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知道菌落的出現,區分被細菌和真菌感染的食物和生物;
2.通過學生的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和真菌培養的壹般操作流程,並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索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總結適合細菌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預測其他組的實驗結果,闡述自己的論點,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創新、交流、合作。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要點:細菌和真菌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探索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索適合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總結適合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細菌和真菌菌落生長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
3.空白培養基和制備培養基所需的藥物;
4.放大器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培養基配置和培養菌落實驗。
課程安排: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類
導入:
老師:我們都知道我們周圍的環境中有很多細菌,但是沒有人真正見過它們。為什麽?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應該用顯微鏡觀察它們。
老師:在我們的生物課上,學生們用肉眼觀察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麽看出來的?請生物組的學生介紹: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做了培養基。我們加熱並混合牛肉醬、蛋白腖、鹽、瓊脂和水。
老師:對不起,打斷壹下。誰能分析壹下培養基中為什麽需要牛肉醬?
學生:牛肉醬應該是壹種營養素。
老師:還有其他成分屬於營養素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同學提出瓊脂,引起同學爭議。看了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講解,我得到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壹種凝結劑。
學生不斷反映培養基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會到處生長。滅菌後趁熱裝入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培養基凝固後,我們把它暴露在空氣中,細菌落在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疫苗。然後把接種過的培養基放在溫暖的培養箱裏,細菌就會繁殖形成菌落。
老師:我給妳看學生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觀察這些菌落之間的差異。
學生:有些是光滑的,有些是多毛的,有些是凹凸不平的,有些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等。
老師:根據課本上的描述,妳能根據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來區分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識別物理投影儀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
老師:我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麽我們身邊哪裏有更多的細菌和真菌呢?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設計壹個實驗方案。在5分鐘的時間內,小組將派代表展示他們的方案,學生們將投票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被選中的小組將從老師那裏得到兩種配置好的培養基,並繼續他們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選出最科學、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老師:雖然這次只有三組拿到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是其他同學可以用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參與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第二課:
老師:上完課,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現在,請把實驗結果給大家看壹下,並做壹個簡短的報告。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中的細菌。實驗方案如下:準備兩個相同的培養基,壹個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壹個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子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然後蓋上蓋子,放入培養箱中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廁所接種的培養基菌落數明顯高於食堂,說明廁所的細菌比食堂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裏的人類糞便含有大量細菌,清潔程度不如食堂。食堂經常用洗潔精擦洗消毒,所以細菌比較少。
老師:分析的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洗滌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傳播。但是大家有沒有註意到:雖然廁所接種的培養基菌落數明顯高於食堂;但如果只統計黴菌菌落數,食堂的黴菌菌落數明顯高於廁所。這是為什麽呢?
學生:食堂飯菜太多了。更多的營養。
老師:可見真菌的生命需要更多的營養。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空氣中的細菌。實驗方案如下:準備兩份相同的培養基,壹份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壹份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子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然後放入培養箱中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教室接種的培養基菌落數高於操場,說明教室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不好,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們繼續比較洗手前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幹抹布上的細菌和真菌總結如下:營養、濕度、溫暖和人畜活動有利於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通風、清潔劑、消毒劑和紫外線會減少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老師:這是學生設計的另壹組實驗。他們對比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路邊空氣中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學生的壹樣:他們準備了兩種相同的介質,壹種在中央花園的草坪上,另壹種在路邊。開蓋三分鐘後,他們蓋上蓋子,放入培養箱培養。請預測哪個菌落多。為什麽?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有很多路:有灰塵,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有很多花壇,那裏潮濕,有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路邊比較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汙染,對細菌的生長更是雪上加霜。
學生:沿路人來人往,細菌很多。
學生:中央花園裏有很多蚯蚓、蟲子等等。上面有很多細菌,會擴散到空氣中。
老師:經過學生討論,大部分學生認為中央花園細菌較多。是這樣嗎?讓小組裏的學生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我們可以看到中央花園和路邊有很多細菌和真菌,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要多。兩者相比,中央花園的細菌和真菌還是比路邊多。原因大家都已經說了。
老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很多同學在家裏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讓我們請這些學生展示他們的成就。
學生:展示妳用果凍、柑橘和面包做的探索性實驗。
老師:學生喜歡學習的科學精神值得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中,大班額壹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時,有的同學渾水摸魚;在上課展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上課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同學的設計都展示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在討論探究實驗方案設計時,我采用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讓九個小組進行競賽,最先寫出完整探究方案的四個小組可以參加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從參賽的四組中投票選出兩個設計科學的創新方案。這三組將得到老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方案,團隊必須積極參與,通力合作;學生必須認真聽講,才能參與評選。這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得到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高了設計方案的質量。沒必要擔心其他沒贏的組會失去學習的機會。壹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壹方面可以用家裏簡單的材料,自己進行探究實驗。自己做實驗的同學可以在評分等等方面得到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展示實驗結果的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壹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在課堂上自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央花園和路邊”這個話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題目選得很好。大家直覺上認為路邊“臟”,但通過解釋原因,很多同學意識到花園裏的條件更適合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的發展也是壹種重要的科學素養,通過讓更多的學生願意參與辯論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