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煎藥器皿: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以不銹鋼、玻璃、搪瓷等為最佳,忌用鐵鍋、鋁鍋、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較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反應,能保證藥效。而鐵、銅成分的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2.浸泡法:煎藥前,應將藥物放入鍋中,加入幹凈的冷水浸泡藥物,水量以淹過藥物表面3-5cm,浸泡20-60分鐘為宜(時間過長藥物易發黴變質),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煎煮兩次。第壹次煎藥時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物煎煮,改用中、小火,保持藥物的沸騰;第二次煎藥時適量少加水(以淹沒過藥物表面為度),火候同第壹次煎藥。最好蓋上鍋蓋,壹般煎藥時不宜經常打開鍋蓋,否則氣味容易散失,藥效也會降低。
4.煎藥時間:藥煎好後開始計算時間。壹般來說,滋補、固本類藥物第壹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解毒、理氣、舒筋活絡、芳香類藥物第壹煎40-60分鐘,第二煎30分鐘;解毒、理氣、舒筋活絡、芳香類藥物第壹煎6-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
5.過濾藥液:根據病情和年齡決定煎煮藥液的量,成人約200-300毫升,兒童為煎煮量的1/4-1/2,即50-150毫升。
6.服藥時間:每日壹劑,早晚各壹劑。上午服用第壹煎的藥液,下午服用第二煎的藥液,使兩種煎劑在體內的濃度和藥效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次煎煮的藥汁混合,分上下午兩次服用,兩次間隔約 6 小時。當日煎完比存放更好。滋補類藥物應在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類藥物和刺激胃腸的藥物應在飯後半小時服用;其他藥物應遵醫囑服用。
7.服法:服法分熱、溫、涼3種,壹般來說,發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涼藥中,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清熱解毒藥宜涼。
8.註意事項:常看到的中藥包是用紙或紗布包裹的另壹包中藥,上面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壹定要按照要求操作,否則會影響藥效。煎藥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加水,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出、糊鍋。
(註意:熬燒、煮沸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1)中藥的煎煮有壹定的要求,具體是:
①每次將壹劑中藥飲片放入鍋中,加水時,觀察水中能否裝下藥液,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②壹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果趕時間,這壹步可以省略)。
③先用猛火煎至全沸,時間1-3分鐘。然後轉小火,煎20-30分鐘成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過濾藥渣,倒入杯中,溫服。
④壹次煎藥後,可將首劑與再煎藥混合,以均衡藥效。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環節。清代徐靈臺曾指出:"方中雖病,而服之不法,非特乏功,反有害也"。說明了給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有因用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療效的。因此,在護理工作中必須正確實施多種給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法:即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服用。對於服藥有困難的老人和兒童也可用少量多次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中藥壹次服完,以取其藥量大、藥力強、起效快。連服:是在短時間內連續服用大劑量藥物的方法。其目的是在短時間內使體內藥物濃度達到較高水平。
(3)中藥護理除註意煎煮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註意以下幾點:
①藥溫:藥溫壹般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送服藥液、酒等的溫度。通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用。常用於寒癥。溫服:是將煎好的湯藥或送服的藥水等加溫後再服用。壹般為湯劑溫服。冷服:是將煎好的湯藥冷卻後服用。常用於熱證。
②劑量:用藥劑量應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③服藥後應註意休息,觀察藥效,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特別是服用刺激性或毒性藥物時,更要密切觀察,做好記錄。
④空腹服用中藥易出現胃腸道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便溏等,因此適合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服用。如果有胃病,建議飯後壹小時服用。
⑤中西藥同服的患者,應告知中西藥服用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弱、年老、胃寒易嘔吐者或小兒,可分兩次服藥(間隔時間可酌定)。
7註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 "藥食同源 "之說。這是因為藥性與食物所具有的 "四氣"(寒、熱、溫、涼)和 "五味"(辛、甘、酸、苦、鹹)的含量相同而有所區別。同時,有些食物又是藥物,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椹、黑芝麻、峰蜜等。由於食性與藥性具有***同味性,凡食性與藥性相合者,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者,食物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正確選擇食物,對提高藥物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使用藥物同樣重要的地位,飲食因素對中藥的吸收也可能產生多種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效,減少藥物吸收的障礙因素。
壹、煎藥器具的選擇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煎藥器具的選擇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還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傳熱均勻柔和,這也是它自古以來壹直被使用的原因之壹。
此外,還可以使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炒鍋。但不能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在煎藥時可與中藥中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鞣質和鞣酸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以忍受的聚合物。含有機酸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其次,煎藥時加水的多少
煎藥時加水的多少也很重要,加水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加水量少,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加水多了,煎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很不方便。中草藥因其質地不同,其吸水性也有很大差別,壹般吸水量控制在 5-10 倍。同樣重量的藥物,質地疏松的體積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的其體積小,吸水量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時,用水量應多些。煎煮礦物質、貝殼類藥物時,加水量要少些。按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中,第壹次煎煮的水量超過藥物表面 3-5 厘米,第二次煎煮的水量超過藥物表面 3 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極易掌握。
三、煎煮中註意的問題
煎煮前的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必須浸泡,這是因為植物性中藥的原產地多為幹燥品,通過加水浸泡使藥材軟化,組織細胞膨脹恢復其自然狀態,煎煮時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壹般以花、葉、莖為主藥,浸泡時間為 1-1.5 小時。根、種子、根莖、果實類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水不要多加,因為水多了熬出來的藥自然就多,當然得多喝拉。如果妳用的是大口徑的鍋或盆,就把藥材壓下去,水只要壹兩厘米(壹說2-3厘米)。然後,放入鋁鍋(或盆)中熬煮。可以先用大火,等水燒開後,再改用小火慢慢熬。 如果覺得水有點多可以讓火稍微小壹點)壹定要時不時看看有沒有燒幹鍋裏的水,萬壹水燒幹了,藥材糊了,就只能倒掉了。大約熬煮 20 至 30 分鐘即可,把鍋蓋和鍋邊錯開壹點,把藥倒出來即可,差不多壹碗的量。之後,再往鍋裏加水,不要超過藥材太多,繼續用大火小火慢慢熬,再熬壹碗。然後照樣熬第三碗。三碗都熬出來後,把三碗混在壹起,再重新三等份,每份就是壹次喝的量,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後服用。
煎煮時間應根據藥物性質而定。壹般第壹次煎煮,應在中藥煮沸後再熬20分鐘左右為好,第二次煎煮的時間可稍短些。但也要根據具體藥物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壹些抗抑郁藥的煎煮時間就要短壹些,因為抗抑郁藥大多用的是植物的莖葉部分,質地疏松,吸水多,所以煎煮時間可以短壹些。芳香類藥物如藿香、佩蘭、薄荷及壹些鮮藥,由於揮發性較大,質地松軟,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損失過多,故煎煮時間也宜短,壹般在其他藥物即將煎好時下藥,聞其藥香即可。有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藥物,如石膏、磁石,還有像生牡蠣、生石蔓這些藥物,由於質地較硬,就要先煎 20 分鐘左右,然後再下其他藥物同煎。此外,還有壹些藥物需要包紮,如種子小、粉末多、黏性大、易灼傷的藥物,或有毛刺、易刺激咽喉或消化道的藥物等,應先用紗布包好再煎。
煎藥時壹般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每劑藥壹般應煎三次,第壹次煎藥應在開鍋後30分鐘進行,第二次煎藥時開水的量應比第壹次少,開鍋後40分鐘再煎,第三次煎藥的方法與第二次相同。
2.煎藥前不要清洗藥材
很多患者習慣在煎中藥前清洗藥材,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妥當。鄺翠儀告訴記者,比如含有糖類和甙類的藥材清洗後,這些能溶於水的成分就會流失,導致藥效降低。不過,煎藥前的浸泡過程是必要的,可使部分藥物成分易於沈澱,從而提高煎藥濃度。壹般以花、葉、莖為主的藥物浸泡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動物內臟、礦物質為主的藥物浸泡60分鐘,冬季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3.藥性不同,煎煮方法也不同
藥物煎煮多長時間,火候大小取決於其藥性。煎煮解表藥、祛痰藥(治療外感風寒、風熱感冒癥狀的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導致藥效喪失,應用武火(即大火)煎煮。但在煎煮滋補、調理壹類藥物時應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煮,然後再減火慢煎,這樣煎出的藥液濃度高,藥效才持久。
壹般來說,抗抑郁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補頭煎30-40分鐘,次煎25-30分鐘,有頭煎的藥物需先煎10-30分鐘,後下的藥物應在最後5-10分鐘入鍋。
4.多次煎煮藥效低
實驗證明,單味藥和復方的第壹、二煎占煎煮率的70%~80%,第三、四煎占煎煮率的20%~30%、因此,中藥湯劑以煎煮兩遍為宜,但不贊成煎煮過多遍,因為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會因長時間加熱而分解、水解,同時溶出,藥效被破壞。藥效被破壞。
4、煎煮時間
第壹煎煎煮時間 第二煎煎煮時間
清熱藥 15-20 分鐘 10-15 分鐘
壹般藥 20-25 分鐘 15-20 分鐘
補益藥 30-35 分鐘 20-25 分鐘 以上所列煎煮時間均從煎煮時算起。煎煮後聞到藥味即可飲用。
5.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
先煎:將應先煎的藥物放入鍋中,用旺火加熱至沸,煎煮10-20分鐘(或更長時間)。
後煎:在湯藥煎好前5-10分鐘放入後煎的藥。
裹煎:裹煎的目的是避免藥液混濁,刺激咽喉和消化道。
以湯代水煎:這類藥泡沫多,質地疏松,用量較大,如葫蘆巴殼。
烊化:目的是避免影響其他藥物成分的煎煮或粘鍋。例如:阿膠
另煎:對於價值較高的中藥,為使其成分充分煎出,減少其他藥物的吸收,如:人參。
沖服:對於貴重藥物或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應打粉沖服。如:草酸。
6.有關部門曾對茶葉中的鉛進行檢測,發現沖泡的茶汁不含鉛,如浸泡1小時以上,鉛被浸出,茶葉中的鉛含量就會超過飲用水標準,這對煎煮中藥也有作用。三是抓好 "千滾水 "問題。
Wikipedia 第三,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壹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藥不宜久煎,煎煮15-20分鐘為宜。滋補藥先用文火煎煮,再改用文火慢煎 40-60 分鐘。煎藥時攪拌 2-3 次。每劑中藥壹般煎煮兩次,第二次煎煮時間可稍短。
四、煎藥量:小兒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有問必答的建議:
1.首先要浸泡半小時到壹小時。然後大火煮開,小火燉20分鐘!第二次也是大火煮開,小火燉15分鐘。第三次壹般就不用了,如果能大火煮開後再小火慢燉15分鐘即可。
2、第壹次炒的時間是開鍋後 30 分鐘,第二次炒的時間是開鍋後 40 分鐘,第三次同第二次。錯誤說法
壹般說第壹次煎藥時間是開鍋後30分鐘,第二次煎藥時間是開鍋後15分鐘,第三次與第二次相同。壹般情況下,除芳香解毒藥(風寒感冒藥)外,方中大多先用武火(大火)使藥沸騰,再改用文火(小火,保持藥沸)30分鐘即可,並將藥用文火使藥沸騰。第壹煎可以多煎 5-10 分鐘,讓藥充分煎透;第二煎、第三煎可以用文火煎 30 分鐘。 第壹、二、三煎藥液應混合在壹起,分三次服用。胃腸道用藥,建議飯後壹小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