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應用於防治疾病,在我國醫藥史上已處於重要的地位,成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劑型之壹,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藥酒是選配適當中藥,經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體。在傳統中,也有在釀酒過程裏,加入適宜的中藥,釀制而成的。藥酒即是壹種加入中藥的酒。
藥酒的起源與酒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人工釀酒最早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很多陶制酒器。關於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戰國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此外,《世本》亦講到:“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國君。這些記載說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釀酒業已發展到壹定水平,所以後世有“儀狄造酒”及“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之說。這裏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詞。商殷時代,釀酒業更加普遍。當時已掌握了曲蘗釀酒的技術,如《尚書?說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說“若作酒醴,爾維曲蘗”的論述。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了商朝武丁時期(公元前12闐多年前)的墓葬,在近二百件青銅禮器中,各種酒器約占70%。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飲酒用具和盛酒容器,可見當時飲酒之風相當盛行。從甲骨文的記載可以看出,商朝對酒極為珍重,把酒作為重要的祭祀品。值得註意的是在羅振玉考證的《殷墟書契前論》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對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考黜》曾釋“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成為鬯”表明在商代已有藥酒出現。
周代,飲酒越來越普遍,已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稱“酒正”,釀酒的技術已日臻完善。(周禮)記載著釀酒的六要訣:秫稻必齊(原料要精選),曲蘗必時(發酵要限時),湛熾必潔(淘洗蒸者要潔凈),水泉必香(水質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發酵的窖地、瓷缸要精良),火齊必得(釀酒時蒸烤的火候要得當),把釀酒應註意之點都說到了。西周時期,已有較好的醫學分科和醫事制度,設“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譜……之齊(劑)”。其中食醫,即掌管飲食營養的醫生。六飲,即水、漿、醴(酒)、涼、醬、酏。由此可見,周朝已把酒列入醫療保健之中進行管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說明藥酒在周代的運用確也相當普遍。
我國最古的藥酒釀制方,是在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可以辨識的藥酒方***有六個。①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制的藥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②用黍米、稻米等制成的藥酒(“為醴方”治“老不起”)。③用美酒和麥X(不詳何藥)等制成的藥酒。④用石膏、槁本、牛膝等藥釀制的藥酒。⑤用漆和烏喙(烏頭)等藥物釀制的藥酒。⑥用漆、節(玉竹)、黍、稻、烏喙等釀制的藥酒。《雜療方》中釀制的藥酒只有壹方,即用智(不詳何物)和薜荔根等藥放人瓶(古代壹種炊事用蒸器)內制成醴酒。其中大多數資料已不齊,比較完整的是(養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該方包括了整個藥酒制作過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內容,是釀制藥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藥學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時期,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了可觀的程度,這壹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首先講述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堅勁的稻桿做燃料釀造而成,醪是濁酒,醴是甜酒。“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古人對用酒類治病是非常重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記載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
漢代,隨著中藥方劑的發展,藥酒便漸漸成為其中的壹個部分,其表現是臨床應用的針對性大大加強,所以其療效也進壹步得到提高,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二十五個醫案,這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醫案記載,其中列舉了兩例以藥酒治病的醫案,壹個是濟北王患“風蹶胸滿”病,服了淳於意配的三石藥酒,得到治愈。另壹個是茁川有個王美人患難產,淳於意用莨菪酒治愈,並產下壹嬰孩。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載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紅藍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強藥效,使氣血通暢,則腹痛自止。此外,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也是藥酒的壹種劑型,借酒氣輕揚,能引藥上行,達到通陽散結,豁痰逐飲的目的,以治療胸痹。至於他在書中記載以酒煎藥或服藥的方例,則更為普遍。
隋唐時期,是藥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孫思邈的《千金方》,***有藥酒方80余首,涉及補益強身,內、外、婦科等幾個方面。《千金要方?風毒腳氣》中專有“酒醴”壹節,***載酒方16首,《千金翼方?諸酒》載酒方20首,是我國現存醫著中,最早對藥酒的專題綜述。
此外,《千金方》對酒及酒劑的毒副作用,已有壹定認識,認為“酒性酷熱,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幹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針對當時壹些嗜酒縱欲所致的種種病狀,研制了不少相應的解酒方劑,如治飲酒頭痛方,治飲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宋元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制酒事業也有所發展,朱翼中在政和年間撰著了《酒經》,又名《北山酒經》,它是繼北魏《齊民要術》後壹部關於制曲和釀酒的專著。該書上卷是論酒,中卷論曲,下卷論釀酒之法,可見當時對制曲原料的處理和操作技術都有了新的進步。“煮酒”壹節談加熱殺菌以存酒液的方法,比歐洲要早數百年,為我國首創。
此時,由於雕版印刷的發明,加上政府對醫學事業的重視,使當時中醫臨床和理論得到了發展。因此,對藥酒的功效,也漸漸從臨床上升到理論。如《太平聖惠方?藥酒序》認為“夫酒者,谷蘗之精,和養神氣,性惟傈悍,功甚變通,能宣利胃腸,善導引藥勢”。《聖濟總錄?治法?湯醴》認為“邪之傷人有淺深,藥之攻邪有輕重,病之始起,當以湯液治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攻其甚。又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酒以醪藥,以此見受邪既深,經脈閉滯,非醪藥散發邪氣,宜通血脈,安能必愈……酒性酷熱,立行藥勢,所以病人素有血虛氣滯,陳寒痼冷,偏枯不隨,拘攣痹厥之類,悉宜常服,皆取其漸漬之力也。又古法服藥,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氣而已,亦以養陽也”。藥酒的治病範圍也相對集中,朝保健養身方面發展,如“治壹切風通用浸酒藥二十二道”,“治風腰腳疼痛通用浸酒藥十四道。”另在藥酒專門方中,出現了較多的養身延年,美容保健方劑。當時,以藥材制曲的風氣已開始盛行,單在《北山酒經》中就記載了十三種藥曲。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官桂、防風、杏仁等藥品。瑤泉曲,配用了防風、白附子、檳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參、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藥物。並認為做藥酒以東陽酒最佳,“用制諸藥良”,其酒自古擅名,清香遠達,色復金色,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幹,不作瀉,其水稱之重於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李時珍解說: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飲人藥俱良。
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有些藥酒不但具有強身保健,治療疾病的優點,而且口味醇正,成為風行壹時的名酒,並成為宮廷禦酒。元代建都於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最繁華的都城。國內各地和歐亞各國的商客川流不息,國內外名酒薈萃,更成為元代宮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黃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東北各族的松節酒、松根酒、虎骨酒;南方的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的烏雞酒、膃肭臍酒等等均為當時流行之名酒。明代宮廷則建有禦酒房,專造各種名酒,尚有“禦制藥酒五味湯、真珠紅、長春酒”。如當時名噪金殿的“滿殿香”就有白術、白檀香、縮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種藥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釀制而成。當時,民間作坊也有不少藥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另有壹些人們自釀自飲的酒,如正月的椒柘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都成為人們常釀的傳統節令酒類,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