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這本書的詳細介紹:
我們在英語閱讀和寫作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壹些難題。許多人會求助於英語詞典,但有時即使是詞典也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這是因為詞典的編輯往往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他們無法充分考慮外語學習者會遇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壹本為中國學習者量身定制的英語用法書,《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可以滿足這壹要求。
這本書的作者陳永義是壹位資深翻譯。他在國外生活多年,也精通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多種歐洲語言(比如他主編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葡漢詞典》),語言功底非常深厚。作者在多年的英語學習和使用經驗中總結了大量的語言難點,最終形成了這本書。
《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英語中的常用詞和短語,因為壹個詞越常用,對應的問題就越多,也就越值得研究。《詞典之外》這個英文名也高度概括了它的精髓:詳細講解了詞典中無法解釋清楚的知識點,重點講述了中國英語學習者最應該關註的語言知識點。相比同樣是高難度使用手冊的《牛津英語用法指南》,這本書會更符合中國學習者的特點。
《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乍壹看並不起眼(這也與該書簡單的排版風格有關),但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妳會逐漸發現它的價值,並產生壹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妳發現通過各大詞典都找不到壹個英語用法的答案,不妨翻翻這本書,因為往往會有驚喜。比如,我最近在外國雜誌上看到這樣壹句話:
在其他地方,在那些古老的技術。迷失在現代化中,壹座500年歷史的寺廟的倒塌可能是故事的結尾。
...古老的技藝已經失傳於現代化?在各種英英詞典中查找lose/lost的用法未能找到相應的搭配和解釋,但這種用法確實在英文資料中經常見到。我們可以在《困難用法手冊》的lose條目中找到這句話: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lost to modernization是由lost to something的用法轉化而來,古技失傳於現代化字面意思是“古技失傳於現代化”,引申為“古技失傳於現代化”。
再比如,《衛報》關於氣候變化的文章中有這樣壹句話:
在去年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巴黎峰會上制定的防止氣候災難的全球目標將會非常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本周在牛津開會的壹些世界頂級科學家說。
如果不是不可能怎麽理解?困難用法手冊給出了if not條目的解釋:
如果不是可以理解為"甚至……"在這裏,如他們的行為是可復制的,如果不是犯罪。他們的行為是惡劣的,甚至是邪惡的。全球防止氣候災難的目標將很難達到,甚至不可能達到,也就是說,“全球防止氣候災難的目標將很難達到,甚至不可能完成。”
本書除了討論單詞的疑難用法,還重點講解了以下幾個知識點:
(1)受漢語表達習慣影響,容易出錯的表達。
比如藥品說明書上的“禁忌”已經翻譯成禁忌,但禁忌指的是宗教或社會習俗的禁忌,不能用來指用藥禁忌。這裏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禁忌癥;;中文裏有句諺語叫“建議某人做某事”,但在英語裏,它不能說是建議某人做某事,而是建議某人做某事。書中有很多關於這類錯誤的總結,可以重點關註。
(2)中國英語學習者理解表達有困難。
如果壹個英語用法在漢語中找不到對等的概念,我們通常很難理解,比如ever/at all/out there/community/engage等。《困難用法手冊》考慮到了中國學習者的特點,對這種用法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握它們。
(3)同義詞和容易混淆的同義詞
英語中有壹些容易混淆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如amount/NUMBER、hurt/wound/injury、safety/security、because/for/since、treatment/therapy等。這種用法在書中也有詳細的總結。
雖然《英語難用法手冊》中涉及的知識點比較瑣碎,但是深究起來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作者所說:
如果對英語中的壹些難點采取走馬觀花的態度,似乎可以暫時避重就輕,幹幹凈凈,但很難學得深,印象深,記得牢,更難舉壹反三。
只有秉承刨根問底的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點。如果平時對壹些英語用法有疑問,不妨翻翻這本書,通讀條目。相信會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