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是壹種色彩斑斕的昆蟲,四只大翅膀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征。它們出現於泥盆紀。在石炭紀時期,出現了翅膀長度超過 70 厘米的種類。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交配時,它們通常壹前壹後飛行。它們把卵產在水裏,幼蟲身上有類似鰓的結構來幫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為蜻蜓有翼亞目和豆娘有翼亞目,只有日本的大綠蜻蜓和印度的壹種蜻蜓等兩種蜻蜓屬於有翼亞目。它是壹種大型昆蟲,也是有翅亞綱中最原始的昆蟲。翅發達,前後翅狹長;頭可靈活轉動,觸角短,復眼發達,有三只單眼,咀嚼口器強而有力。雄性交配器位於腹部第二和第三腹板上。未完全變態,幼蟲 "水蟲 "生活在水中,用非常發達的面罩取食。無論是成蟲還是幼蟲都是肉食性的,吃害蟲。蜻蜓約有 5000 種,我國約有 300 種,最常見的有三種:比目蜻蜓、黃蜻蜓和大蜻蜓,這三種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各科,即代表了大、中、小蜻蜓。
壹般體型較大,翅膀狹長,呈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強,每秒可達10米,既能突然掉頭,又能直沖雲霄,有時還能倒飛。休息時,翅膀向兩側平展,或直立於背部。前翅和後翅並不相似,後翅通常比前翅大。翅的前緣靠近翅頂的地方各有壹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可以保持翅振動的規律性,防止因震顫而折疊。頭部能靈活轉動,復眼1對,較大,約占頭部的1/2,小眼約2.8萬個,是世界上 "眼 "最多的動物。視覺極為靈敏,3只單眼;觸角1對,細而短;口器咀嚼。腹部拉長,扁平或圓柱形,末端有肛門附肢。腳又細又弱,上面有倒鉤,可以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它喜歡在下雨前在低空來回飛行。雌雄交配也在空中進行。雌蟲大多在水面飛行,分幾次將卵 "點 "在水面上,也有的將卵插入腹部將卵產在淺水區的水底。水蠆幼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壹般要蛻皮11次以上,需要2年或2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沿水草爬出水面,最後蛻皮後成為成蟲。幼蟲可以捕食孑孓或水中的其他小動物,有時也會自相殘殺。成蟲能捕食蚊子、蒼蠅,有的還能捕食蝴蝶、飛蛾、蜜蜂等害蟲,是壹種益蟲。
常見的蜻蜓有青面蜻蜓,分布於浙江、四川等省;長痣青蜓分布於華北地區;黃蜻蜓分布於多個省份;玉蜻蜓僅產於我國,主要分布於北京、江蘇、福建等省市。
蜻蜓飛行速度很快,有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裏,而且它可以在空中短時間停住不動。向前飛時,它不能靈活地改變方向,必須先固定身體,然後再轉彎。休息時,翅膀仍是伸出的,即不能折疊,所以停歇的地方必須相當寬敞,大多在樹枝或樹葉的頂端。
蜻蜓的交配也是在飛行中進行的。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子鉤住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從下往上彎曲腹部,將生殖孔與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方的儲精器官相連,然後由雄蜻蜓進行受精。蜻蜓為什麽用尾巴指向水面?與許多其他昆蟲不同,蜻蜓在水中孵卵,其幼蟲也生活在水中,因此它們實際上是用尾巴指向水面產卵的。雌蜻蜓在水中產卵,主要是在飛行時用尾巴觸碰水面,將卵排出。我們常見的所謂 "蜻蜓點水",就是產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