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民生這是臣民們過去常說的話,也是公民們今天所說的話。民生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民生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註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教育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這些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民生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民生問題大到社情民意所表達的權益,小到衣食住行等瑣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
民生是壹個全局性的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全面小康意味著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這些都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改革開放29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不斷得到改善,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但是,新的歷史起點對民生產生了新的要求。穩定的就業、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醫療衛生、安居、環保、民主法治、個人發展等。,日益成為人民群眾新的普遍追求,因而成為黨和政府必須考慮和解決的重大問題。要把關註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為重大戰略舉措,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順應時代要求,反映民心民意。?
民生關乎社會和諧。任何社會只有有效解決民生問題,才有和諧穩定的基石。解決好民生問題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大力建設和諧文化,夯實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不斷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有序;堅持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團結和諧。全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大體是壹致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發展出現了壹些差異,迫切需要協調全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構建和諧社會。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為民、重情為民、造福人民,必須體現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關心人民的生產生活,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民生問題是歷史的、具體的,解決民生問題是壹個系統工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我國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方面面臨壹系列問題。既要深刻調整中國的利益格局,又要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民生問題的解決需要綜合運用政策措施、經濟手段、法律法規、說服教育等手段。政治的繁榮在於順應民心,政治的浪費在於忽視民生。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壹切工作,只有順應民意、造福人民、贏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采取切實措施,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事業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社會更加和諧。?
改善民生是全社會的期待。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生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的思想獨立性、多樣性、參與性、選擇性和維權意識普遍增強。由此,民生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焦點和熱點話題,也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
改善民生,必須堅持執政為民。只有切實做到執政為民,我們黨才能與時俱進,與人民同呼吸,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力量。只有始終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才能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轉化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具體行動。只有始終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貫穿於各項工作之中,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利益,黨的執政基礎才能更加堅實穩固。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 * *產黨員要有情懷,要有對群眾的感情,這樣才能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壹片,了解民情,傾聽民意,服務群眾。?
改善民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的群眾利益,妥善協調各方利益;要關心各個群體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關心個人的利益需求,多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通過民主法治建設,完善民主權力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要創造有利於激發創造力的制度環境,通過深化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調解各種社會矛盾。
?面對我國的民生問題,要從實際出發,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多措並舉,全面覆蓋,把教育作為民生之本,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把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把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安全網,實現基本就業、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綜治等各個方面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政府的綜合實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關保障制度,逐步實現社會基本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積極采取措施,研究解決當前能夠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社會關註、群眾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