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進藥結合鼓勵藥師走進臨床,積極參與合理用藥,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當好醫生的參謀,積累臨床數據和經驗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供臨床用藥咨詢指導合理用藥。
3.開展臨床藥物監測,研究生物體液、血藥濃度和毒性之間的關系,以獲得最佳給藥方案,提高用藥效果,減少不良反應。
4.中國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系統已逐步建立,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了聯系。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在1988中,北京和上海的10醫療單位共收到671份ADR報告。涉及藥品約100種,也發現了壹些罕見的藥品不良反應。65438-0989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成立,為國家報告系統的早日建立準備了條件。
5.提高藥學人員素質適應藥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藥師的觀察結果為評價新老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
藥物相互作用有時會帶來傷害,但也能啟迪人,教會人如何避免傷害,獲得好的結果。臨床藥學和臨床藥理學的研究可以為評價新老藥物、淘汰和篩選藥物提供科學依據。1.指導合理用藥臨床藥學是研究患者合理用藥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學科。其實打擊的基礎是同壹種藥物有不同的作用,比如生物利用度不同;療效不同,即不同個體用同壹種藥物不能得到相同的療效和毒性。對於治療指數低、肝腎功能差的原發病者,應特別註意這些情況。使藥物的使用個性化。
2.實驗手冊臨床藥學最基本的原理是藥代動力學,最基本的實驗是測定血藥濃度。從1937提出房室模型至今,藥代動力學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當時並未引起重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藥理學和臨床提出了壹系列問題,即上述差異,藥物含量的測定在70年代有了很大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促進了藥代動力學的迅速發展。因此,可以說臨床藥學是臨床差異實踐與藥代動力學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3.用藥個體化敏感監測技術對部分治療指數低或肝腎功能差的患者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然後用電子計算機擬合體內模型,找出動力學參數,從而指導醫生用藥時達到最佳療效和中毒,真正做到個體化用藥。
4.常規監測藥物應制度化。在美國幾個大學醫學中心,住院病人要監測的藥物有:慶大黴素、妥布黴素、苯妥英鈉、茶堿、地高辛(以上五種藥物占全部監測藥物的80~85%)。有苯巴比妥、痛經寧、安非他酮、乙亞胺、水楊酸鹽、利多卡因、奎尼丁、普魯卡因胺、N~乙酰普魯卡因胺、洋地黃毒苷、戊酸丙酯、阿米卡星、萬古黴素。有些實驗室壹年的血藥濃度測定總數為7145次,平均每天20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