
"小劉啊,我們是革命隊伍,必須官兵壹致,好壞大家要壹樣。"周恩來最終沒有吃到珍貴的稀飯。
紅軍進入甘肅時,正是收獲的季節,隊伍經過壹片梨園時,長征的紅軍看到,樹上結滿了果子,黃澄澄的,看了忍不住流口水。但沒有人上去拿梨吃。房前屋後,梨子成堆。周恩來坐在梨樹下,壹手喝水,壹手拿筆,聚精會神地看著地圖。劉江平見生病的周恩來沒吃人家壹個梨,睡在梨堆裏,他也沒拿壹個梨。
第二天,壹個戰士問能不能買點梨,周恩來答應了。但當地老百姓受國民黨的欺騙宣傳,誰也不敢說價錢,只是說:"吃吧,妳吃吧!"梨農不收錢,戰士不吃梨。結果,在盛產梨的地方,紅軍壹個梨也沒吃就走了。
長征中的故事二
地圖是我們常用的工具。在行軍作戰中,大型軍事地圖對指揮員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有時會影響到壹場戰役的勝負。
在《三國演義》中,有壹個著名的 "張松獻圖 "的故事。這張地圖對蜀漢政權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作用。還有壹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紅軍長征時,龍雲獻圖,使紅軍渡過金沙江,甩掉了幾十萬國民黨追兵。
雖然龍雲後來轉向了革命,但長征中的 "龍雲獻圖 "並不是地方實力派的示好,而是中央紅軍主力進入雲南後對他們的懷疑。
1935年4月,中央紅軍主力進入雲南,緊接著攻打昆明造出了非常大的聲勢。"雲南王 "龍雲看到空城,又急又驚,急忙抽調滇軍精銳主力回護省城。由於龍雲不斷呼救,蔣介石又命令中央軍薛嶽部日夜兼程,沿紅軍去昆明的道路分路前進。
但這是紅軍調虎離山之計。時任紅4團政委的楊成武回憶說:佯攻昆明,震動了整個雲南。滇軍不得不趕到昆明集中,造成了乘虛北上、強渡金沙江的極好時機。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妙計。兵書上說 "兵不厭詐",秘密就在這裏。正當敵人倉促向昆明集中,後面的追兵來不及趕到時,中革軍委決定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金沙江沖去,準備北渡金沙江。
當時,國民黨無法掌握紅軍的情況。即使國民黨飛機在昆明以東90公裏的馬龍縣發現了紅軍,也誤以為是國民黨軍隊,不相信紅軍敢向雲南腹地挺進,既不投彈,也不示警。
飛的尚且如此,地面上的國民黨軍隊就更摸不清紅軍的動向了。
紅軍東征西討的計劃是成功的,但困擾紅軍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大比例尺的軍用地圖,對雲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別是在準備北渡金沙江擺脫敵人尾追的情況下,不知道渡口在哪裏,紅軍上下都很著急。
歷史充滿了巧合。正當紅軍先頭部隊沿雲貴公路偵察前進時,迎面撞上了開往昆明方向的大卡車。
"是敵人,準備戰鬥!"經驗豐富的紅軍戰士迅速在公路兩側隱蔽起來。
敵人顯然沒有發現異常,卡車繼續沿著公路行駛。隨著幾聲清脆的槍響,紅軍戰士像神兵天降壹樣沖了出來,擋住了卡車。
卡車上裝滿了雲南當地的特產--宣威火腿、著名的普洱茶等。還有許多藥品,特別是雲南白藥,在當時非常珍貴,專門治療跌打損傷。這些都是龍雲專門送給薛嶽的禮物,不料卻成了紅軍的戰利品。
更巧的是,紅軍還從車上繳獲了龍雲按照薛嶽的要求繪制的雲南1:10萬比例尺地圖兩包,還是套印的,非常精美。龍雲本想派飛機送去,但因飛行員生病,改用卡車送去。
時任軍委縱隊政委的陳雲在《隨軍西行》壹書中記錄了這段歷史:"紅軍包圍曲靖向馬龍進軍時,被昆明副官薛嶽攔截,車上裝滿了軍用地圖和雲南著名的白藥(能治槍傷,極為珍貴)。當汽車行至距曲靖 20 裏處時,遇到了紅軍。因此,警衛員和副官都被繳了械,軍用地圖沒有交給薛嶽,而是被紅軍用來渡過金沙江,白藥、火腿、茶葉都被紅軍享用了。故紅軍戰士每談此事,無不為之熱鬧。"
周恩來得知截獲軍用地圖,喜形於色。毛澤東也笑著打趣說:"當年劉備入川,是張松獻圖;現在我們過滇入川,是龍雲'獻'圖,兆頭好啊!"
毛澤東利用繳獲的軍用地圖,很快摸清了龍街、皎平、洪門三個金沙江渡口的情況,並把渡口的位置、相互間的距離和通行路線標註出來,發給部隊。紅軍迅速奪取了這三個渡口,北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長征以來的決定性勝利。
長征的故事3
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其主要內涵至少包括幾個層面:甘於吃苦、不畏艱險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英勇善戰、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勇氣;團結壹致、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醒我們,紅軍長征路艱辛、漫長,新的長征路將更加艱辛、更加漫長,改革當前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本領和素質才能奪取 "新長征 "的勝利?
20__年2月16日,習近平在視察空軍某師時提出了 "思想政治要過硬、打仗本領要過硬、戰鬥作風要過硬 "的戰略要求,這為新形勢下部隊建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註入了強大動力。
基層是軍隊建設的基石,是強軍之基。隨著軍隊調整改革的不斷深化,適應新體制、履行新職能、擔當新使命,對基層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越是形勢發展變化,越是面臨重大考驗,越要弘揚長征精神,按照 "四個堅持扭住不放"、"三個過硬"!"
"三嚴三實 "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嚴三實 "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嚴三實 "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強化鑄魂育人,根子在基層。首先要解決好聽誰指揮、向誰看齊、為誰奮鬥的問題,堅決聽黨指揮,做到搏擊長空向黨看齊,翺翔萬裏不迷航。
要突出抓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貫徹,引導官兵自覺遵循,築牢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要從當兵之初、為官之初、任用之初抓起,從黨小組、黨支部抓起,從源頭和根基上築牢組織細胞,築牢政治根基。依托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開展工作,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始終確保改革不變色、轉型不轉向、信息化不失革,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
支持雙贏,力量在基層。基層是 "基石 "和 "源頭活水",習近平強調,戰鬥力標準必須落實到基層,基層的壹切工作都要圍繞戰備訓練來開展;要強化實戰化訓練,確保關鍵時刻沖得上、打得贏。踐行 "打仗本領要過硬 "的要求,必須堅定提升戰鬥力的鮮明導向,無論是工作謀劃、力量運用、資源投入,還是表彰獎勵、典型培樹等,都要向戰鬥力建設聚焦。
要落實真難真嚴的要求,以真打硬仗的決心抓訓練,聚焦實戰對手抓訓練,把亮劍的本領練足,以實打實的苦練打贏。把基層單位建成堅不可摧的 "戰鬥堡壘",關鍵時刻才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真正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托。
砥礪戰鬥作風,底氣在基層。基層是培養官兵英勇頑強戰鬥作風的 "主陣地 "和 "橋頭堡"。習近平強調,和平時期不能把軍人嬌氣帶壞了,軍隊強大了還得強大,軍人還得有血性;要發揚壹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於沖鋒陷陣,敢於迎戰強敵。面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新挑戰,廣大官兵必須樹牢當兵打仗的思想根基。要把訓練場當戰場,以打仗的要求砥礪戰鬥作風,始終保持高昂的練兵熱情和不懈的戰鬥準備。
基層官兵是實現強軍目標的主力軍,只有基層硬起來、強起來,才能提振戰鬥力。要引導官兵增強擁護改革的政治自覺,始終保持政治堅定、思想穩定,確保深化改革順利進行。
長征故事4
為激發科研人員的強軍熱情,國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開展了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活動,組織科研人員走進紅軍長征遺址,感受長征精神,傳承長征血脈。新學期伊始,剛從廣西吉首返校的黃宗勝副教授就迫不及待地站在學院 "光電論壇 "的講臺上,與大家分享他重返紅軍長征遺址的感悟:"這次科研期間,我回到了家鄉吉首,瞻仰了湘江戰役遺址?"
黃宗勝,是國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拔尖創新團隊的壹員,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最年輕的剛過30歲生日,但他們已經在各自的科技攻關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激光陀螺作為最前沿的慣性導航核心傳感器,壹直是世界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為了搶占這塊前沿制高點,袁寶輪自20____年博士畢業留校後,甘做十年寒窗凳,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精度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的研發中。有壹次,為了獲得第壹手實驗數據,他隨船出海,當時海況很差,人在甲板上站不住,他就用繩子綁在身上固定,繼續進行試驗,這壹固定就是十多天。吃了幾頓飯,吐了幾次,他都記不清了,試驗結束時體重下降了十幾斤。不過,他獲得的測試數據為驗證結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十多年來,他攻克了慣性導航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使激光陀螺系統的整體水平實現了巨大飛躍,並於去年在某系統原理樣機的國家測試中取得了第壹名的好成績。
20__年,學員王震到部隊實習,發現炮兵的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他想設計壹種耳機,既能減弱炮彈的轟鳴聲,又能接收指揮命令。他把這壹想法匯報給了老師雷兵,老師對他這壹部隊急需、貼近實際的想法給予了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
從電路調試到軟件編程,從原理設計到樣品制作,雷兵手把手地教,他們買來各種成熟的助聽器產品拆分,逐個型號逐個部件地分析研究原理,再對通信和功放模塊部分進行改進,前後研究分析了近半年時間,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的成果與他們****,樂在其中。經過壹年多的努力,"智能聽力保護系統 "終於完成了研制並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並獲得了國際大學生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總決賽特等獎、第四屆國際微納傳感器技術應用大賽壹等獎。
王震只是雷兵帶過的眾多參加國際國內創新大賽的學生之壹。28歲的雷兵博士畢業後,投身到學院的光電技術創新實踐基地。在這裏,他積極開拓學生的創新視野,啟發創新靈感,驗證創新設計,鼓勵創新實踐。近四年來,他直接指導學員在國際微納傳感器技術應用大賽、全國大學生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中獲得特等獎1項、壹等獎2項、二等獎6項。廣大科研人員聚焦國防和軍隊急需,強化基礎理論創新,挑戰前沿科學技術,譜寫了壹曲曲科技強軍的青春戰歌。
長征中的故事5
秋天的遵義,湘江靜靜流淌。走在遵義市紅軍街上的人們,常常會遇到壹位拄著拐杖漫步的老人,他就是___歲的紅軍老戰士李光。
這位老人在遵義家喻戶曉,人們親切地稱他為 "老紅軍李光"。人們尊敬他,不僅因為他有光輝的革命生涯,更因為他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李光用生命詮釋了壹個老紅軍、壹個****,壹個生產黨員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對社會和人民的熱愛。
"我自己沒文化,不能讓下壹代吃這個虧。"
1920年8月,李光出生於遵義,從小失去父母,四處流浪,8歲時就給地主家放牛,沒上過學。
14歲時,李光參加了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
抗戰期間,上級指示李光拂曉出發,但身為營長的他不懂 "拂曉 "的含義,文書也不在,直到第二天拂曉才出發,導致部隊失利。這成了李光壹生中最慘痛的教訓。
李廣說:"我沒文化,不能讓下壹代吃這個虧"。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李光被調到地方工作。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他成了遵義市紅花崗區關心下壹代工作委員會的顧問。
1994年底,在壹次為遵義壹所農村小學捐款的活動中,李光因當地學校條件艱苦,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不顧年老多病,壹次次跋山涉水,深入貧困鄉村,調查了解農村學校和適齡兒童上學的情況。他把平時省下的錢捐給了10多所中小學。
__ 多年來,李廣先後資助了1000多名孩子,捐款總額達40多萬元。遵義市回龍鎮桂花小學因為李光的長期捐助,更名為 "李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