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次疫病爆發的背後,都意味著有新的變化、新的模式或新的商機,那麽在我國歷史上,壹旦發生疫病災害,該如何應對疫病災害,災後又有哪些商機呢?我們不妨壹起來看看。
古人應對疫病的主要措施:
1、儲糧備荒,賑濟災民
災害或者疫病發生的時候,往往糧價上漲,建立大規模的糧食倉庫,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開倉賑濟災民,是壹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只要在災害發生的時候有足夠的儲糧倉庫儲備糧食,就可以起到壹定的穩定人心的作用!
2、派出、出動醫護人員和行政人員提供賑災服務
有了糧食儲備,才可以緩解糧食短缺的燃眉之急,如果在受災地點遇到疫情,朝廷就會根據實際情況,向災民提供醫療救助,明清兩代太醫院的日常工作中重要的壹項就是救助疫情災民。壹般來說,他們會制作壹些常用的中藥或藥丸,分發給疫民。情況危急時,朝廷還會派醫生到外面求醫。
3、減免賦稅
救災往往只能讓百姓保住性命,但來年的收入還是難以保證,所以歷朝歷代朝廷對災區減免賦稅,是避免災民暴動的壹大策略,減免賦稅可以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可以讓百姓盡快恢復生產。
4、直接發放土地、房屋或整體遷移人口
在古代,由於百姓貧困,無論是發錢、發糧,還是選派醫療隊下鄉,都只能救壹時之急,更重要的是保證疫情發生後民眾的生活安定,朝廷還會為災民發放糧食,如果遇到災情比較嚴重,或者水源汙染的問題。土地房屋方面,可以直接為災民分配土地,可以整體搬遷,也可以鼓勵他們開墾荒地,開墾荒地歸災民所有,歷史上實行的 "湖廣填四川 "等,都是因戰亂或天災導致人口減少的對策。
從以上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帝王在遇到天災或疫病時,往往以人為本,只要能保住人力資源,其他都是次要的,到了近代,由於人口膨脹,這種格局發生了變化,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壹般更加依賴,以想象中的明清時期,因為天災或疫病發生而大規模遷移人口的可能性不大。人口搬遷的可能性不大,但災年土地政策會適當調整是有可能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疫情過後,商機還是會有的,我認為商機主要在以下行業:
大健康產業之壹:醫療服務、藥品、器械等耗材產銷、健康管理、健康咨詢、保健食品、功能飲料、護理等、由於疫情後遺癥較多,這些方面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未來醫療保健設備更將向智能化發展。
二、家政服務業與養老、育兒市場
近年來,我國城鎮人口急劇增加,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人口老齡化、疫情後失獨家庭的增多,擴大了家政服務的潛在市場容量;養老、育兒護理等家政工作需求持續上升,創造了大量的家政服務和育兒需求,這方面的發展前景比較好。這方面的發展前景比較好。
三、法律服務和律師業:
疫情過後,會有大量的小企業因為無法正常生產,實力不足,會倒閉或關門,三角債會增多,企業之間相互擔保引發的問題也會爆發,法律訴訟事項會增多,受疫情影響,房地產銷售會下降,建築企業建設項目產生的三角債數量也會增多。由於停產導致部分人員失業,個人經濟糾紛也會增多,這些因素,利好法律服務和律師行業。
四、糧食生產或流通行業
在我國,糧食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小麥等三大類,以及豆類、薯類。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6.6億噸,三大雜糧產量達到6.1億噸,飼料需求占我國糧食產業很大比重,三大雜糧結構中飼料用糧需求占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壹,我國糧食整體不足。
近年來,由於受豬瘟的影響,恢復生豬生產需要更多的糧食,受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糧食生產能力降低,儲備不足,這兩年缺糧的情況會比較明顯,投資糧食生產或流通行業,會有比較穩定的效益。
歷史是壹面鏡子,危機總是與機遇並存,這是商品經濟的生存法則,這場災難讓很多商人重新認清了形勢,需要調整布局。未來怎麽走,經濟怎麽破,結構怎麽調,就看妳能不能抓住機遇,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