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回答讀者心中可能產生的疑問。8億公斤的魚,沒有大規模捕撈,也沒有放出湖水算,是怎麽算出來的呢?8 億公斤自然不是準確的數據。但我們可以通過標記重捕法得到壹個大概的數字。標記重捕法用於估算魚類數量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比如說,妳可以從湖裏捕捉 100 條魚並做上標記,然後把它們放回湖裏,等做了標記的魚完全混入魚群後,再捕捉 200 條魚,看看其中有多少條魚做了標記,然後根據這個比例推算出河裏的魚的數量,再根據魚的平均重量推算出河裏有多少斤魚。
陽宗雍湖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東西長130公裏,南北寬70公裏,湖岸線總長250公裏,總面積638公裏,約為杭州西湖的70倍。容積約 146 億 m?,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因此,如此巨大的湖泊能成為擁有 8 億公斤魚類的不折不扣的魚類天堂也並非不可能。
過度保護漁業
19 世紀 70 年代,雅姆德羅克湖是較早開發漁業捕撈的湖泊之壹,由於生產條件的限制,當時的漁業產量較低。但在 80 年代中期開始迅速發展,漁業產量從 1985 年的 450 噸迅速增加到 1995 年的 1291 噸。連續的過度捕撈導致許多本地魚類種群急劇減少甚至滅絕。魚種從 2005 年的 11 種減少到 2010 年的 7 種,單條魚的平均重量也減少了壹半。
魚類瀕臨滅絕,漁獲量大大減少,人們意識到必須保護當地種群的多樣性。於是,資源保護增殖放流計劃在藏區廣泛開展,最早的科學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動於 2004 年開展,累計投放各類土著魚苗 1000 多萬尾。截至目前,整個藏區每年可繁育土著魚類 800 萬尾。藏族同胞也形成了深厚的護魚觀念,自發的大規模放流活動屢見不鮮。因此,原生魚的數量每年都在穩步上升,隨著禁漁期的限制,像羊卓雍措湖這樣的地方逐漸成為了魚類的天堂。
外來魚類的入侵
曾幾何時,人們為了片面追求水產品的經濟效益,人為地引進了外來魚種。大多數藏民並不了解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每年5月的放生節,家家戶戶都會購買大量魚類到各流域放生,其中不乏外來魚種,從而導致外來物種在該地區大面積入侵。壹些外來物種很快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水質,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大量繁殖。
在羊卓雍措地區泛濫成災的魚類多為高原裸鯉,這種魚肉質鮮美,但在當地卻幾乎無人問津?主流說法有二。
與藏族人民的信仰、生活環境、文化習俗有關
西藏地處高原高寒地區,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需要消耗大量的肉食以滿足每天大量的能量消耗。但在大多數藏族人的觀念中,能不殺的盡量不殺,必須殺的如果要殺,要做到少殺不多殺。湖裏的魚都是中小型魚,壹條魚還不夠壹個人吃壹頓的,如果把魚當主食肉食,每家每戶每天至少需要撈 10 條左右才能吃飽。而且,魚肉少、脂肪少,能提供給人體的熱量也低。牦牛肉的熱量和肉質都很高,壹頭牦牛夠壹家人吃壹年,所以大塊的牛羊肉是他們的首選。而山卓雍措湖是藏民心中的聖湖,又是重點保護區域,是不允許外人來此垂釣或捕魚的。
受傳統水葬的影響
在《佛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前世割肉飼鷹、舍身飼虎的故事。佛教傳入西藏後,這個故事啟發了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民。佛教徒認為,靈魂和肉體是分離的。人死後,靈魂去了極樂世界,而肉身不是留在人間,而是應該布施給眾生。因此,藏族的葬禮分為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樹葬和水葬。喇嘛會在占蔔後決定采用哪種葬法。請不起喇嘛的人、寡婦和孤兒以及早逝的幼兒通常采用水葬。水葬壹般是先把屍體擡到河邊肢解後再扔進河裏,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毯子把屍體包起來,然後倒在沈到水底的大石頭上,以祭祀河神。拋入水中的遺體會被分割成魚肉,所以在信佛的藏民眼裏,吃魚肉約等於吃死者的血肉,心理壓力很大。
其實,雅魯藏布江流域內的藏族先民有很多漁業生產活動,而且藏族吃魚的歷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記載的相關歷史已有1400多年,佛教傳入後,吃魚之分才逐漸弱化。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麽不捕捉這些魚,然後運到這些地區出售呢?研究表明,湖裏的天然魚類並不適合食用。
羊卓雍措湖水的pH值在8.0~9.0之間,屬於高活性堿性水,營養貧乏,礦物質含量高。魚類的食物大多是浮遊生物和藻類植物。高原裸鯉是高原冷水性魚類,雖然能適應湖泊的水質,但由於水溫低,藻類植物和浮遊生物難以進行光合作用,魚類無法從這些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因此,魚兒會汲取湖中的礦物質作為營養,而魚兒體內也可能含有大量不適合食用的礦物質。
青藏高原是全球獨壹無二的生態領地,生態系統壹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雅魯藏布江玉措湖的魚類已經單壹化,湖中8億公斤魚類呈現泛濫趨勢。頻繁的人為幹擾使生態失衡,使魚的數量不斷呈現極值,這是我們應該反思和改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