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的學業,好像有點不壹樣。任何聽到這件事的人都會感受到我的勇氣。畢竟以滅絕師的稱號或者第三種人的稱號在這個世界的生活中有點格格不入。說到底,我只是書讀多了,最後不小心成了女博士。當然,現在只是在進行中。兩年後論文就實至名歸了。
說到我的研究,就有點不壹樣了。但是從事食品研究的多是技術類的,或者是用自己的專業做壹個食品的研究,比如從經濟學、法學的角度。我這三年純粹是從法學的角度來學習的,不僅是壹個學科,也是壹個專業,可能會決定我以後的職業選擇,但是我很茫然會是什麽。
我想我的與眾不同應該歸功於我以前的導師杜剛健教授。現在不是廣告時間,所以我不是宣傳而是感謝。因為他的善良,我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更長的求學之路。從出省到出國,雖然並不費力,但比我預想的要難很多。夜深人靜的時候很難說我沒有後悔,但是艱難困苦是成長的必需品。經歷過之後,即使是悲傷的情緒也是壹種財富,讓妳知道如何更好的前行。目前,我正在壹個名為Lascaux的項目組繼續我的食品法研究,該項目組專門從事食品法研究。三年的時間足夠讓我集中精力做至少壹兩個成績,同時也能在與各國同事的相處中增長見識,豐富見識。當然,首當其沖的是食品相關的。例如,可口可樂的味道可能因地而異。我在哥斯達黎加的同事認為他在法國喝的可樂和在自己國家喝的不壹樣。我在非洲的同事很驚訝,我每天做飯要花兩個多小時。後來我才知道,他只是煮了飯,用壹種黑色的漿糊拌了壹下。叫不出名字,嘗了嘗,不評論味道。這種吃法相當於法國人吃白米飯的時候把米飯和黃油混在壹起。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們可以想想米飯會有多好吃。雖然來法國快壹年了,但還是堅持自己的中國飲食,只是中午在食堂吃。我可以選擇我自己的簡單的法國三道菜,如蔬菜沙拉和其他開胃菜,加上壹種肉類主食和壹種甜點,如水果或蛋糕。至於評價,我給個簡單的數據:來法國後體重增加了5公斤,目前正在努力減肥,結果不成功。我估計我自己也吃了太多甜食。
廢話說完,我從三個方面進壹步談壹下我的專業研究和壹些相關的經驗和感悟。
壹、專業異構的學習之路
(壹)專業介紹
在國內的專業領域,食品法學並沒有獨立的分支學科,很多時候研究者用“方向”這個詞來指代自己在食品法學研究中的定位。然而,中國法學會剛剛啟動了壹項食品法研究項目,這表明食品法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至於食品安全,會成為我的專業研究,也算是壹個必然的意外。上大學的時候,我認識了我後來的導師,杜剛健教授。在他善良的鼓勵下,我南下汕頭跟隨老師學習。當時已經有壹個師兄跟著杜老師研究食品法,主攻的是澳洲食品法的研究。在憲法行政法方向下,我也想定位自己的研究課題。當時杜老師有兩個話題,壹個是人權,壹個是食品法。權衡之後,我選擇了後者。雖然我回避了人權這個敏感話題的學習,但後來我意識到,即使是食品法的學習,也沒有脫離人權這個話題,因為食品安全保障本身就是壹項非常基本的人權。
當我開始研究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很茫然,因為即使在那個時候,食品安全已經是壹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信息量很大,國家也在準備出臺壹部食品法。當時我找學長指導,他很淡然的對我說:“等妳有壹定基礎了再找我談。”舉個例子,如果我連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的區別都不知道,跟我進行專業的交流是沒有意義的。當時我很討厭學長的態度,但直到慢慢從紛繁復雜的“知識叢林”中梳理出自己的學習框架,我才意識到這個初衷的意義。就像我跟後來者說的,很難壹下子有壹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這個研究的重點,有點迷失在叢林裏,但是這個階段很重要,妳需要自己在這個叢林裏找壹個方向,因為其實食品法可以研究的東西很多,我可以直接告訴妳壹個體系,但那只是我的東西。如果把握住這個階段,逐漸明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興趣,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個人研究。
至於我自己的研究體系,我稱之為“基於食品安全的跨學科研究”,深圳鹽田裝飾公司。對此,壹方面,從法律角度研究食品安全是我的研究基礎,包括食品法律、食品監管等問題。另壹方面,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食品文化、食品貿易、食品技術、食品信息也是我的研究內容。在我的印象中,國內這樣深入的研究還是非常有限的。就食品法而言,荷蘭有相當不錯的教授,也出版了很多歐盟的食品法書籍。我從翻譯中受益匪淺,而美國也有專門做食品訴訟的律師。當然,這和他們的集體訴訟制度有關。我目前的研究課題是歐盟、中國和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比較研究,其實只是表面的,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論文。所以我在思考如何創新,但是我發現每次說到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內容,外國人都很感興趣。畢竟,對他們來說,獲取有關中國的信息是有限的。很多外文資料都是選擇性報道的,大部分都是負面的。當然,中國正在步入國際舞臺,很多人壹直在這方面奮鬥。我期待著做出自己的微薄貢獻。如果不能創新,那麽通過翻譯引進國外的壹些理論和做法,也可以為完善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供借鑒和經驗。
在選擇了食品法的學習後,我進壹步確定了歐盟食品法的內容。之所以選擇歐盟,是我自己對歐洲大陸、歐洲地理、歐洲文化的感情。去過意大利,感覺很多氣勢已經今非昔比。另外,我壹直覺得歐洲這個很不壹樣的地方,在歐洲統壹的問題上是有很多成績的,包括農業政策的落實,內部市場的形成,到現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協調統壹。另壹方面,中國也是壹個差異很大的國家,但作為壹個單壹制國家,協調統壹是題中之義,更何況社會主義要實現的宏偉目標。但是,在統壹的政治狀態下,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不壹樣,別說統壹,就連和諧也是任重道遠。在這方面,就食品安全監管而言,可以借鑒歐盟很多協調統壹的經驗。包括各種法律的適用,實行多層監管制度,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推進從中央到地方的合作,實現全國協調統壹。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歐盟的壹些錯誤是應該被認識和避免的,就像在瘋牛病的危機中,政府是如何隱瞞信息,否認事實,甚至政客做新聞節目。最後,危機的爆發讓消費者對政府失去了信心。改革勢在必行,最重要的是通過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重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政府的信心。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在哪裏都壹樣。現在,我把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每次看美劇,總是被美國人對法律的信仰所感染。在壹些律師的戲裏,壹個老百姓可以把美國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告上法庭,這是權利與權力的對抗,然後不用宣判我們都知道權利的勝利是壹種常態。那麽,其實特別是在中國,如果食品安全是消費者的權利,那麽當我們遇到不安全的食品時,應該如何申訴呢?不要說把衛生部告上法庭,就算是起訴企業也可能遭遇投訴無門。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歐洲或美國生活並不能改善我們的處境,所以我們必須盡力改善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店面裝修、社會環境和食品安全監管,從每個人做起,這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為沒有高掛的可能。
專業擴展
專業拓展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麽壹旦選擇了食品安全研究,就可以繼續下去。對此,我做了壹些總結和分類,拓展了自己的專業研究,了解了壹點食品營養,了解了壹些行業動態,成為了壹個與時俱進的人,從自己的專業研究開始。
二、專業研究的思想和思路
(壹)項目組的研究模式
目前在拉斯科項目組繼續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研究。今年5月,我和項目組去了中國,與壹些大學和食品企業進行了學術交流。對於這樣的研究模式,深圳龍崗裝飾公司和國內老師也很欣賞。在過去的五年中,他們從食品安全、可持續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角度分析和評估了歐盟的新農產品法律。在此期間,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人員雲集,他們不僅負責各自研究領域的相關課題,還通過會議等方式進行討論,最終出版多語種的食品法和學術文獻。目前我的學習小組裏有壹批博士生。雖然每個人的論文題目不壹樣,但都結合了食品法的討論。例如,中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增加農產品價值的法律手段,科學在食品政策中的作用,UEMOA下的消費法和消費者健康,可持續發展和食品法,以及世貿組織中的農產品爭端。此外,在我逗留期間,我也參加了壹些相關的會議,我喜歡這裏的會議形式,明確的主題,觀點的陳述,互動的討論和焦慮的辯論。尤其是在辯論中,在會議上,教授們可以各抒己見,互相競爭。在最近壹次關於食物權的會議上,來自印度和洪都拉斯的兩位學者講述了他們在中國爭取食物權的經歷,當他們說他們被感動時,許多人站起來鼓掌。當大家都在談論保護農民權益,保障農民土地權利的時候,我反過來問了壹個問題:農民可以放棄不要土地的權利嗎?當然,這只是壹家之言。深圳工廠裝飾公司主要給研究者呈現中國農民現狀的新視角,因為在法國當農民意味著愉快的農場生活。但中國的情況不同,從農民到農民工是無奈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很多學者叫囂要取消中國的戶籍制度。為什麽會有城鄉差距?為什麽農民不能離開自己的土地?深圳寶安裝飾公司,就算可以,為什麽要在農民工和工人之間生出“農民工”的稱號?這些都是問題。即使技術可以促進發展,但如果沒有人文關懷,這些現實是無法改變的。
年輕人的接觸機會
就會議而言,歐洲也有很多會議,尤其是文科方面的會議,有些會議是經常討論的。但是作為壹種研究模式,會議的質量也是很高的。雖然我很少因為語言的原因而從內容上受益,但作為壹次經歷,發布會的形式對發布會的安排還是有很多啟發的。尤其是壹次荷蘭食品法討論會,而且因為是英語,我的受益是百分百完成的。其實這次會議只是整個主題活動的壹部分,可以說是青年學者的專題討論。與會人員都是在研階段的學生,多為博士生。對於即將完成學業或已有所成就的年輕學者,會議提供講座的形式。對於剛開始研究的年輕學者,大會提供了海報演講的形式,即展示自己的研究提綱,參觀者會在壹定的交流時間內進行提問和回答。我在國內的時候也參加過壹些學術會議,有壹些是以學生為主的。但從形式上來說,這次專場發布會的設置讓我感受到了壹種作為研究者的獨特感。我還是壹個學生,但是有壹些是專家的老師用平視的態度看待我的研究,給我非常專業的意見和建議。年輕人需要謙虛的學習態度,但年輕人也需要機會,否則出人頭地就灰鬢斑白了,太可惜了。
第三,職業導向的人生感悟
(壹)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是寒窗苦讀的理想結果。更何況我在寒窗近20年。然而,專業與工作無關的現實比比皆是。但就行政管理專業而言,我的同學很少以行政工作結束職業生涯。雖然以後可以當法學博士,但是對於選擇工作還是很茫然。有時候,結合自己所學,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不列出魚和熊掌,不知何去何從。身邊很多博士回國後都會回高校做大學老師。說實話,我已經習慣了法國舒適的生活,尤其是這裏的度假文化。當老師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對於自己的專業,妳可以舉例告訴他們。只是兩年的時間變數太多,但有壹句話很實在: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只要妳現在好好學習,以後自然有出頭之日。這是我壹直感受到的人生道理:努力總有回報。
(二)學而不用。
最後補充壹點,是非常個人的經歷。把專業當工作不等於把專業當生命。知識能豐富生活是必然的,就像我對食品安全的了解,不會說添加劑而變色。但是,我對生活的態度是相當武斷的。雖然我通過自己的研究對食品安全有很深的了解,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很少擔心食品安全,也吃路邊攤,感覺味道不錯,當然是因為添加劑。發芽的土豆不壹定會扔掉,畢竟在這裏用麻袋買土豆很難在短時間內毀掉。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被奶奶烙上了壹個觀點: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不要看著它問太多問題,這是什麽或者怎麽做。可能當妳看清楚某件事或者知道某件事的時候,妳的食欲就會消失,不利於進食,當然對減肥是非常有利的。對於我的研究,我也很樂意和朋友們分享,告訴他們什麽樣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我從不幹涉別人的選擇,就像我只說路邊攤的食物因為原料、添加劑、處理等問題存在隱患,但我不會做出結論性的警示,比如繼續吃或者不吃。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個人喜好,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口味比安全更重要。例如,我的壹位法國同事特別不喜歡有機食品,認為它味道不好,即使它被宣傳為更安全。但是還是有很多研究證明有機食品未必真的健康。至於爭論,不是這裏討論的問題,而是源於他自己對科學的信仰的壹個問題。我小的時候,小孩子會說,長大了想當科學家。那時候他們對科學是那麽的深信不疑,那麽的推崇。但是現在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尤其是在食品領域,我或者大家都會發現,如果妳迷信科學,那妳就別無選擇了。比如營養學的知識,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不僅沒有定論,還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言論。至於科學,轉基因食品是最好說的,因為在歐洲,我身邊的人都反對轉基因食品,他們也對我的態度很感興趣,因為我在非洲的同事總是抱怨中國的壹些公司在非洲買地種植轉基因食品,意圖將危害轉移給非洲人民。至於我,我不贊成轉基因食品,因為我反對壹種態度:壹種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隨意改變其他物種自然狀態的利己主義。所以我遠離它。當然,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我在美國讀書,會不會對轉基因食品更寬容壹些,因為那裏的環境對轉基因食品是有認可的,所以不會有人整天對轉基因食品竊竊私語。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不管妳有沒有註意,妳在中國消費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在消費壹種轉基因食品。對此,在壹次和同事的中國之行中,壹位老師專門收集食品標簽,想了解中國如何控制轉基因食品。事實上,她是徒勞的。即使中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進行了幹預,但在很多人眼裏,轉基因食品不是對健康造成多大危害的問題,而是能帶來多大好處的問題。更何況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相當曖昧,轉基因水稻在中國的商業化可能會提上日程。
總結
很多時候,我回避關於我的研究的政治討論,因為它很復雜,但糧食小的時候是妳吃的壹粒米,大了卻是國家主權的問題。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壓力。對我們來說,解決食品數量安全和食品質量安全同樣重要。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很久以前就開始談論可持續發展,現在這是壹個熱點。所以,通過與時俱進,我們解決了糧食配給問題。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後,我們還有精力去關註食物的可持續發展嗎?
最後把以上問題分享給大家,和大家壹起探討。也許這就是學術研究的意義:我會以學者的無知和研究者的忠誠來分享我的思想,開闊我的胸懷。相關主題文章:
三鹿危機對白酒行業的啟示
中日貿易依存度調查
生產的食品統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