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采集春、秋季采挖,除去殘株和雜質洗凈泥土,曬幹,切段備用。夏、秋兩季鮮花盛開時采摘,陰幹。
紫菀的炮制方法:揀去雜質,除去殘株,洗凈,稍悶,切成小塊曬幹。
蜂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煉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略悶,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晾涼。(每紫菀100斤,蜂蜜25斤)
化學成分 本品含少量揮發油,約0.04%,揮發油含漆酚(Lachnoplyllol)乙酸漆酚酯、苯甲醚、烴類、脂肪酸、芳香酸等。根部含有皂甙和香豆素。根部皂苷和香豆素化合物。皂苷主要是紫菀皂苷(Asteraponin),水解生成紫菀皂苷(Asterprosapogenin),進壹步水解可生成長春花皂苷和葡萄糖等分子。此外,還有多種遊離的三萜類衍生物,如紫菀酮(Shionone),其水解可得到表二氫亞硫酚(Epi-dihydroshionol)。此外,它還含有軟木酮、表二氫亞硫酰醇、紫檀酮、槲皮素、橙皮甙和菊粉。花朵含有大量類黃酮和類胡蘿蔔素。全草的鮮汁含有鉛和鋅等元素。
性質和味道:全草味苦、辛,性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咳。蒙藥味微苦,性平、鈍、軟。殺 "粘"、清熱、解毒、幹膿、消腫。
①《本經》:味苦,性溫。
② 《別錄》:辛,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平。
④《本草通玄》:辛甘,微溫。
入肺經。
①《雷公存目藥性論》:入心肺經。
②《本草綱目》:入手太陰,足陽明。
主治:中藥治新久咳嗽,痰多,氣喘,痰多,咳嗽,咳血。蒙藥治瘟疫、流感、頭痛、"發疾"、療瘡、毒熱、猩紅熱、麻疹不透。治風寒咳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通。
祛痰作用:
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實驗表明,紫菀煎劑有祛痰作用,無鎮咳、平喘作用;苯和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抗菌作用:
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甲型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道致病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並有抗致病真菌的作用。
抗病毒作用:
雞胚膀胱水煎劑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抑制腫瘤作用:
據報道,從菊科植物根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離出的表皮酚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腫瘤作用;從菊科植物根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離出的環肽類似物對S180有抗腫瘤活性。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3 錢;或入丸、散。中藥 6-9 克,水煎服。蒙藥多為丸散劑。
禁忌:實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本草書作使。惡天雄、瞿麥、雷公藤、遠誌。畏茵陳蒿。
②《唐本草》:惡女貞。
③《本草綱目》:勞傷肺腎,水虧金燥,咳血失宜。
選方
選方
選方
選方
解毒抗癌,用於癌瘤及毒性:
肺癌:紫菀、飛蓬、芙蓉花、枇杷葉、百合花、昆布、海藻、牡蠣各15克,浙貝母、橘核、紅橘各9克,生地、人參各12克,白花蛇舌草、茅根、鋪地湯、薏苡仁、夏枯草各30克,剁碎,水煎分3次服。可使咳嗽、痰血等癥狀緩解,繼續X線復查陰影消失。
支氣管腺癌:紫菀、石見穿、紫草30克,蒲公英15克,炒梔子、王不留行9克,沙參、麥冬、生地、百部、知母、地榆各6克水煎分3次服。至今哮喘痰稠帶血緩解,氣道阻塞通暢,瘤塊陰影縮小,胸痛消失。
理肺化痰,用於肺咳痰喘:紫菀、桔梗、白前、百部各9克,陳皮、精武各6克,甘草4.5克切碎,研勻,直至咳松。每服9克,壹日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於新久咳嗽、痰多、急慢性支氣管炎等。百日咳等咳嗽有較好療效。
治療久咳:紫菀(去頭)、冬花壹兩,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姜三片,梅子壹枚,同煎湯下,食後欲臥壹服。(本草圖經》)
治傷寒後肺痿勞嗽,唾膿血臭,甚不止,漸必瘦:紫菀壹兩,桔梗壹兩半(去蘆頭),天冬壹兩(去心),貝母壹兩(煨令微黃),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幹大黃壹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壹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惠方》紫菀散)
治小兒咳氣,聲在喉中,不通利:紫菀壹兩,杏仁(去皮尖)、細辛、花粉各壹分。上四味,搗為散,二三歲者,每服半匕,米飲下,日三,量多大小加減。(《聖濟總錄》紫菀散)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動不安:紫菀壹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分半,天冬壹兩。上為細切,每服三錢。竹茹壹片,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治吐血、咯血、咳血: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小,含壹丸,不以時。(濟風普濟方》紫菀丸) (8)治婦人小便不通:紫菀剁碎,井水三指撮服。(《千金方》)
藥理作用
紫菀提取物和分離出的外用酊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壹定的抗癌作用。
給麻醉兔輸註1克/千克的煎劑,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測定),作用持續4小時以上。用粗提物和甾體甙給大鼠口服,也能使其氣管分泌物明顯增加。(3)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宗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和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真菌都有抑菌作用。雞胚膀胱水煎劑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水煎劑口服能增加麻醉兔和大鼠的呼吸道分泌物,有祛痰作用。其皂甙和苯、甲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其水煎劑對貓噴氨水引起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其根醇提取物中分離出的壹種無色針狀結晶對小鼠咳嗽也有鎮咳作用。紫菀有利尿作用。其水煎劑對雞胚膀胱的流感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致病真菌也有防治作用。從附子中分離出的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本品所含皂甙有較強的溶血作用。
獸藥用途
藥理作用清熱祛痰,鎮咳平喘。用於肺內感染、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用藥後10小時可控制病情,如為混合感染應配合相應藥物治療。
劑型 提取物稠膏、可溶性粉劑兩種
用法用量
1、回魂草提取物稠膏:混飲。治療用量,鳥類每公斤體重24小時用量為0.4毫升,使用時集中投藥,飲水前兩小時停藥,投藥時兩小時用完,每日兩次,連用3-5天,也可根據病情酌情增減用量,預防用量減半。
2、回魂草提取物可溶性粉:飲水。治療用量,家禽每公斤體重用0.1-0.2g,采用集中投藥,飲水前停藥兩小時,停藥兩小時時投藥用完,每天兩次,連用3-5天,馬、牛等大牲畜每頭用1-3g(300-1000頭用藥1kg);羊、豬等其他家畜每頭也可使用。用量可根據病情增減。預防時用量減半。
3、建議用法用量:
※除上述作為治療用藥外,本藥可在疫苗接種當天或次日使用,能有效降低疫苗的應激
刺激反應。可有效控制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治療腎腫康。腎腫康按0.1-0.2%用藥壹天,第二天回魂草+感+連用3-5天。
※ 治療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時,可用還魂草+感或黃芪多糖或金絲桃素。
※治療氣囊炎、呼吸道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時,可選用還魂草+噬菌體或噬菌體仙峰、噬菌體佳、噬菌體康等。
※ 用於種雞,不影響種雞的產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⒈《本草經疏》: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邪涎,則辛散之功強矣,而其性溫,肺病咳喘,凡陰虛肺熱之證,不宜專用而多用之,即同用亦須天冬、百部、麥冬、桑白皮等苦寒藥,則無害矣。2."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不寒,補而不滯。但不可單用,不可多用速效,小便不禁及溺血服壹兩即效。
3《本草綱目》: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咳嗽上氣,痰多氣喘,但肺有壅氣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嗽唾膿血者,皆可用之。觀陶氏《錄》言其不足補,治五勞身弱,故言其過也。
⒋ "藥物":紫菀,味甘苦,性涼而潤,正肺之血氣。用治肺有痰血、肺痿、痰喘、消渴等癥,又可涼肺益肺。入肝經,凡勞熱不足,屬肝表之病;積熱積氣,屬肝內之病;吐血衄血,屬肝上逆之病;便血溺血,屬肝下行之病,皆有效。因其體潤澤,善養腎,蓋腎之二便,此潤大便燥結,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塞,大有奇效。配生地、麥冬入心經,養血。配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選用。
慎用 "本經逢原":紫菀,肺金之血藥,《本經》止咳嗽,寒熱在胸中氣,取其肺經血之性也。去蠱痿者,以其辛苦微溫,能散結降氣,蠱自不能留,痿自肺熱葉焦,紫菀專補肺氣,使熱自潰去耳。治咳嗽、吐痰、膿血,大明除痰止渴,皆養肺經氣血之效。金匱》澤漆湯用於治療咳血脈沈,咳屬肺,脈沈則為血之病。又治痢疾肺病,與紫參同功。6."本草正義":紫菀,柔潤,雖曰苦澤而性溫,非燥烈所能比擬,特能疏肺解郁,止咳降逆,宣通氣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盛,咳嗽嗆咳,喘息吼叫,燔灼氣火,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穢濁之證,無不治之。又冷飲蟠結,濁唾膠固,如水雞聲於喉,尤宜之。惟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故寒熱皆宜,無所忌也。金匱》謂水失金燥,咳失血分,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幹咳忌之;蓋恐開泄太甚,重傷肺金,又恐性辛,或助火氣。以虛勞為咳,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常為咳嗽,以求其通,不為開泄,咳則不止,此溫潤之品,滲泄垢膩,暢調氣機,不傷於正,不偏於燥、又不犯寒涼抑遏,滋膩愛邪等弊,豈非正治而柔潤之質,不偏於熱,較之二冬、二母,謂之滋陰,而群陰膩滯,壅塞竅道,則相去甚遠矣。但真火為咳,而肺癰成膿,雖紫菀能泄下,微嫌近於辛溫,不能重任,但借為導引,搗穴耕庭,亦未嘗不可。總之,肺金之窒,無論寒為火,皆有不開之勢。
借《本經》:主咳嗽,胸中寒熱結氣,去蠱、痿、五藏。
紫菀
治咳嗽、吐痰、膿血、止驚悸、解五勞七傷、補虛損、治小兒驚癇。 主治腦下氣虛、勞傷、氣虛發熱。
鞋《唐本草》:治哮喘、陽痿。11."日華子本草》:調中、肺痿吐血,除痰止咳。
《本草衍義》:益肺氣。
《搜神記》:主息賁門。
《本草從新》:專治血痰,為補血之聖藥。又能利小腸。
《本草從新》:潤肺下氣,寒痰平喘。
考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陶弘景:紫菀,路旁隨處可見。
②《神農本草經》:"菀,路旁遍生。
②《日華子本草》:紫菀,形如重臺,根如節,紫軟者良。
③《本草圖組》:紫菀,三月布地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六月開黃、紫、白花,種子黑色,本有白毛,根基軟細,二三月取根陰幹用。 4)《本草衍義》:紫菀根軟細而紫,益肺氣,《本經》有言。唐本草》謂無紫菀時,亦用白紫菀,又名雌紫菀。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綱目》已刪。
⑤《綱目》:陳子言雲:紫菀產金源山,根如北細辛。沂、兗、東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