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邁生產的首臺近千噸大型油氣處理模塊成功發往客戶。
位於壽光的國家蔬菜質量標準中心。
樂沃P7000大馬力無級變速智能拖拉機。
濰柴攜新動力(310328)鏈條產品亮相2022德國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及零部件展覽會。
濰坊的國際風箏節、壽光蔬菜可謂大名鼎鼎,但說起這座城市的工業實力,外界很多人並不清楚。事實上,濰坊擁有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7家,山東省單項冠軍企業123家。值得壹提的是,濰坊企業的 "冠軍 "有壹半在電力裝備行業。整個電力裝備產業鏈產值已突破4000億元,約占全國電力裝備產業總產值的35%。
9月20日至25日,2022年德國漢諾威國際交通博覽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行。在這個被譽為全球商用車行業 "奧運會 "的舞臺上,來自42個國家的1400多家參展商展示了各自的最新產品和技術。在中國隊中,來自山東濰坊的濰柴動力(000338)展示了其頂尖技術--全球首款熱效率高達 51.09% 的商用車發動機。
熱效率是衡量內燃機燃油利用效率的指標,熱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節能減排效果越顯著,是壹個國家柴油機技術綜合實力的標誌。
"提高熱效率壹直是世界公認的行業技術難題"。濰坊市工信局副局長孫曉東說。從世界上第壹臺柴油機誕生到現在的100多年時間裏,柴油機的平均熱效率只達到了目前的46%。46%以後每提升0.1%,都需要下大功夫。業內人士形容,如果提高到50%,"猶如人類歷史上第壹次把百米賽跑跑進10秒"。
把百米賽跑跑進10秒的濰柴,還有壹個身份,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在濰坊,這樣的全國單項冠軍,有16個;山東省單項冠軍,有123個,"數量都排在全省第1位,我們濰坊不僅是風箏之都、蔬菜之都,也是冠軍企業之都"。孫曉東說。
"掃地僧 "雲集
2019年,23歲的王謙研究生畢業回到家鄉,開始逐步接手家族企業。他早就知道從兩間茅草屋白手起家的父親王兆連很厲害,但沒想到父親居然把企業做到了世界前三。更讓他驚訝的是,他的家鄉濰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本土企業,竟是全國乃至世界第壹。
比如,全球最大的輪胎模具制造商豪邁,市場占有率占全球的1/3,每輛汽車上的4個輪胎,就有壹個半是用豪邁的模具生產的;戈爾的麥克風、微型揚聲器出貨量全球第壹,每3部手機中,就有壹部分麥克風、揚聲器是戈爾制造的。此外,還有兩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晨鳴紙業(000488),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珠鋼絲生產企業,世界最大的閥芯生產基地?
華特磁電主要生產低溫超導磁、電磁、永磁等磁應用設備。雖然產銷量、市場占有率等在全球同行業中排名第二,但普通消費者對此了解不多。王誌強指出,業內給這家在細分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卻隱於公眾視野之外的企業,統壹了壹個名字--"隱形冠軍","就好像武俠小說裏的'掃地僧',濰坊就是'掃地僧'的推手地"。
孫曉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壹直在濰坊工業系統工作,"隱形冠軍紮堆,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說,濰坊制造業底蘊深厚,明清時期就有 "兩百支紅爐、3、千銅鐵匠、九千繡娘、十萬織機 "而聞名於世的明清時期的濰坊,素有 "南蘇北濰 "之稱。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得到極大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 "電力城、電子城(600658)、紡織城"。目前,全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濰坊有37個,其中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制造業全部為31個,"濰坊完整的工業門類,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廣闊的空間,所以誕生了這麽多冠軍企業、產品。"
孫曉東認為,由於濰坊的企業大多生產 "中間產品",如汽車車輪上的氣門芯、廣泛應用於紡織服裝業的棉漿粕、重型卡車的發動機、覆盆子酮等,很多都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所以濰坊的 "隱形冠軍 "顯得很低調。冠軍 "看似低調,鮮為人知,但到了關鍵時刻,卻彰顯出頑強的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濰坊GDP增速仍達到3.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而2021年,濰坊以9.7%的經濟增速位居山東首位,經濟總量7010.6億元,增量1119.1億元。
"跨界 "與 "上新"
王謙學的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回鄉後,他壹直在補課,學習機械制造,尤其是磁的應用。"壓力很大,在這個領域,不創新,根本站不住腳。想創新,只懂管理不懂技術不行"。
濰坊市工信局數據顯示,該市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平均經營年限為20.89年,是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的8倍,從業年限平均為19年。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4.96%,是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5倍。
"濰坊的冠軍企業都有壹個****,那就是悶頭幹大事,都是技術控"。壽光市工信局局長張紅宇認為,科技創新和產業深挖是冠軍企業成功的關鍵,"將1米寬的市場做到100米深"。
張紅宇說,壽光市有壹家企業,從賀蘭山石灰巖中提取出口服抗糖尿病藥鹽酸二甲雙胍的關鍵原料,年產18億片,是該藥全球產銷量的 "龍頭老大"。還有壹家企業安裝了國際頂尖的全自動生產線,28分鐘就能完成壹件家居家具的生產,整條生產線操作人員只有5名,"從石頭到藥片,從壹棵樹到壹個家,這就是科技創新的力量"。
張紅宇感覺,2012年以來,濰坊制造業在科創之路上壹直 "加速跑"。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例,出臺技術改造、研發創新等壹系列政策,激勵 "老企業 "上新創新,推動 "老樹發新枝",去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24億元。新興產業紛紛布局儲能、磁懸浮、光電芯片等未來產業,帶動 "新樹深根"。
在天瑞重工產品展示廳,整面墻上整齊地懸掛著200多張技術專利證書。原本生產鑿巖機的全國單項冠軍,2012年開始跨界,"老樹發新枝 "到了磁懸浮領域。
從熟悉的機械制造行業,進入陌生的新興產業,創始人李永勝回憶說,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他據理力爭做出轉軌的決定,"鑿巖機發展空間有限,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開辟新賽道。而磁懸浮技術是壹項顛覆性技術,節能減碳,必將改變未來電力裝備行業的格局。"
當時,國內磁懸浮技術還處於研發階段,大部分設備依賴進口。李永勝不斷投入研發,解決了壹個又壹個技術難題,僅選材就花了壹年多時間。他把鑿巖機的收入全部投入磁懸浮技術研發,掏空了家底,終於讓軸承的軸懸空,2016年,第壹臺自主研發的磁懸浮鼓風機下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無接觸摩擦、轉速高等特點,比傳統鼓風機節能30%-40%,噪音也從120分貝降到80分貝以下。
但是,研發成果的轉化需要時間,企業正處於生死關頭,連續半年發不出工資。"最困難的時期,是政府的科技創新補貼幫助企業度過了難關,站穩了腳跟,讓企業壹點點成長起來",李永勝說,如今,磁懸浮產品的收入已經趕上了鑿巖機、正準備撬動千億級產業集群,濰坊市出臺了《關於加快打造千億級磁浮產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磁浮產業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磁浮產業基地。
冠軍效應
李永生是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享受國務院津貼。1983年大學畢業後,他在甘肅天水工作了25年,2008年回到家鄉濰坊創業。"很多人問我為什麽選擇濰坊而不是其他城市。因為我知道家鄉有濰柴等大型企業,電力設備供應鏈非常完整,鑿巖機生產的多個環節都可以外包出去,這樣企業才能迅速打開局面"。
同樣看中濰坊電力設備供應鏈和全國首批專精特新 "小巨人 "的,還有山東賽馬利發電設備有限公司。"這是壹臺發電機組,即將發往菲律賓。"總經理助理田敏說,該企業的主要產品是燃油發電機組,就是采購的這臺發電機裝載了多種技能,耐寒、耐高溫、超靜音等,"所以與發電機生產廠家的合作非常重要"。濰坊有濰柴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電力裝備產業體系完善,我們生產所需的配件在全市都可以配套"。
濰坊市發改委動能轉換促進科科長徐祥金說,天瑞重工和賽馬利都是電力裝備產業集群的成員。目前,整個動力裝備產業鏈產值已突破4000億元,約占全國動力裝備產業總產值的35%,匯集了濰柴等8個全國單項冠軍,形成了 "基礎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動力總成→整機(終端)←關鍵配套件 "的鏈式發展結構,本地配套率 本地配套率已超過50%。"如果說企業是珍珠,產業鏈就是金線。只有形成星羅棋布、集群發展的態勢,才能形成珍珠鏈。
徐祥金說,近年來,濰坊樹牢鏈條思維,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通產業鏈、供應鏈資源,吸引壹大批優質中小企業 "卡位入鏈",形成大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平臺**** 享、供需對接的發展局面。目前,全市高端鋁材、紡織服裝等重點產業鏈上,已有80多家企業與龍頭、平臺精準對接,卡位入鏈,單項冠軍企業本地平均配套率達到44.9%。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帶動作用,讓我們受益匪淺"。臨朐縣鋁型材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凱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臨朐自發形成了鋁型材專業市場,當時以購銷和簡單的擠壓加工為主。2000年後,南方壹批產業向外轉移,臨朐抓住機遇,引進建立了華建等20多家大型鋁型材生產企業。從此,鋁型材行業按下了 "快進鍵","龍頭企業在行業內的名氣越來越大,外地客商可能不知道'臨朐',但肯定知道華建,來了壹看原來在這裏。"臨朐縣鋁型材協會會長王建國說!壹個龐大的鋁型材市場,落戶了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帶動了密封膠、模具、粉末塗料、玻璃等配套產業的發展"。
如今,鋁型材產業是臨朐的主導產業,年生產能力180萬噸,占山東省的1/4,年產值360多億元。臨朐還獲得了 "中國鋁型材產業基地""中國(江北)鋁型材第壹縣 "等稱號。
借腦生智
王謙回憶說,華特磁電的發展過程中,有壹個重要的拐點,2002年與中科院達成合作關系,從此開啟了產學研壹體化、人才壹體化的大門,隨後又與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合肥理化技術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國內首臺3.0T低溫超導除鐵器,是與中科院高能所合作研發的成果,解決了我國低溫超導磁體的工業化關鍵核心技術和項鏈技術,替代了從美國進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壹粒玉米,除了加工成玉米澱粉、氨基酸,還能做些什麽?句容金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孫景山告訴記者,過去,公司主要產品有玉米澱粉、變性澱粉等。2015年開始與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山東大學合作,通過濰坊市人才平臺的引進,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生化學科帶頭人歐陽平凱專家成為合作夥伴,開辟玉米深加工。"合作夥伴,開辟了玉米深加工的新天地。
"現在壹粒玉米可以繼續加工成乳酸、丙酸、聚乳酸、生物尼龍56、澱粉基熱塑性復合材料等生物基新材料產品"。他說,這些產品進壹步加工成可生物降解的垃圾袋、手提袋、餐具、服裝紡織品等,從源頭上解決了白色汙染問題。
"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濰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鼓勵企業 "借腦生智",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是濰坊完善產學研壹體化人才政策體系的舉措之壹。近年來,濰坊緊扣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深入實施產業人才集聚、高端平臺支撐、人才生態優化 "三大行動",積極推動引才創新,形成人才支撐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15.3萬人,擁有協作院士181人、國家級重點人才62人、泰山系列人才195人。
該負責人表示,為幫助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穩定、深入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濰坊實施了校地合作 "雙百行動",即選派100名幹部到國內重點高校擔任科技人才特派員,100名專家人才擔任企業科技人才副總。目前,已選派(聘)兩批68名科技人才特派員和200名科技人才副總,***引進高端人才273名,落地轉化科技成果319項,解決技術難題426個,帶動經濟收益16.8億元。
濰坊市寒亭區開元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婷婷是入選的科技人才特派員之壹,現在河海大學科技處掛職鍛煉。到任後,她主動結識了六七十位學校教授。壹次聽說壹家企業正在尋找微水發電技術,她想起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鄭源提到過微水發電,立即對接促成雙方合作。
數說濰坊動力
17
濰坊有17個全國制造業冠軍,山東有123個省級冠軍。
4000億元
電力裝備全產業鏈產值突破4000億元,約占全國電力裝備產業總產值的35%。
37
目前,在全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濰坊擁有37個,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全部31個制造業行業。
215.3萬人
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15.3萬人,合作院士181人,國家級重點人才62人,泰山系列人才195人。
■同題問答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永生
新京報:您如何看待濰坊近十年的發展?
李永生:2008年我回鄉創業時,濰柴和歌爾的體量都不大。但十年過去了,這兩家企業都成了巨頭。十年來,國家高速發展,濰坊抓住機遇,培育了壹批龍頭企業,帶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我也非常看好濰坊的未來。前不久,全國2022年第四批國家特色產業和新 "小巨人 "企業名單公布,濰坊有41家企業入選。小巨人,大能量,其中壹些企業必將成長為單項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