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七個聯邦州曾於2006年實施每人每學期500歐元的高等教育收費政策。此舉引發了抗議浪潮。到2013年,這壹政策徹底消失,高等教育收費成為禁忌。巴登壹符騰堡州的新政策名義上是為了填補該州每年4800萬歐元的高等教育預算缺口,幫助大學提高留學教育質量,降低留學生輟學率。事實上,聯邦州在經濟和高等教育方面都是德國的佼佼者。由主張 "同壹個世界,同壹個家庭 "的綠黨執政的政府采取這壹削減成本的舉措,甚至引起了右翼政黨的不安。需要澄清的是,這項新政策與目前充斥歐洲的民粹主義毫無關系。執政的綠黨是德國議會黨團中最開放的政黨。更重要的是,新政策還包括壹項普遍政策:已經獲得學位的人攻讀第二專業的學費為 650 歐元。對於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免學費的規定保持不變。顯然,新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打通國外教育的高端通道。當然,此舉也是防患於未然,以免英國脫歐導致留學生蜂擁而至。
未雨綢繆的還有歐盟去年5月出臺的新入境政策。持有壹個歐盟國家有效簽證的非歐盟學生、實習生和學者可以在另壹個歐盟成員國自由學習、實習和工作長達六個月,而無需重新申請簽證。3月10日,德國聯邦議院投票決定,德國將正式實施歐盟新政。因此,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在德國學習期間走遍歐洲,絕非異想天開。
德國高等教育有三大特點:由於實行福利市場經濟政策,公立高校實力較強,且提供免費教育,僅存的壹些私立高校為單科型;由於實行聯邦制,國與國之間形成競爭關系,從而促進高校特色發展,但無優劣之分;由於實行開放平等原則,留德學生不僅享受歐盟國民待遇,免費教育也惠及各國留學生。開放平等的原則意味著,不僅留德的歐盟學生享受國民待遇,各國的留學生也可以享受免學費的待遇。雖然海德堡大學、圖賓根大學等金榜題名,但巴登壹符騰堡州的新政難免讓有意留德的非歐盟學生望而卻步。既然德國高校沒有優劣之分,中國學生就可以 "擇校 "了。
二、擇校比較三
在德國擇校,首先要選專業特色。應盡量報考與自己專業對口的院校,如柏林藝術大學、科隆體育大學等。也就是說,選擇專業而不是選擇學校。申請者可以參考德國《時代報》每年 5 月出版的教育副刊《大學學習指南》,了解哪些專業比較強,哪些專業比較弱。該雜誌不僅提供德國高校的最新排名和入學建議,還可以在線為申請者制定個性化計劃。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是學術教育和應用教育的區別,盡管這兩者並無優劣之分。傳統上,二者是有區別的。自博洛尼亞進程引入學士和碩士學位以來,等級制度已被打破。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優勢非常明顯,學制短、實用性強、小班教學就是明證。
留德選校,其次選教學質量。大學新生屢創新高,德國高校因人滿為患而怨聲載道,但新增教授職位卻寥寥無幾。在學術型高校中,2005年教授與學生的比例為1:62,2015年攀升至1:73。但存在地區差異,東部明顯低於西部。比例最低的是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為 1:51.5;最高的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th Rhine-Westphalia),每位教授需指導 99 名學生。其余聯邦州的師生比例從低到高依次為:圖林根州 1:52.2,不來梅州 1:55.5,薩爾州 1:56.6,漢堡州 1:58.6,薩克森-安哈爾特州 1:59.1,薩克森州 1:59.4,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 1:61.8,巴登-符騰堡州 1:64,勃蘭登堡州 1:66,下薩克森州 1:66.9,柏林州 1:66.9。66.9,柏林 1:67.9,巴伐利亞 1:69.3,萊茵蘭-法爾茨 1:74.8,黑森 1:77.2。當然,並不是師生比例越高,該州的高等教育就越強。但總體而言,西部地區的實力和聲譽要比東部地區好得多。
選擇了德國的學校,接下來就是選擇留學服務。對於留學生來說,學業上的支持如甘霖,生活上的幫助如雪中送炭。當留學生踏上德國的土地,他們首先得到的幫助就是各大學的外事辦公室。以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為例,該校外事辦公室主要提供四項服務:每個院系都會為留學生組織自己的迎新活動,這些活動各具特色。例如,通過學校的夥伴計劃網站,讓熱愛異國文化、樂於助人的學生與新入學的國際學生結成對子;有國際交流經驗和熱情的學生可以申請成為融合輔導員;學生國際事務誌願者(FVI)計劃為國際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歡迎文化。我們為國際學生營造了壹種多元化的歡迎文化。
3.精打細算,安心住宿
融合固然重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上學路上安全隱患頻發。德國大學的學生宿舍只有少數位於校園內,絕大多數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對於許多沒有校園的大學來說,學生宿舍的分布則更為廣泛。由於入學人數逐年增加,房租居高不下,新建的學生宿舍往往位於偏僻地區,夜間很難單獨行動。德國尚未推出全民保護措施,僅有少數學生自發組織的保護活動,如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學生會組織了壹支 "護花小分隊",女生走夜路時,如有必要,可派兩名男生看守。
學生公寓價廉物美,但校內公寓炙手可熱,校外公寓卻因為治安環境讓人望而生畏。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轉向市場。德國門德爾松研究所(Mendelssohn Institute)對學生人數超過 5000 人的城市進行了壹項調查,發現學生最難租房的城市是大都市,如慕尼黑、法蘭克福、科隆、漢堡和斯圖加特。其余 19 個城市包括弗賴堡、達姆施塔特、柏林、圖賓根、康斯坦茨、海德堡、美因茨、亞琛、波恩、杜塞爾多夫、卡爾斯魯厄、明斯特、曼海姆和烏爾姆。除首都柏林外,所有這些城市都位於社會經濟、文化和教育較為繁榮的西部地區。為了找到壹個體面的住所,德國大學生想出了四種辦法:在當地日報的廣告欄尋找租房信息;在校園、學生宿舍等大學生聚集的地方的公告欄張貼租房啟示,說明自己的需求,並附上聯系方式;尋找因休學、探親、實習、交流等原因暫時無人居住的學生宿舍,成為臨時租客;因持有學生證而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車),享受各種服務。享受廣泛的公共**** 交通,不得已,只能在周邊城鎮落腳,來回奔波。
近年來,性侵犯、恐怖襲擊、難民潮等事件給德國社會帶來了沈重的打擊,敲響了警鐘,但還沒有到恐慌的地步。總體而言,德國校園可謂安全島。據德國警方統計,南部比北部安全,城市比鄉鎮安全,本地人口中心比外來人口中心安全。在德國大學生群體中,有壹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恐怖襲擊或謀殺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享受愜意生活的權利不應受到幹擾甚至剝奪,不應向邪惡勢力和恐怖主義低頭。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請接受,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