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洪洞為什麽叫洪洞?

洪洞為什麽叫洪洞?

山西洪洞縣是我國 歷史 名縣,也是億萬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洪洞大槐樹寄托了全國及海外多少移民後裔的故土深情。“洪洞”無疑是中國 歷史 文化的著名品牌,但是它的來歷和含義又是怎樣的呢?

在西周時期,洪洞縣境屬古楊國。我國的楊姓就發源於這裏。秦統壹後,在這裏設置楊縣。又經過數百年,到東魏時期,出於戰爭需要,東魏政權在此戰略要地設軍事堡壘,稱“洪洞戍”,也稱“洪洞鎮”。史書中描述北周軍隊進攻到此的情形:“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復,控據要險。”洪洞戍的舊址大致在今天洪洞縣的上紀略村壹帶。

隋末,李淵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經過楊縣時因惡隋煬帝的“楊”姓,遂以當地著名的洪洞戍命名為“洪洞縣”。

原來,古漢語“洪洞”壹詞是形容洪流大水的意思,有時也寫作“鴻洞”。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而洪洞戍的軍事堡壘建於汾河岸邊,面臨波濤澎湃的汾河,故以“洪洞”為名,以顯揚東魏將士如洪波之勢的軍威。

歡迎打開 歷史 寶藏,壹起來讀山西那些事兒。(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我們都知道洪洞有個 大槐樹,這裏號稱眾祖之根。

不少外地人會將洪洞讀為hóngdòng,這其實是錯誤的讀音。

正確的讀音應該是hóngtóng。

關於洪洞這個地名,有人根據方誌上的記載, “縣北五裏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 說是因為這個地方南邊在上古時期有壹個仙人,因為居住在壹個叫 “洪崖古洞”的地方,而得此地名。

其實這個說法不可靠。

因為這裏的 古洞讀 d ò ng,而非現在的讀音 hóngtóng。

也有人解讀說,洪洞這壹地名,源於鮮卑語,其實是通古斯語系中的“Hoton”壹詞的漢譯。 Hoton ”意思就是“城”。

這種說法有過度解釋之嫌。就算洪洞此地魏晉這段 歷史 上受到過鮮卑人的影響,而地名這壹最基本的文化要素確實有強大的傳承性的,不可能直接改過來,把之前的俗稱丟的壹幹二凈。

洪洞這壹地名,還是與此地的地理環境有關。

綠色所示為汾河

洪洞靠近汾河,“洪”是形容大水,而“洞”是言水之激流。合在壹起,“ 洪洞 ”的意思就是指這裏的汾河波濤洶湧。

這裏的形容流水迅猛的“洞”該怎麽讀呢?

從水同聲,就是說表示疾流的“洞”讀同tóng。後面的“徒弄切”,是古代表示讀音的特殊方法,取“ 徒 ”的聲母t,和“ 弄 ”的韻母ong,合在壹起,就是 tóng這個發音了。

綜上可知:洪洞這個地名,與當地特殊的河流環境密切相關。

速讀 歷史 類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註@ 歷史 寶藏。

提起洪洞縣,可以說家喻戶曉,喜歡戲劇的人都記得《玉堂春》裏蘇三的壹句唱詞“ 蘇三離了洪洞縣 ……”,另外壹個就是“ 大槐樹下 ”的故事。洪洞縣名是怎麽來的昵?

根據傳統的說法,洪洞縣名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 洪洞縣 歷史 悠久,其“洪洞”之名自古就有,雖然在 歷史 上幾經變遷,但最終還是沿用了 歷史 上的舊稱: 洪洞 。

在唐、虞、夏、商時代,洪洞為冀州之域。後其屬地和縣名多有更改,如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縣……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並,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年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 蘇三起解 裏所描述的愛情故事世代相傳, 大大槐樹 的故事吸引了海內外大批粉絲的尋根問祖熱,而這兩個故事,其起因地都是山西 洪洞 。

喜歡我的網友可點擊右上角 關註

資料來自網絡。

據《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均認為洪洞縣的洞字應讀為t0n9洞音。但漢語字典及詞典裏均不認承t0n9的讀音。

據傳統壹說:洪洞城南有壹洪崖古洞而被古人取城名為洪洞。洪洞與趙城於54年合並為洪趙縣。趙城為周繆王封造父之地。後趙簡子食邑而名趙城。遠古時,唐虞夏商時期,洪洞趙城均為冀州之域,西周時為楊候國,古城在今城東南1·8公裏的範村附近。趙成為趙國,今趙城東北三裏簡子城為故城。春秋時,洪洞為悼公之弟幹的食邑,號曰楊幹。後為羊舌胖食邑。魯昭公二十八年,始為楊縣,洪趙均為晉國之域。秦時,洪洞被封楊縣,治所範村。趙屬彘縣,治所今霍州。均屬河東郡……。(中間三千年上下的變遷省略)。

日本投降後,洪趙兩縣成立了民主政府,洪駐師村,趙駐興旺峪。解放後,兩縣政府各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兩縣合並為洪趙縣。治所洪洞。屬晉南專署。58年又合並霍汾縣,稱洪洞具,治所洪洞城。59年霍汾縣又恢復原置。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

略論。謝謝。

另有壹說,洪洞 取名自‘’洪崖古洞‘’。古代在澗橋以東的澗河南岸,因洪水長期沖刷形成了綿延數裏壁立陡峭的懸崖,是為洪崖,幾十年前仍依稀可見;據說在城北曾有古代遺存的神秘洞穴,是為古洞。故合二名曰 洪洞。

有大槐樹烈士陵園紀念碑刻為證:

‘’殲敵滅寇實壯烈 洪崖古洞出英雄‘’

《明史》《名太祖實錄》載: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的人口遷徒行動,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樂十五年(1417)遷民行動有18次之多。***遷往18個省市498個縣市,其中河南106個縣市。

我聽說當時官方是將洪縣和洞縣的老百姓趕到當時的老槐樹下集中被帶走的,所以當時的人門最後的記憶最深的就是老槐樹。而洪洞縣是兩個縣名的總稱。聽老人們說的啊,聽說,聽說,道聽途說,不壹定準確!

我們部隊1966年駐防北京通縣時,發現北京地圖上有“壺關營”、“孝義營”、“屯留營”的村莊。心想這些村名為什麽村名和山西的三個縣名壹樣?後來讀到明洪武時期從洪洞向中原移民的文章後,才明白這些村莊的百姓就是當時山西的移民。

我只知道洪洞是很有聲望的地名。從洪洞遷往四面八方的人很多。我們家鄉也是從這個地方遷來的,雖然從洪洞經常穿梭但知道的細節不多。洪洞(讀tong童)

洪洞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與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與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

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壹,被稱為“華人老家”。轄區有252處人文名勝及自然景觀;年平均溫度12.3 ,年平均降水量493.3mm。

洪洞縣下轄9個鎮、7個鄉,463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156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9萬畝,全縣常住人口76.11萬(2017年),是山西人口第壹大縣。

洪洞縣是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 科技 進步先進縣、全國群眾 體育 先進縣,山西省重點 旅遊 縣,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 旅遊 目的地,同樣還是中國武術之鄉。

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舊唐書·地理誌》,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山西通誌》:“縣北五裏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

春秋晉置楊氏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8千米古縣村。秦改楊縣,屬河東郡。新莽改有年亭。

東漢復舊。

三國魏屬平陽郡,後廢。

北魏太平真君初年禽昌縣自吉縣境徙治今縣城東南10千米,屬平陽郡。太和年間又徙治今堯都區境。二十壹年(497)復置楊縣。

正始二年(505)永安縣治自今霍州市境徙今趙城鎮東北8千米橋東村,不久徙治趙城鎮東南1.5千米,屬西河郡。建義元年(528)於永安縣置永安郡,縣屬之。北魏末年永安郡、縣還治今霍州市境。

隋開皇三年(583)屬晉州。義寧元年(617)改洪洞縣,徙治今大槐樹鎮。次年於今趙城鎮東北1.5千米置趙城縣,屬霍山郡。

唐麟德初年趙城縣治徙今趙城鎮,與洪洞縣先後屬呂州、晉州。

宋熙寧五年(1072)趙城縣廢入洪洞縣,屬平陽府。元豐三年(1080)復置趙城縣。政和三年(1113)升趙城縣為慶祚軍,隸河東路。

金廢軍,復為趙城縣。貞佑三年(1215)趙城縣改屬霍州。元洪洞縣屬晉寧路,趙城縣屬霍州。

明洪武三年(1370)兩縣俱屬平陽府。

明代以大槐樹為標識的移民活動影響深遠。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趙城縣復屬霍州。

民國初年廢府、州,兩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後直屬省。

1949年屬臨汾專區。

1954年合並為洪趙縣,屬晉南專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 上一篇:廣東省政府采購評審委員會工作暫行規程
  • 下一篇:輕度心絞痛應該註意什麽?怎麽調整?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