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整套工藝文件應當包括:
工藝目錄、工藝文件變更記錄表、工藝流程圖、工位/工序工藝卡片。
(1)工藝目錄,指整文件的目錄;重要的是需要標明當前各文件的有效版本,這個很重要。
(2)變更記錄,通常是在文件內容變更後,進行走變更流程的記錄,這些主要內容有:變更的內容頁名稱、變更的依據文件(通常為ECO)編號、變更前和變更後的版本。
(3)流程圖(就像做菜壹樣,要先買菜,洗菜,切菜,炒菜,最後才是吃菜,也就是指事特定的內在邏輯先後順序關系,建立在事物的物理模型基礎之上)當然必要時提供這些流程中的操作者及對操作的素質要求,需要幾個人力,每壹個工序要花多少時間,操作要點是什麽,要達到什麽樣的標準,用什麽特殊工具,都是按流程圖為基礎來展開的。
(4)工位/工序的工藝卡片,就是具體到每壹個環節,通常為操作者使用,同時要寫明本工位(或工序)名稱,前工位(或工序)名稱,後工位(或工序)名稱,用什麽材料,用什麽工具,操作中要註意哪些事項,執行要達到什麽標準,更多的主要內容是操作步驟順序和方法。
工藝文件編寫
材料清單(B.O.M.,Bill Of Materials)是工藝文件編寫的重要輸入之壹。沒有BOM萬事難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BOM就不知道用什麽材料來做(當然新工藝技術開發過程中有壹項,就是如何選材料,這屬於工藝開發);如果沒有BOM,材料如何管理?材料的供應商清單如何列表?材料的成本如何算?材料的最長交貨周期怎麽確定?等等很多工作都基於BOM而來。產品的總體結構相關的設計輸出的圖紙、相關技術參數、相關的質量驗收標準也都是工藝文件編寫的重要輸入信息;如果是用以編寫生產工藝文件的話,在設計階段輸出的總裝工藝說明、總裝工藝要點、部件安裝標準等也都成為生產工藝文件編寫的輸入信息。
如果在輸入信息相對較為完善的情況下,編寫生產工藝文件,就是首先按流程圖的要求,對整個過程有壹個明確而清晰的流程勾畫,流程圖要細分到什麽樣的標準?這也是人們常以界定的事,但通常都是以確定成壹個工位(或工序)的工作量而定。對於流水生產線的工位(或工序)通常配合還要做壹個生產線的布線(Layout)文件,用以平衡生產線的工作量, 如果不是流水生產線,壹般以壹個工位操作的材料不要超過6種(個人經驗),如果超過,工作量或者操作的復雜程序就提高了,那麽工藝的合理性就會降低。工位的工藝卡片,就是按流程中的工位進行壹對壹地編寫,壹個工位壹般是壹張工藝卡(必要時配上圖片說明,或附件),每張卡片上的產品型號、產品版本、文件編號、工位名稱和前後工位的名稱都要與流程圖相對應,但是每張工藝卡片的版本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因為每張工藝卡可都存在內容變更的可能(主要是操作方法),也有可能是相關聯的幾張卡片都有變更。
如果要使工藝文件真正行之有效,是需要經過初稿---驗證---優化---最終定型,所以也是有專人編寫,專人審核,專人批準,當然在編寫審批的過程中難免少不了壹些要為改進提供參考的問題記錄及解決辦法建議的表單產生。
如果編寫在設計階段為編寫生產工藝輸出的工藝性文件,可以簡單壹些,或不按產品(或整機系統)的安裝順序來編寫,可以是按各自學科的內容來編寫,按功能模塊來編寫,因為絕大多數的設計人員對於生產過程的邏輯合理性的考究水平是比較底下的。也正因為如此有很多公司在建立開發團隊時,就安排壹個生產工藝人員,在團隊中指導設計人員輸出的工藝性指導文件對生產邏輯過程的合理性,也有更直接就讓生產工藝人員直接就在設計完成輸出生產工藝文件而省略了設計輸出工藝這壹塊(個人認為:這種工作方法推行難度大,工藝文件的工作量大,而又要在較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地寫出來,合理性肯定大大降低,就成了為寫文件而寫文件,實質性的作用大打折扣)。總之工藝文件的編寫技術,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的。
其它文件
過程失效模式與分析(FMEA,研發的為DFMEA,生產制造的PFMEA);控制計劃(Control Plan),生產布局(Layout),操作人員工藝培訓記錄表,生產首件確認記錄表,工藝更新改進臨時記錄,生產質量不良記錄與分析,原材料檢驗記錄表。(如果在汽車制造行業,相關的文件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