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些活動,企業不僅可以增加社會的公共利益,還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長期戰略時,都把公益作為重要內容來考慮。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益是企業經營戰略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是樹立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舉措。企業要從造福他人和造福自己兩個方面開展公益活動。企業不僅要回饋社會,還要考慮自身利益。企業創造的利潤貢獻給社會。有了利潤,企業才能回饋投資者和員工,向政府納稅,供應商才能從妳這裏獲得利益,很多利益相關者才能從妳的企業獲得利益。也就是說,盈利是企業作為壹個組織在社會中存在的理由。因此,企業在開展公益活動時,不僅要考慮社會效益,還要考慮自身效益。發展公益營銷的目的之壹是提高企業效率。
好的企業需要有過硬的利潤和良好的公眾形象。壹個企業不能只關註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也不能不顧自身利益,壹味用錢回饋社會。總之,社會公益活動和促銷活動都是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不能相互替代。每個企業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兩者之間找到壹個平衡點。公司在社會公益方面的投入,往往可以幫助維持老客戶的支持,加強與老客戶的聯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公司的產品也可能脫穎而出,公司與整個社區的聯系會更緊密,回報也會更好。
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消費者可以使用的品類時,公司需要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益項目吸引消費者的關註和支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顯著地位。比如公司捐贈的項目,在客戶眼裏是壹項重要的公益事業,所以得到他們關註和認可的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作為大型公關的壹部分,跨國公司所從事的公益活動出發點並不單壹。與本土企業不同,跨國企業要想在當地立足,必須跨越民族和文化的鴻溝。從事公益活動是跨國公司融入東道國,在當地紮根開花的重要舉措。無論對於政府、消費者、潛在消費者還是大眾,公益活動都可以大大拉近與他們的距離。1,正確理解公益營銷。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簡睿傑表示:“企業開展的公益活動和促銷活動壹般都會給社會帶來好處。企業把自己的壹部分利益回饋給社會開展各種公益活動,既滿足了社會公益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又給社會帶來了良好的企業倫理、倫理思想和觀念,提高了社會道德水平。”企業既不能“為慈善愛心做公益”,也不能“為商業做公益”。公益和商業必須相互呼應,相互支持。慈善中國愛世界行動不僅是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方式,也是贏得政府認可、打造企業品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優秀的商業運作使公益贊助成為壹種造福社會和企業的雙贏行為,使企業有動力和能力持續循環投資。在中國的傳統思維中,做好事不留名是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這種思維影響,壹些企業家在進行公益贊助時只考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沒有思考如何讓公益贊助成為雙贏的結果。而有些企業家則走向另壹個極端,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只關註金錢,用商業利益權衡壹切,最後把壹場公益活動變成了壹場鬧劇。事實上,公益營銷必須進入壹個完整的鏈條才能獲得快速發展,即通過公益活動,企業為大眾創造利益,從而讓大眾對企業更加認可;公眾對企業的認可,使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銷售機會,使企業得以成長;企業在成長的同時,有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確定符合企業品牌戰略的公益主題,並與企業的實力和物資相匹配。
品牌傳播的“項鏈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的傳播和推廣都必須圍繞壹個核心來運作。品牌的核心理念和策略壹旦確定,就必須持續傳播,包括公益活動在內的所有傳播行動都以此為主線,保證企業主題的統壹性和連續性。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營銷中的寶潔,公益中的安利”已經成為* * *學問。在“健康就是未來”的理念下,安利自進入中國以來,壹直是國民健康和體育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安利在公益方面主要選擇“倡導健康”、“關愛兒童”、“投身環保”三個主題。比如“倡導健康”有“紐崔萊健康跑”活動;“關愛孩子”有“安利名校支教”活動;“致力環保”包括“有安利的地方就種安利林”的活動,以及贊助南極科考、珠穆朗瑪峰清潔的“登峰促環保”活動。
3.能夠順應大勢,抓住機遇。
當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或事故時,政府、媒體和公眾對事件的關註度最高。如果企業能在第壹時間主動出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公眾關註和媒體報道,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5.12大地震中,王老吉果斷捐款1億元,深得國人人心,全場叫好,紛紛搶購以示支持。然而,由於王石不合時宜的言論,萬科陷入了“捐款門”的漩渦。之後,雖然有6543.8億元的援建款,但公眾依然不買賬,稱“再多的山頭,也爬不上汶川的墳”;然而,壹些壹向註重公益投入的跨國公司也因行動遲緩而飽受詬病,“跨國鐵公雞排名”廣為流傳,以至於商務部不得不出面澄清。2008年,白壹藥業發起“讓聖火永不熄滅——我們的全民健康奧運行動”活動,以調查“奧運會給中國留下了什麽”為主題,邀請最美火炬手金晶作為形象代言人,在全國十大城市展開,百萬人參與,最終發布了“奧運財富報告”,得到中央多家機構支持,多位國家領導人簽名或致辭,地方政府領導出席。
4.確定具有良好聲譽的非政府組織作為戰略夥伴。
贊助什麽項目,贊助多少,什麽時候贊助,和哪個公益組織結成戰略夥伴關系,都要充分考慮,把握得當。壹個有效的NGO,良好的口碑和卓越的效率,會讓妳事半功倍,既讓公益落到實處,又讓企業贏得形象。
5.急政府之所急,贏得政府認同。
可口可樂贊助了中國最大的公益活動——希望工程。自1993以來,在中國捐贈了52所希望小學和100多個希望書庫,使6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十多年來,摩托羅拉也壹直在這方面投資,先是建立了摩托羅拉希望小學,然後讓更多的員工加入誌願者行列,然後推動教師培訓。
6、妳在堅持。
公益營銷是企業戰略的壹部分,而不是做壹兩次“好事”。在摩托羅拉,企業公益有長遠目標和具體的戰略規劃,有完善的項目選擇評估體系。在中國,教育和環保項目是摩托羅拉投資的重點。摩托羅拉在前期選擇公益項目時,首先要考慮這個項目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可發展性。做壹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公民是P&G對社會的承諾。1952年,P&G成立了P&G基金。如今,寶潔公司和寶潔基金會每年在全球捐贈超過5000萬美元,不斷向需要幫助的人和需要幫助的地方伸出援手。依靠這種積極、主動、持續的公益贊助,P&G在全球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和強大的影響力。作為以“保護眾生,求進步”為使命的大型制藥集團,楊紫茳制藥以擁軍為企業公益核心,將企業使命與人民軍隊保護人民結合起來,是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企業發展的最佳公益戰略。2007年8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之際,楊紫茳醫藥發起了“英雄母親回顧英雄兒女”活動。三軍儀仗隊以最高規格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母親,引起了媒體、公眾、政府、軍隊等各界的密切關註,將楊紫茳藥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形象推向了高潮。
7、做好溝通,策略先行。
公益營銷是壹個整體的系統工程,貫穿於整個營銷環節。公益營銷的實施,必須整合企業自身資源,通過有吸引力、有創意的活動,使其成為公眾關註的話題和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從而吸引媒體報道和消費者參與,使這壹事件得以傳播,從而提升企業形象,促進銷售,達到營銷的目的。
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從表面上看,從事公共事業的企業的目標是贏得更多的認可和社會影響力,但從本質上看,它應著眼於增強公司的競爭力。”現代公共關系之父艾維·李(Ivy lee)也指出:“壹個組織所做的有益於社會和公眾的事情,最終將有益於組織本身。”。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公益營銷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戰略的亮點,公益營銷將進入壹個日益良性的循環:公益做得越好,企業做得越強;企業越強,公益越好。企業可以選擇多種具體方式參與公益事業。
1.公益事業宣傳:以促進公眾對某項公益事業的了解和關註為目的,通過提供資金、非現金捐贈或其他企業資源,參與或支持某項公益事業的誌願者招募或募捐活動。
2.公益事業關聯營銷:企業不承諾準確的捐贈金額,而是根據產品銷售額或營業收入的壹定比例向某項公益事業進行捐贈。
3.企業的社會營銷:在自身戰略(總體發展戰略、具體產品戰略、營銷戰略等)的指導下。),企業支持規劃和實施行為改進活動,以改善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
4.企業慈善活動:企業以現金資助、捐贈或非現金服務的方式直接向慈善機構或公益事業捐贈。
5.社區誌願者活動:企業支持和鼓勵其員工、經銷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夥伴奉獻自己的時間,支持當地的社區組織和公益事業。
6.社會責任商業實踐:企業自覺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積極開展壹系列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潮流、符合社會倫理、符合公共利益要求、提高社區福利和保護環境的內外活動,是不完整的。公益營銷效果評估的基本任務之壹是通過對各種評估指標的研究,定性或定量地確定公益營銷的綜合效果,而評估指標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綜合評估效果。因此,建立科學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公益營銷效果的重要前提。
1、企業公益營銷績效評價的必要性
公益營銷績效評估的重要價值在於對活動進行綜合評價,總結經驗教訓,建立工作檔案。通過每壹個募捐項目的運作,與企業、捐助方建立“夥伴”關系,擴大人脈,根據企業、捐助方的行業特點,提出未來“公益營銷”的戰略意見,為未來的合作奠定基礎。要對本機構工作人員的營銷績效進行評價,用好內部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實踐,保持機構的活力和創造力。
2.公益營銷績效評價體系的特點及構建原則。
通過相關學者的充分研究,借鑒國際經驗,並對國內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實際調查,得出公益營銷的評價體系應具備以下特點:1)全面性;2)戰略性;3)可行性;4)密鑰壹致性;5)國際可比性。
公益營銷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壹些必然的規律,表現在實際操作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客觀公正原則
績效評價體系涉及諸多因素,使得績效評價體系更加復雜,績效評價更容易出現主觀偏差。因此,在評估企業績效時,評估者必須以超然獨立的立場和精湛的勝任能力進行判斷,以客觀的立場評估利弊,以公正的態度評估得失,以合理的方法衡量營銷績效。
2)科學合理原則
壹個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的設計必須反映公司的特點。公益營銷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遵循原有評價體系中的壹些指標,又要包含反映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指標。壹些難以量化的指標要科學處理。
3)簡潔的應用原則
傳統的績效評價體系過於簡化,壹些現代評價方法未能將相關利益主體的需求納入體系。但是,如果社會責任履行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全面,制定了很多深刻而精準的指標,必然會導致評價者無所適從。所以需要在考慮各方利益的同時,盡可能找出本質的東西,制定壹些關鍵的操作指標。否則,評價體系就不會被組織成員所認可和接受,進而評價體系就必然得不到遵守。
4)服務宗旨原則
企業存在的目標是績效評價服務的方向,即企業的目標是協調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能從影響價值最大化實現的幾個關鍵因素的評價中找出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為經營決策提供詳實的信息。
5)系統優化原則
運用系統方法,將總指標分解為子指標,使系統的各個要素及其結構滿足系統優化的要求。此外,評價指標的選取壹般遵循SMART原則。SMART原則是:第壹,績效指標必須具體,以確保其明確的指導意義;第二,績效指標必須是可衡量的,要有明確的衡量指標;第三,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員工不應該因為沒有達到指標而感到沮喪,但這並不否認他們應該具有挑戰性;第四,業績指標必須相關,必須與公司戰略目標、部門任務、崗位職責相關;第五,績效指標壹定要有時間性,也就是要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雖然國內開展公益活動的企業很多,但公益營銷做得好的企業並不多。與國外企業相比,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對公益營銷的機會認識不足,手段運用不當,管理缺乏戰略性和規範性。少數企業通過對自身環境和自身特點的綜合分析,選擇了正確的合作方式,最終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事實是更多的企業失敗了。總之,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運用公益營銷的意識和實踐上有相當大的差距,存在很多誤區,下面詳細描述。
1,缺乏公益營銷意識
企業公益營銷意識的缺失,源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做好事不留名”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影響,壹些企業在贊助公益時只考慮盡自己的社會責任,根本不想讓公益贊助達到雙贏的效果,對公眾與公眾的關系缺乏了解。由於缺乏公益營銷意識,企業在開展各種營銷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對蘊含公益營銷的機會缺乏應有的關註,直接導致企業在開展公益營銷活動中的參與度相對較低,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企業的對外宣傳和影響力傳播中,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如何選擇廣告手段,對公關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也導致企業很少把公益事業作為壹種營銷手段。
2、缺乏公益營銷策略
企業在公益營銷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某種程度上缺乏經營意識,導致消費者將跨國公司視為國內公益活動的主力軍,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是中國公益慈善的中堅力量。這種理解上的巨大反差恰恰說明了我國企業公益營銷策略的缺失。
3.缺乏公益營銷手段。
在公益營銷方面,國內企業缺乏系統性和戰略性的規劃。有些企業對公益營銷的理解是花壹筆錢做公益活動,用更大壹筆錢宣傳公益活動,然後獲得非常豐厚的利益。其實這只是壹個事件營銷,其目的是通過公益活動和公益事件形成壹個新聞爆點,然後放大,並不能將營銷效果最大化。因此,企業必須制定公益營銷的策略和計劃,著眼於長遠而不是眼前。因為公益營銷投入的周期比較長,往往不能在短期內產生明顯的效果,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如硬幣有兩面壹樣,公益營銷也不是完美的,有利也有弊。盡管公益營銷可能對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都有積極的影響,但這種營銷策略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對公益營銷的運用還存在壹些疑慮,這也導致壹些企業遲遲不開展公益營銷。
1,消費者認知風險
自其產生以來,雖然大量的調查報告顯示,從事公益營銷活動的企業得到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支持,但總有壹些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企業只是投機,懷疑其動機和承諾。比如農夫山泉,自從“飲水思源”的廣告投放以來,圍繞農夫山泉的爭議就壹直不斷。矛盾主要集中在:“用貧困山區的孩子做廣告不合理嗎?”“為什麽熱心公益的公司會被罵,被說虛偽?”“每瓶水捐壹分錢是不是少了點?”諸如此類。
2.金融風險
因為公益營銷的資金來源於企業的營銷預算,會減少其他營銷活動的市場預算;如果和壹些因選擇不慎或操作不當而無法給企業帶來效益的公益事業合作,會帶來資金的浪費。另外,公益營銷活動的開展需要企業和合作夥伴建立可靠的跟蹤系統,這意味著會花費太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公益營銷活動的社會貢獻難以衡量,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3.法律風險
公益營銷的廣告通常給產品披上公益活動正當性的善良外衣,強調“獻出妳的愛”、“幫助社會需要幫助的人”、“扶貧濟困”、“希望工程”等聳人聽聞的字眼來吸引消費者。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並沒有明確規範這種行為,但這種幹擾消費者的行為嚴格來說也是壹種賄賂。它利用了大眾的道德心理,讓本身並不出眾的產品為消費者所接受和選擇。他們不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來參與競爭,而是扭曲了市場競爭關系,違背了公平競爭原則。在壹些論壇上,對這種營銷方式不滿的網友稱之為“道德綁架”、“道德敲詐”、“慈善炒作”、“慈善搭臺,銷量唱戲”等等。如果單純考慮產品或服務的選擇,消費者可能不會選擇這個產品或服務,但是這個企業的廣告讓他們覺得“不買就等於不愛”,他們也不完全願意買。
最後,公益營銷的雙刃劍也給消費者帶來了風險,表現為消費者可能會因為誇大自己在公益項目中的慷慨程度,或者誤以為某項公益事業參與了捐贈企業的商業運作,而被捐贈企業誤導。消費者還可能發現,自己捐贈的資金並沒有用於公益組織最初支持的公益活動,或者被濫用。
總之,在公益營銷的爭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消費者,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最終會影響這壹營銷策略能否實現。消費者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行為,直接決定企業能否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