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泰薩孟子曾說:“天欲使斯人大能,必先苦其誌,勞其筋骨,餓其身膚,空其身……”杜就是從這樣的困境開始的。
霍山,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素有“金山瑤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之鄉”的美譽。這是壹片富饒的土地,資源豐富,寶藏豐富。也是革命老區,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今天的霍山,民風勤勞淳樸,頭腦穩健,思想豐富進取,經濟發展環境優越,是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創建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國家衛生縣城。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許多成就在省內乃至海外都有口皆碑。然而,曾幾何時,人們在這裏看到的是貧瘠、荒涼、渴望幸福卻又無可奈何的山民。
1952,杜出生於霍山縣新店河鄉。
命運並不總是壹開始就青睞那些後來成功的人。杜的壹生,從小就充滿了坎坷。出生不到八個月,母親就因病去世了,童年喪母的痛苦成了他童年揮之不去的記憶。由於他成長在建國初期,國家貧窮,兄弟姐妹多達10人。因為他在學習,他很少看書。
14歲那年,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離家去學木工。雖然我對知識充滿了渴望,但我不得不用斧頭和鑿子謀生五年。
19歲,他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應征入伍,在青藏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次東防線又生活了5年。
1976年,杜退役,帶著壹枚金質獎章和壹張光彩照人的黨證回到家鄉。站在家鄉的土地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默默地望著遠處的群山和藍天白雲,回家的感覺真好!然而,面對家鄉的貧窮與荒涼,他從心底生出涼意,不禁自問:未來在哪裏?
五年的軍旅生涯磨礪了他不屈不撓的意誌;黨的培養和革命熔爐的鍛煉,使他養成了頑強的性格;青藏高原的壯闊與慷慨,賦予了他寬廣的胸懷。他下定決心要闖出壹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來養家糊口,造福桑梓,報效國家。
雖然躊躇滿誌,但命運多舛。杜終於在壹家酒廠找到了壹份合同工,月薪20多元,但在“打洞整風”運動中被以“走後門”為由送回了老家。後來,他在公社的油坊得到了壹個會計的職位。由於工作努力,他贏得了領導們的信任。壹年後,他被提拔為公社企業辦主任兼綜合廠廠長。但由於體制和人員老化,綜合廠舉步維艱,最終跨越了。
再次失業,奔波半年後,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偏遠的山村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年輕的杜再壹次點燃了心中的希望之火。他抓住了機會,瞄準了運輸行業,用家裏的財產做擔保,向當地信用社借了8000元買了壹輛舊的解放牌汽車,然後獨自做起了運輸。
“壹人壹車”,了解杜創業歷程的人都知道,這是他上世紀70年代末創業時的全部家當。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經濟壹片廢墟,神州大地欣欣向榮。交通是車少貨多,運營良好。在幾位戰友等人的加入下,杜在當地組建了新店河車隊,隨後將車隊移至霍山城關。不經意間,這壹舉動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杜成為全國第壹個進城運輸的典型農民,被各級政府視為新型生產力代表。各級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大肆宣傳,縣、地、省甚至國家領導都找上門來,他壹下子成了有名的風雲人物。運營三年,效益極佳。大小客貨車輛發展到13輛,成立了汽車修理廠。此時新店河車隊社會影響力大,自身經濟實力超過百萬,可以說是勝券在握,名利雙收。但隨著社會運輸車輛的增多,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車隊沒有個人有活力,缺乏管理經驗,車隊管理每況愈下。杜審時度勢,果斷決定:解散車隊,另辦企業。
經過多方求助和領導指導,杜決定利用霍山當地淠河的鐵砂資源,與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聯合建廠,生產超低碳工業純鐵。從小試到中試,花費幾十萬,最後出成果,質量高,市場需求迫切。結果工廠的設計、設備的購買、機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都很順利,到了戰爭即將打響的時候才發現大錯特錯。因為霍山沒有氫氮供應基地,當時當地不可能有這樣的技術條件。陷入困境的杜·劉穎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
杜通過建立純堿廠,用碳酸鈉和碳酸氫銨復分解工藝生產工業純堿,再次站在了創業的起跑線上。已投資86萬元,最終建成投產。雖然是土方工藝,但勉強能維持生產,效益尚可,市場供不應求。但在幾個月的好時光之後,中國陷入了由通脹導致的全面經濟蕭條。從建廠到下馬***19個月的時間,幾乎耗盡了杜和他的同事們辛辛苦苦積攢的所有財力。創業又壹次面臨生死抉擇。
為了尋求新的出路,杜再次與中科院合作,準備用雙金屬液體復合工藝鑄造泥漿泵鋼套筒和耐火磚模具。按說這是個高科技產品,對廠房、設備、管理、操作人員都有嚴格的要求。但是,當時只是因為笨拙。第壹次出鋼時,沒見過鋼花飛起的工人害怕了,扔掉瓢就跑了。這說明了當時的生產條件。沒有專業知識和生產條件,結果總是與目標背道而馳。耗時近壹年,耗資百萬,以失敗告終。那時候,杜已經低價變賣了家裏值錢的財產,大家的集資都有化為烏有的危險。情況極其困難,如果他想在假期隱藏債務,也無處可藏。他甚至認為跳樓自殺會更容易。但是,看看很多陪伴他多年的人依然忠心耿耿,再看看兩個女兒看起來都70歲了,還不到10歲。全家十幾口人在生活上還需要他,所以他努力拼搏,以強大的毅力承受巨大的壓力,努力尋找新的轉機。
1990年,杜將目光投向了壹個完全陌生的沙模鑄造。因為陌生,他不得不到處尋求支持,包括繪圖、報價、簽約、建模、煉鋼、鑄造、實驗室檢驗。他請人到現場來教、學、產,不僅是增加設備,培訓人員,也是學習管理。最難的是找業務,要訂單。他帶著人走南闖北,白天四處看看,晚上呆在車裏,吃著泡面和鹹菜。也許他們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保佑他們,他們設法在上海找到了壹份小訂單。雖然第壹次投遞有將近壹半的人被拒絕了,但是離死亡的邊緣又近了壹步,恢復並堅定了大家的信心。
從此,杜和他的同伴們慢慢走上了鑄造之路,並逐漸將產業鏈從鑄造延伸到機械加工組裝。他們用了6年時間創業打基礎,然後用5年時間調整國際國內市場,再用2年時間建立6個戰略合作夥伴,從而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走向世界
年過五旬的杜,溫文爾雅,剛毅中不乏冷峻,睿智中不乏從容。思考是進步的源泉,勤奮、善於思考是他的特點之壹。
上世紀90年代初,杜創辦的企業還叫“中科院霍山聯合化工冶金廠”的時候,雖然經營效益還可以,但也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就其規模和實力而言,在全國壹萬多家代工企業中只能算是“小點”。這時,杜開始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國內有同事嘲笑他:“內貿沒做好就想做外貿,真是壹廂情願!”也有朋友勸他:“不如先打開國內市場。”他不為所動,壹心開拓國際市場,這種決心始於他的韓國之行。
那壹次,抱著開闊眼界的想法,他去韓國參加了壹個鑄造產品的展覽。他背著自己的鑄件來到了韓國。國外尤其是歐美廠商的優質產品讓他眼花繚亂,讓他既害怕又興奮。恐懼是因為巨大的落差讓他感到沈重的壓力;他很興奮,因為他看到鑄造作為基礎產業,永遠有廣闊的市場,自己的企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國際代工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也為他自己的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在回家的飛機上,杜陷入了沈思。與外商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然後將優質的產品銷往國外,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決定先找臺灣省的合作夥伴,因為臺灣省是很多美國企業轉移鑄件的中間平臺。1995、杜與臺商成立安徽立信閥門工業有限公司..此後,1997與墨西哥企業合作成立中墨合資安徽亞美鑄造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中墨合資安徽劉穎鑄造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中英合資安徽劉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劉穎集團在向外發展中誕生,從此立足江淮大地,馳騁國際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該集團逐漸減少了其國內市場份額。到2001,外貿出口占比已經上升到80%,國外客戶也從普通企業逐漸擴展到壹些世界知名的大集團。杜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與重點客戶的溝通,與多家發展迅速、穩定的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根據發展戰略的需要,杜在霍山布局了各類鑄鋼件的生產基地。至今已擁有100 kg至30噸各種型號的中頻爐、電弧爐,以及2噸、5噸、10噸、30噸、80噸AOD精煉爐、30噸VOD爐、30噸LF爐。50公斤、100公斤和500公斤真空感應熔煉爐分別從美國和德國進口,300公斤和1噸真空感應熔煉爐各從中國購買壹臺。可滿足碳鋼、合金鋼、超低碳不銹鋼、特殊鋼、鎳基合金、鈷基合金、鈦合金、高溫合金、磁性材料等各種優質鋼水的冶煉需要,可穩定批量生產4A、5A、6A等雙相不銹鋼、CK3MCuN等超級奧氏體不銹鋼、Z3CND19-10M等核電用不銹鋼、超臨界熱電站用不銹鋼。其中,用AOD爐精煉蒙乃爾合金和哈氏合金在國內尚屬首例。鑄造基地的五條不同工藝的鑄造生產線都具有先進的裝備水平。
劉穎集團采用各種先進軟件進行工藝設計,並投入巨資引進國際著名的MAGMAsoft鑄造工藝設計模擬軟件,有效提高了產品開發效率。集團引進了無模成型機、激光燒結快速成型機、智能浸塑機械手等兩套先進設備,在實踐中顯著縮短了新產品的開發周期。隨著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大量高端產品研發成功。陶瓷型殼消失模鑄造-熔模復合精密鑄造、符合RCCM材料標準的高強度耐熱核級閥門鑄件、超級奧氏體耐腐蝕不銹鋼鑄件-16〔600 lb〕雙止回閥閥體先後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本集團與中國大陸CTI公司簽訂獨家技術引進及戰略合作協議,並與沈陽鑄造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業第壹設計研究院在鑄造技術、科研開發、人才培養、工廠設計等方面緊密合作,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
劉穎集團擁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強大的質量檢測能力。集團擁有合格的QA和QC人員,直接從事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和檢驗檢測工作的220余人,101人(項)取得了無損檢測、理化檢測和外觀檢測等國內外資質證書,20余人擁有國家核資質證書。集團建立了完善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並獲得了勞氏船級社1999認可的ISO9000證書。2002年獲得英國勞氏船級社認可的ISO/TS16949證書;2009年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民用核安全機械設備制造許可證;2010年3月通過ASME III認證。同時,集團獲得了多項制造資質和材料認證,以及數十家國際客戶對核電產品、油氣產品、工礦產品極其嚴格的生產條件的工廠認可。集團擁有完整先進的檢測檢驗手段,對材料的化學成分、力學性能、產品幾何形狀、內部缺陷等都有完整的檢測和控制手段。
高質量的鑄造產品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劉穎集團在市場上占據了越來越積極的地位,逐漸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賣方市場。在這種條件下,杜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抓住優勢和機遇,向客戶提出從鑄件的終端銷售轉向加工裝配後的零部件終端銷售,以達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的目的。經過艱苦的談判,最終得到了部分客戶的認可,並得到了他們的人才、技術培訓和設備的支持。根據戰略布局,集團依托省會的人才、技術、交通、信息優勢,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了加工組裝生產基地。集團加工裝配生產基地擁有從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進口的各種功能的大中型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500余臺套,可為客戶提供高精度、高需求的零件加工服務。
“回過頭來看,自從我們涉足代工行業以來,我們在幾個重要的點上都是對的。”杜感慨地說。
人才未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古訓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關鍵在人心。那麽,在和平時期,壹個企業的“人和”是怎樣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杜走過的人生道路上的平凡小事中拾起壹串閃亮的珍珠!
在西藏亞東服兵役期間,壹名戰友不慎跌入冰川。他跳進河裏,把戰友推出水面。當他被其他戰友救出來的時候,已經被凍住了。
創業初期,汽水廠因為三角債,無法給員工發年貨。他說服妻子賣掉心愛的摩托車,把家裏15棵老樹砍了賣掉,給工人發工資回家過年。時至今日,老壹輩人還在哭訴:杜總寧願自己壹個人過不好年,也絕不讓我們員工春節前帶著拖欠的工資回家!
在泥漿泵鋼套和耐火磚模具的研制過程中,杜因精神壓力過大和長期疲勞,壹個月內兩次暈倒在生產現場。他沒有去醫院,工友們把他擡進辦公室,妻子流著淚給他送了些糖水,很多人流著淚送他回家。他只休息了壹天,然後第二天就來工廠了。他見人不會說話,見東西也不會轉頭。他只能轉動身體。大家都勸他回家休息,看得出來大家都很擔心他。連他自己都沒有想法,但他還是用自己不到100公斤的身體在掙紮,等待轉機,等待奇跡。為了嘗試新產品,應該鑄造壹個新的模具。泥漿泵的鋼套制作時,塞棒的溫度高達300度,塞棒的速度極快。當工人們看到黑色塞子時,他們失去了理智。杜趕到現場,立即戴上手套,握住黑色塞子,在剛剛合上槽的模具處推了進去。模子鑄出來了,杜的手和皮膚都被烙得脫落了。
1990年初,工廠轉冶金鑄造。作為廠長,他親自做正火工,三天三夜守在爐前,三次暈倒在爐房也沒有下崗。
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用軍人特有的堅韌,利用業余時間壹遍又壹遍地鉆了許多厚厚的鑄書。壹個科研院所的專家來工廠調研。他如數家珍地講解產品型號、規格、質量體系、性能,連專家都向他豎起了大拇指。其實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企業產供銷、人、財、物各方面的專家。有員工半開玩笑地感嘆:我要在杜老師面前耍花招,別說了!
2006年4月的壹天,霍山縣正在進行壹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其中,小品《養老院裏的笑聲》讓臺下的劉穎集團員工感覺特別親切,因為小品裏正好反映了他們老板捐建養老院的事情。原來,在2005年霍山縣“9.2”洪災中,黑石渡鎮受災嚴重,壹些五保老人的樓房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杜得知這壹情況後,捐資20萬元修建了老年公寓,為入住的35位老人定制了冬衣和棉鞋。並承諾安徽劉穎集團今後將負責老人的生活費和養老院工作人員的工資,確保老人能在公寓安享晚年。多年來,杜和集團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先後投資700多萬元,建橋修路,扶貧濟困,捐資助學。
杜經常告誡集團高層,員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不應該虧待他們,尤其是壹線工人。劉穎集團壹直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盡力幫助員工解決問題,所有員工工作期間都有免費餐;開辦員工幼兒園,解除雙職工家庭的後顧之憂;工作服和禮服的統壹發放;所有員工均應辦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壹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有效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桃子和李子什麽都不說,但是他們自己走自己的路。杜正是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善良,向人們展示了壹個優秀黨員和優秀新徽商的風采,鑄就了良好的企業文化。
不拘壹格地引進、選拔和培養人才,是杜經營企業的秘訣之壹。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他向冼下士致敬,甚至不惜重金。他親自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誠心誠意地聘請有專長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專家教授。劉穎集團形成了壹支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技術管理人才隊伍。現擁有材料、鑄造、熱處理、焊接、機械加工等專業技術人員500余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80余人,其中鑄造、冶金海外博士2人,國內外高級教授10余人。培養和引進了壹批質量管理和經營人才,形成了壹支專業、經驗豐富的管理隊伍。
2002年,杜委托歐洲商會和美國鑄造學會對歐美市場進行調研,得出結論:鑄造行業的發展趨勢正在向高技術含量、無切削成型、少切削加工的高質量方向轉變,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國內外行業人才匱乏,現有技術人才大多老化,知識結構跟不上行業發展更新,中青年人才基本轉行其他工作。類似的情況在我國尤為突出。自1999以來,我國高校壹直沒有開設鑄造專業。集團零部件生產的主要原材料來自鑄件,鑄造人才非常重要。為了更廣泛地吸引人才和儲備人才,杜以前瞻性的先進理念果斷決策:在企業內成立自己的大學,彌補鑄造專業人才的不足,在集團內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批量人才梯隊。為此,他斥資數百萬元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作,並於2002年創辦了劉穎職工大學。立足本土化,培養了長期服務劉穎的鑄造技術和管理人才,開創了全球鑄造企業辦大學的先河,將為集團未來的擴張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在國內外同行業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現已開設鑄造技術、工商管理等5個專業,招生400余人,全日制三年制,國家承認學歷。學生在校期間帶薪上學。幾年來,他們已投入18萬元。這五名畢業生現已走上工作崗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鑄就中國民族工業精神,傲然屹立於世界機械強國之林。
“春夏秋冬,風風雨雨。路在何方?2006年6月25日,在劉穎職工大學第二屆畢業典禮上,壹曲《敢問路在何方》將全場情緒推向高潮。
路在哪裏?30年前,杜剛剛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的時候,就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自己的答案可能還不清楚。現在,當他正帶領著自己4000人的團隊,沿著“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與國際機械工業共進”的道路闊步前行時,他完全可以大聲回答:路在我們腳下!
展望未來,杜充滿豪情。劉穎集團所處的機械行業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行業,處於大、中、專用裝備制造業的上遊環節。隨著世界大、中、特種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支持,劉穎集團在行業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技術轉型升級、產業鏈延伸、國際市場有效開拓,劉穎集團實現了從能耗、物耗“雙高”到技術含量、附加值“雙高”的轉變,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也為企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壹個優秀的企業家總是在成功的時候看到危機,杜就有這樣的品質。他經常提醒自己,也告誡下屬:劉穎集團還遠未完善,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不斷挑戰自己。
為適應融入國際市場的需要,集團實施高標準定位,不斷挑戰和完善自我,積極運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ERP系統管理介紹近三年來,集團成功實施ERP,積累了大量數據,不僅為戰略分析和生產經營指揮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奠定了基礎。
——采用現代管理模式。集團積極推行6SIGMA管理,培訓了6名黑帶,承擔並完成了多個針對客戶、產品和流程的優秀改進項目。實施精益項目,實施精細化管理,OTD持續提升,周期縮短,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績效體系、財務模式持續優化;先進的管理工具如APQP(質量先期策劃)、PPAP(產品批準程序)和PFEMA(過程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也被積極用於控制和改進過程。
-促進內部商業化。十多年來,該集團壹直在推動內部商業化。在集團內部,公司之間產品商品化,流程之間流程商品化,強化內部核算,有效降低成本。
近年來,國際鑄造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鑄件原有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中低端鑄件開始流向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如印度、巴西、俄羅斯、越南等。杜認為,靠簡單的數量增長,靠常規產品跟別人拼成本,絕對沒有出路。於是,他在2008年再次開始調整,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三個清醒的戰略。
——產品結構調整戰略。大力發展以核電為主的電力產品和特種材料產品,到2015這兩種產品的比重達到壹半以上;同時,依托已投產的3萬噸酚醛樹脂砂大中型鑄鋼件項目,重點發展大型產品;常規產品壓縮到10%以下。順應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對高品質零部件的要求,以鑄造為源頭解決零部件國產化瓶頸,有效發揮先鋒作用。
-價值鏈推廣戰略。在調整產品結構的基礎上,繼續開拓高端產品市場,整體提升產品價值。近五年來,每噸備件產品的平均價格每年上漲20-30%。
——產業鏈延伸戰略。在鑄件和零部件的基礎上,選擇采油設備和電力設備兩個行業,發展井架、結構件等部分終端產品,進壹步延伸產業鏈。
安徽集團充滿活力,杜和所有人都雄心勃勃。振興民族工業,打造百年老店,躋身世界機械行業強企行列,是他們的光榮和夢想!
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企業的繁榮不應該被視為壹勞永逸的種子,而應該作為壹種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地施肥和澆水。杜和他的安徽集團,本著“誠信、敬業、創新、奉獻”的精神,把已有的榮譽和過去的輝煌埋藏在心底,帶著巨大的挑戰踏上了再出發的征程...
是的,杜·劉穎,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