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茶葉油之九、茶葉油與山茶油、茶樹油的區別

茶葉油之九、茶葉油與山茶油、茶樹油的區別

茶葉籽油、茶籽油和茶梅等山茶屬植物的籽油在我國習慣上被稱為 "茶油",這個名稱壹直在這些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中造成誤解和混亂。這個名稱在這些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引起了誤解和混淆,從這些植物中提取的其他初級產品也遇到了這個問題[1]。隨著這些植物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對於油脂加工廠來說,在采購原料時有必要區分茶籽和油茶籽。對於銷售商和消費者來說,也應區分茶籽油和山茶籽油。此外,市場上還有壹種茶樹油,雖然也被稱為 "油",但無論是從來源還是成分和用途上都與茶籽油和油茶籽油完全不同,茶籽油和油茶籽油是從茶樹的成熟果實中提煉出來的,用於食品、工業和醫藥;茶樹油是從茶樹的新鮮枝葉中提取的,是壹種天然香料,用於醫藥、食品、化妝品等行業[2]。3種油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搞清楚。

1茶與油茶

1.1植物學分類

植物學分類表明[3-5],山茶科包括山茶屬等18科3500種,山茶屬包括山茶屬等約30屬750種,主要分布在亞洲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15屬500種。山茶或茶(CamelliaLinn)是山茶科最原始的屬,常綠木本,約270種,集中分布於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其余散布於中南半島、日本、印度東部和菲律賓等地。

山茶屬的劃分分歧較大,壹般分為原山茶亞屬、山茶亞屬、茶亞屬和後茶亞屬4個亞屬**** 20個組。山茶花種子含油,可榨油供食用或工業用,花有觀賞價值。山茶為飲料植物;油茶為油料植物;雲南山茶為著名的觀賞花卉,北方溫室中已有盆

栽;金花茶花色金黃,為名貴珍稀品種。

表1 茶葉和油茶的生物學分類

類別茶葉分類油茶

植物界(Regnumvegetabile)植物界(Regnumvegetabil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Angiospermae)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ae)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ae)

亞綱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亞綱五椏果亞綱( Dilleniidae)

Order Camellia(Theales)

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屬(Camellia)

山茶屬(Camellia)

山茶屬(CamelliasinensisOKtze)

油茶屬(CamelliaoleiferaAbel)

從表1、可以看出,茶葉和油茶是同目、同科、同屬的植物,是山茶屬的不同種。要區分茶籽和

油茶籽、茶籽油和油茶籽油,就必須先認識茶葉和油茶這兩種植物。

1.2茶

茶樹CamelliasinensisOKtze,拉丁學名Camelliasinensis,英文名Tea。茶樹品種繁多,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6米。茶樹的花雌雄同體,開花較多,多為白色,少數也有淡黃色或粉紅色。花的大小不壹,大的直徑 5.0 ~ 5.5cm,小的直徑 2.0 ~ 2.5cm。葉是茶樹的重要營養器官,也是主要的采摘對象。茶樹的葉子可以泡茶,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壹。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之壹。茶葉是我國的名產,也是我國的傳統出口產品。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對大腦中樞有興奮和利尿作用。茶樹根可入藥,能清熱解毒,民間用樹根與糯米酒煎服,可治風濕性心臟病。茶樹果實為膠囊,多數為3~4房,也有1~2房的。每室有 1 至 2 粒種子,即茶籽;每室 1 粒為球形,2 粒為半球形。茶樹果實成熟時,果皮裂開,種子脫落。種子呈黑褐色,光澤較差,富有彈性,內部子葉飽滿。茶樹籽油可用作潤滑劑,提煉後可食用。茶樹的種子和葉子多年生,可多次采摘。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廣泛栽培於秦嶺、淮河流域以南各省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廣泛種植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

1.3油茶

油茶是山茶屬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拉丁學名為CamelliaoleiferaAbel,英文名Oil-teacamellia,油茶樹又名山茶、茶油樹、白茶。山茶花有壹百多個品種,包括普通山茶花、小果山茶花、浙江紅花山茶花、廣寧紅花山茶花、華南山茶花等。根據成熟時間的不同,山茶花是最受歡迎的山茶花類型。根據成熟時間的不同,普通油茶又分為秋風子、寒露子、水金子和霜降子四個品種[6]。油茶樹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 3-6 米,有時可達 8 米。樹皮黃褐色,嫩枝稍有毛,冬芽的鱗片上有金黃色的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6-10 厘米,寬 2-4 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尤其是上部,表面側脈不明顯,中脈稍有細毛。花白色,直徑 3 ~ 5cm,1 ~ 3 朵腋生或頂生,無柄;萼片圓形,外面有絲毛;花瓣 5 ~ 7 片,倒卵形,全緣或頂端 2 裂,外面有疏毛;雄蕊多數,無毛,排成 2 輪,花絲基部成束;子房有毛,花柱頂端 3 裂,基部有毛。油茶的花期為 9 月至 11 月。油茶蒴果球形,直徑約3厘米,幼時有毛,後變無毛,蒴果背面開裂。油茶果由油茶叢(或茶包)和油茶籽組成,壹個茶包有 1 至 4 粒油茶籽。油茶樹是我國特有的經濟樹種,也是我國江南丘陵地區最重要的食用油樹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油茶樹沒有蟲害,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農藥。油茶樹適應性強,耐貧瘠、耐幹旱,是改造紅壤的主要樹種。油茶樹生長快、壽命長、優質高產,種植油茶壹般3至5年即采收,是我國產油量最高的植物之壹。油茶樹為種子繁殖,喜生於肥沃、酸性土壤中,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普遍栽培,分布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河南、陜西為其分布北緣,其中以湖南省種植最多。油茶樹種子多年生,可多次采收。

2茶籽和油茶籽

2.1茶籽[1,5]

茶籽是茶樹的果實,是茶葉生產的副產品。茶籽的純仁率約為70%,茶籽的全籽含油量為15%~35%,含有10%~14%的茶皂素,還含有較高的澱粉。長期以來,人們對茶葉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開發比較重視,但對茶籽的開發利用卻關註較少。因此,除了繁殖成熟的茶籽外,其余大都自然脫落,爛在地裏,造成資源浪費。我國有180多萬hm2茶園,有充足的茶籽資源,產量按450kg/hm2計算,潛在的茶籽資源約為80萬t,如能充分利用茶籽,可變廢為寶,增加茶農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持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茶籽的油脂生產和綜合開發利用已引起國內茶業企業和相關專業人士的重視。

2.2茶籽[4]

由於受品種、產地分布、采摘季節等因素的影響,茶籽中化學成分的確切含量往往沒有定論。山茶籽由果殼和果核組成。壹般來說,山茶籽全籽含油 25%~33%,山茶籽含仁 66%~72%,仁含油 40%~60%;油主要集中在山茶籽仁中,殼的含油量很少,壹般在 0.5%左右。除水分外,果仁的主要成分是油、澱粉、皂素和蛋白質,果殼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果仁中的水分較多,果殼中的水分很少,但色素較多。上等油茶籽外觀有光澤,殼硬而脆,色澤深,種仁飽滿,含油量高;表面無光,殼薄而軟,色澤淺,種仁皺縮的為未成熟劣質品,含油量低。山茶籽可榨油,油可作食品、制造人造奶油和工業及醫藥用,可制蠟燭和肥皂,也可作為油的代用品;山茶籽粉脫毒後可作飼料,也可從山茶籽粉中提取皂素和澱粉;殼中可提取抄膠、皂素、木糖以及糠醛等。

2.3如何鑒別茶籽和油茶籽[7]

2.3.1觀察形狀茶籽多呈圓形和橢圓形,粗糙、幹燥、無光澤,顏色較深,墨黑色;油茶籽多呈褐色,棱形,壹側扁平微凹,外殼光滑有光澤。

2.3.2搖壹搖,看茶仁顏色采收時曬幹的油茶籽,放在耳邊搖動有清脆的響聲;茶籽仁外殼粘合較緊,搖動無聲。油茶籽仁敲開去膜,仁呈蛋黃色;茶籽仁呈白色或淡黃色。

2.3.3品嘗茶仁風味 裂開茶仁,油茶籽仁有油香味,味甜;茶籽仁無油香味,味苦澀。

2.3.4 看含油量 油茶籽的含油量高於茶籽。因此,將油茶籽碾碎,會滲出油,放在紙上會留下油的痕跡,如將油茶籽磨成粉,用手捏,有粘手成餅的現象;茶籽仁則沒有上述現象。

3茶籽油和山茶籽油

3.1茶籽油

[1,5]

茶籽油是從山茶科植物山茶(Camelliasinensis OKtze)--茶樹的成熟種子中獲得的食用植物油。由於其生產和研制時間短等原因,我國目前還沒有茶籽油的國家標準,也沒有標準的中英文名稱。有的地方稱茶籽油為茶籽油,很容易

和茶籽油混淆。因此,應該叫 "茶籽油 "更為準確。茶籽油含油酸約56%,亞油酸約20%,是壹種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用植物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組成與山茶籽油相似,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油酸含量高,但亞油酸含量高於山茶籽油。精制茶籽油熱穩定性好,不易氧化變質,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因此,茶籽油可以用來配制護發產品和護膚產品;茶籽油和茶籽油本身也是壹種醫藥原料,用來制作註射劑和調制各種軟膏、丸劑等。特別是茶籽油富含亞油酸,可用於防治皮炎、濕疹、水腫、皮下出血、脫發、神經功能衰退等疾病,促進人體生長和膽固醇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由於茶籽油是壹種可再生資源,隨著茶籽油深加工

工業技術和茶產業的不斷發展,茶籽油在工業上的應用具有廣泛的可能性。開發茶籽油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將大大提高茶籽油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

3.2山茶油

[8-13]

山茶油已有2000多年的表史,《本草綱目》、《本草拾遺》、《山海經》、《農政全書》等許多古書都記載了這種油,現代《中國藥典》也收載了這種油。

由於油茶別名較多和產油區民間俗稱等方面的原因,油茶籽油的別名也很多,如山茶油、茶油、油等,很容易與茶籽油混淆。茶籽油是中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壹。我國是世界上茶樹分布最廣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籽油生產基地。茶籽油色清味香,是我國傳統的食用植物油,壹直是我國的皇家貢品。它的油酸和亞油酸含量高達 90% 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達 80% 以上,而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卻遠遠低於其他種類的食用油,甚至低於橄欖油。因其脂肪酸組成、油脂特性和營養成分可與地中海橄欖油媲美,故被譽為 "東方橄欖油",長期食用有利於預防血管硬化、高血壓和肥胖等疾病。

4茶樹油

[2,3,14]

4.1植物學分類

茶樹油常用的品種有Meleuca alternifolia、Meleucadissiliflora、Meleuca rotunda和Meleucalinariifolia。Meleucalinariifolia)。根據生物分類法,Meleuca alterniflora 的科學分類見表 2。

Meleuca alterniflora 是桃金娘科 Meleuca 屬的常綠小喬木。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州北部和新南威爾士州,即南緯 21°~23°,東經 145°~153°,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芳香油樹種。

我國福建、臺灣、雲南、廣西、廣東、海南、重慶等地均有引種。目前,我國常見的有 7 種:Melaleucaaltemifolia、Melaleucabracteata、Melaleueaerieffolia和Melaleueaquinquenerria、綠花 Melaleuca種(Melaleueviridiflora)、Melaleuca jade種(Melaleucueadendra)、Melaleucacajapnti種(Melaleucacajapnti)。

表 2 互葉白千層的科學分類

分類名稱

植物綱(Regnumvegetabile)

門戶角目(Angiospermae)

有機體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薔薇亞綱(Rosidae)

薔薇目(Order Myrtales)

桃金娘科(Myrtaceae)

Melaleucaaltemifolia屬(Melaleucaaltemifolia)

Melaleucaaltemifolia亞種(Melaleucaaltemifolia)

4.2 茶樹油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 Tree Oil)

茶樹油(Teatreeoil)為商品名、它是由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層屬(Melaleueal)、白千層種(Melaleucaaltemifolia)植物的新鮮枝葉經水蒸氣蒸餾而成的無色至淡黃色的輕油狀液體,俗稱 "茶樹精油"。澳大利亞茶樹精油的發現和使用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當人們充分認識到它具有很強的抗菌、殺菌和抑菌的保健作用後,近 20 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在澳大利亞通過人工栽培互栽的互葉白千層樹來提煉精油,生物年總產量為 6000 ~ 7000t,蒸汽蒸餾法的出油率為 0.7% ~ 0.9%,年產茶樹油約 50t,其中 50%銷往美國。茶樹油年產量約 50t,其中 50%銷往美國,20%銷往歐洲,10%銷往亞洲,15%自用。由於茶樹油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還帶有淡淡的辛辣香味,是壹種天然香料,目前在農用殺菌劑、日用衛生用品、護膚品、化妝品、食品香料、藥品等行業已開始廣泛試用或應用。我國引進的 7 個互葉白千層品種可蒸餾出 6 種茶樹油的主要和次要成分,如頻哪醇-4,但不同品種的含量有很大差異。茶樹油的基本成分由萜烯類碳氫化合物和烯丙基醇組成,其中蒎烯醇-4 和 γ-蒎烯兩種成分占茶樹油總含量的 56.88%。茶樹油多為天然單壹香料,可用於食品、化妝品和醫藥行業,價格較為昂貴。

參考文獻:

[1]張衛民,魏靜,鐘耕。茶籽油脂與其他油料作物油脂的理化和功能特性比較[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7(2):145

-149.

[2]張曉琪,林雄,吳玉鸞,等. 廣東互葉白千層茶油產品主要成分質量標準研究[J].廣東化工,2002(6):12

-16.

[3]侯寬照.中國種子植物大辭典[M].修訂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4]劉玉蘭.油脂生產加工技術[M].油脂生產與綜合開發利用[M].茶籽制油與綜合開發利用[J].中國油脂,2006,31(1):69-71.遂川縣油茶樹種及品種類型調查[J].江西林業科技,2001(4):16-18.

[7]魏梅芬.茶籽與油茶籽的認識[J].西南園藝,2002,30(3):42.

[8]李良國,謝新友,張科,等. 茶籽的綜合利用[J].中國油脂,1997,22(1):57-59.

[9]楊坤國.茶籽綜合利用的研究、生產與應用[J].湖北化工,1996(4):30-32.

[10]徐學兵.茶油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油脂,1995,22(5):7-9.

[11]郭應安.茶油生產的研究與實踐[J].

[12]曾濤,畢孟玉,李玉山,等. 茶皂素的提取[J]. 林產化工通訊,2000,24(6):25-26.

[13]胡少海,胡衛軍,楊新宇,等. 油茶皂甙的毒性研究(壹)[J].

[14]陳海燕,梁中雲,黃耀恒,等. 不同種源和科系油茶芳香油成分及含量的初步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3,15(5):408-410.

  • 上一篇:唯品會付款後可以退貨嗎?
  • 下一篇:廣州居民醫保異地就醫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