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該鎮兩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現擁有大、中、小型各類農業機械達4500多臺,農業作業水平比1999年以前大大提高。耕地、耙地、播種、運輸、脫水、灌溉、農副產品加工等生產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新增大中型拖拉機、挖掘機、耕整機、壓路機等農業機械31臺套,有償服務收入不斷增加。
電力發展 黃灣供電所始建於1976年,年供電量不足2O萬千瓦時。2000年供電量達280萬千瓦時。現全鎮****,變電站91臺,總容量4840千伏安,高壓線路總長101.6公裏,低壓線路總長185.3公裏。兩年來,供電部門狠抓供電所規範化整頓工作,努力降低電價,累計投入國家貸款和農民自籌資金387萬元。完成規範化整改的配變達到58臺,占供電村總數的80.5%,農戶用電率達到99.9%。2000年,又完成了12個配變的標準化整改,整改後大大降低了用電量,兩年來****,減少農民電費支出78萬元。
社會保障。兩年中,鄉黨委、鄉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強法制教育,層層簽訂社會治安目標責任書,實行壹票否決,使社會治安進壹步好轉。各村建立了治安室,配齊配足了治安員、調解員,壹些偏遠閉塞的村堅持打更,社會更加穩定。在全體村民中廣泛開展 "三五 "普法教育活動,開展各類法律培訓、法律咨詢、法律公證,刑事、治安案件明顯下降。公安機關 "掃黑除惡 "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果。在2000年度全縣社會治安綜合考評中,黃灣鄉取得較好名次,派出所和法庭被宿州市委、市政府攙扶為文明單位。
教育。教育在抓投入、鞏固 "兩基 "工程上狠下功夫。現有中小學生11500人,其中黃灣中學3100人。"四率 "得到加強和鞏固。近兩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不斷加大,稅費改革後,鄉裏優先保障教師工資和改善辦學條件的投入,每年這壹塊的經費支出都在財政總支出的70%以上。先後完成了壹批中小學危房改造和部分後期竣工項目教學樓的使用。鄉黨委、鄉政府在抓投入的同時抓改革。兩年來,完成了中小學合理布局調整,實現了規模辦學。在抓教育體制改革中,堅持校長競爭上崗制、教師聘任制,實行能者上、庸者讓,使壹批高素質的青年教師走上領導崗位。為把 "四項制度 "改革向縱深發展,該鎮制定下發了《黃灣鎮中小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方案》,使教育改革層層推進。在抓教育質量提高和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中,各中小學加強內部管理,不斷組織教研會、文體比賽,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質量和素質教育程度比 1999 年以前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小學、初中畢業生合格率分別為100%和97.5%。黃灣中學高考升學率高於1999年,使壹批農民子弟考入名牌大學。全鎮先後有10多名小學生獲省、市、縣讀書競賽獎,各種文體比賽也取得了較好名次。鎮教辦、黃灣中學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黃灣中學被縣政府列為後勤社會化改革試點中學。
社會事業。隨著農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兩年來,鎮村兩級不斷加大對娛樂場所建設、廣播電視和文化站建設的投入,使廣大農民有了文化娛樂場所,並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開展了 "三下鄉 "活動,滿足了農民的期盼和需求。該鄉黨委、鄉政府還註意利用節日和農閑季節辦好有線電視、有線廣播專題宣傳節目,組織中小學生和青少年,開展文體競賽、文藝演出、知識競賽、爭當 "十星級文明戶 "活動。積極參加縣、市文體比賽,均獲得較好名次。
衛生工作。鎮委、鎮政府采取 "兩個 "加大,鞏固初級衛生保健成果,切實改善農民就醫條件。壹是加大鎮醫院醫療衛生硬件投入。兩年來,鎮醫院共投入資金10余萬元,購置先進設備,改善醫療條件。鎮委、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使鎮醫院門診大樓又投入建設4年,將於2001年秋季投入使用;二是加大醫療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完善內部機制。鎮衛生院從2001年起,院長與科室簽訂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把經濟、醫療、行風三項責任落實到科室,進行質、量、量綜合考核,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獎勤罰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為杜絕假冒偽劣藥品流入和藥價虛高現象,鎮醫院成立了醫藥配送中心,下轄各分院、村衛生室所需藥品均由配送中心統壹采購供應。為有效控制疫情,鎮醫院成立專門組織,專人負責。他們堅持向群眾宣傳衛生知識,組織醫務人員經常深入到各村各戶抓好衛生防疫工作。使當地流行性疾病得到及時預防,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95%。農戶自覺改水改廁,全村衛生面貌大為改觀。
人口控制。鄉、鎮政府計生工作堅持日常常抓不懈,節日重點抓,流出地抓,使鄉、村計生基礎建設和人口控制,連年取好成績。2000年,全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3‰,出生率比1998年下降7.47個千分點。
民政工作。2000年,優撫費、優待金、救濟金、救災服裝按時發放到對象手中。各項優惠政策得到落實。為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鄉黨委、鄉政府主要成員,組織民政辦工作人員,開專車,放鞭炮,把慰問品挨家挨戶送到赴朝參戰老兵手中。婚姻登記率達到100%。敬老院老人生活有保障。村裏的五保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回鄉退伍軍人得到妥善安置,壹大批德才兼備的退伍軍人被選拔到村級兩委班子任職,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殯葬改革火化率達到100%。
民兵預備役工作。兩年來為部隊輸送合格兵員52人,在部隊評為優秀士兵11人,榮立三等功4人,已有16人轉為合同制士官。全鎮****,有基幹民兵260人,普通民兵1140人,每年基幹民兵都整裝待發,嚴格參加鎮、縣武裝部組織的軍事訓練,軍事素質不斷提高。廣大民兵還參加抗洪搶險、維護社會治安、冬修水利和帶領群眾勤勞致富等工作,作出了新的貢獻。2000年,民兵新聞報道工作被縣武裝部評為壹等先進單位。報道現役、退伍軍人和民兵新聞稿件,在中央、省級上稿15篇,有力地加強了民兵預備役建設。
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農民吃、住、行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吃講營養,穿講氣派,住講裝飾,行講舒適,科學防病保健意識大大增強。大量農民呈現出城市化的特征。在壹些農村和農場,彩電、手機、洗衣機、摩托車、冰箱、汽車、別墅、樓房隨處可見。壹批大款大戶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 "領頭雁"。
新聞。黃灣鎮新聞宣傳連續兩年受到市委宣傳部、拂曉報社表彰。2000年,在縣市級上稿210篇,省、中央級上稿56篇。市、省、中央三級黨委、政府信息上稿6篇。其中,被中央辦公廳轉發1篇。"政治早餐"、調整種植結構等報道在省、中央媒體播發,發揮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改革和經濟發展。
勞務輸出。兩年來,全鎮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1.3萬人,帶家屬外出務工經商800多戶,青壯年男女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較多。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從事各種勞務和經商。還有 3 人在國外打工。外出務工已成為黃灣鄉的新風尚,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壹般來說,青工的純收入在 4000-6000 元左右。是土地經營收入的 2.5 倍。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2000 年,全鎮務工經商總收入達 5600 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