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采購成本的定義是什麽,如何控制好

采購成本的定義是什麽,如何控制好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壹定時期預先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範圍內,在生產消耗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影響成本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采取壹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我們壹直有這樣壹個認識誤區:壹提到成本控制,首先想到的就是采購成本的方方面面。采購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材料成本。雖然采購成本占企業支出的絕大部分,但這塊成本絕對不是企業成本控制的全部。

成本控制的過程就是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計算、調節和監督各種費用支出的過程,也是壹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壹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使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生存、發展和壯大。

成本控制的內容

成本控制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並不是說什麽都是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要有計劃、有重點、有區別。各行各業的企業不同,控制重點也不同。控制內容壹般可從成本形成過程和成本分類兩個角度考慮。

按成本形成過程劃分

1、產品投產前的控制

這部分控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成本、加工成本、材料采購成本、生產組織、材料定額和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 60% 取決於這壹階段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這種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法,在控制活動實施中,真正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如何發生,它從根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過程的控制

制造過程是成本實際形成的主要階段。成本的絕大部分支出都發生在這裏,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動力、各種輔助材料的消耗、工序間材料運輸費用、車間管理費用等。生產前控制的各種方案設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過程中實施,大部分控制目標能否實現都與這壹階段的控制活動密切相關,它主要屬於始終控制方式。由於成本控制會計信息很難做到及時更新,會給事中控制帶來很多困難。

3、流通過程的控制

包括產品包裝、廠外運輸、廣告宣傳、銷售組織費用和售後服務費用等。在當前強調強化企業市場管理職能的情況下,很容易忽視各種促銷手段的成本,而抵消了利潤的增量,所以也要進行量化分析。

按成本的構成劃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業中,原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很大,壹般在60%以上,最高可達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購、庫存成本、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因此控制活動可以從采購、庫存管理和消耗三個環節入手。

2、工資成本控制

工資在成本中占有壹定比例,增加工資又被認為是不可逆的。控制工資與效益的同步增長,降低單位產品的工資比重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制造成本控制

制造成本支出項目很多,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雖然占成本的比重很小,但由於不易察覺,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是不容忽視的。

4、企業管理費控制

企業管理費是指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費用,支出項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不可忽視的。這些都是絕對量的控制,即在產量固定的前提下,做到對各種成本的控制。在現實中,系統還必須實現控制單位成品成本的目標。

綜上分析,采購成本的確不是成本控制的全部內容。但現在社會上的壹些言論導向,但凡成本必須是采購部門的,必須是原材料的外部流通環節的,沒有考慮到內部流通環節的各種成本支出。殊不知,倉儲庫存、生產消耗、物流管理等成本的支出也是非常客觀的。企業的采購部門在管理好 "看得見的成本(資金)"的同時,是不是更要關註那些 "看不見的成本 "呢?

案例分析:降低采購成本 - 霍尼韋爾

1997 年,United Signal(後來的霍尼韋爾)榮獲《采購》雜誌頒發的 "采購金獎"。其最佳實踐之壹就是每年降低 7% 的成本目標。起初,通過整合供應商、簽訂長期合同和積極談判,采購部基本上能夠實現 7% 的目標。但幾年過去了,能談的都談成了,下壹步該怎麽辦成了壹個大問題。

事實上,這個問題並非霍尼韋爾獨有。十年前,我曾在美國高級采購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擔任研究助理,其中壹個項目就是CAPS在全球幾個城市開展的圓桌會議,召集壹些世界500強企業的首席采購官,討論采購的戰略目標,主要議題就是如何設定降低成本的目標。用壹位首席采購官的話說,降低成本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因為 "采購的績效有70%體現在采購成本的降低上"。

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離不開每年的降本。對於采購來說,比如成本降低了多少年,能談下來的都談下來了,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每年降價定多少的問題,深層次其實是由哪個職能部門來做的問題。采購權力大、地位高的 "大采購 "公司,相當壹部分降低成本的任務由跨職能團隊來完成;采購沒有話語權、地位低的公司,這八成是采購壹肩挑,內外壓力大,應該是 "小采購 "的壹大特點:有很大的責任,但沒有很大的權利和資源。

說采購降成本,並不意味著采購任務理所當然。采購如何降成本?不外乎幾招:談判、整合、縱橫捭闔。

這裏的理論依據是:

(1)基於對未來的考慮,供應商願意犧牲部分利益,少賺利潤;

(2)在降低成本的壓力下,供應商變得精益求精,減少浪費,把利益轉嫁給采購商;

(3)業務量增加,規模效應顯現。所有這些都有壹個停止點。畢竟都能談下來,成本降低從 "談 "的階段進入到 "做 "的階段,只有把成本從供應鏈中拿出來,才能實現成本的進壹步降低。這離不開技術力量的支撐。降低成本的主角不再是采購,而是壹個包括設計、質量和采購在內的跨職能團隊。

跨職能團隊降低成本的措施主要有三種:

在設計上實施標準化設計和調整技術指標,減少用料數量,從設計角度降低產品成本(要知道產品成本的80%是由設計定的);

1、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精益生產和持續改進,把生產成本降下來;

2、在供應鏈管理中實施信息化、電子商務,把交易成本降下來。在 "小采購 "公司,設計部門往往以內部客戶的身份出現,目標成本達不到,很容易責怪采購,認為采購與供應商談判不力,給采購各種壓力,讓他們去死命與供應商做利益輸送的博弈,而不願意承擔風險或資源,從設計變更的角度把成本降下來。質量部門也是如此,同樣不願意在質量上承擔風險,不願意供應商簡化生產流程,去掉不增值的環節。因為采購地位低,IT 部門也不買賬,不願意在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上投入資源,結果是采購和供應商把相當多的資源用在了手工管理訂單的操作上,沒有精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沒有其他部門的支持,采購只能強勢實施利益輸送遊戲,幹做釣魚生意,壹定程度上供應商的利潤薄如刀片,質量、交貨、服務都有所滑坡,這就成了壹個惡性循環。

3、在美國信號公司(Honeywell),跨職能團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實現每年降低7%成本的關鍵。跨職能團隊也是飛機和設備制造等小批量行業的 "金牌 "****。關鍵供應商由跨職能團隊管理,而采購部是跨職能團隊的領導者。這是 "大采購 "的標誌。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首先,設計和質量成為管理團隊的壹部分,因此也是解決方案的壹部分。

在小采購模式下,產品設計往往是內部客戶,是 "麻煩制造者",他們經常說:"設計已經完成,現在采購的任務是與供應商談判,以達到目標成本。設計太貴,采購談不攏,就成了采購不力的表現。設計給作為內部客戶的采購帶來了壓力。在壹個跨職能團隊中,設計成為解決方案的壹部分,因為他們也要為沒有達到目標成本和年度降價負責。

其次,采購和設計形成合力,共同與供應商打交道。

在 "小規模采購 "的情況下,采購在與供應商的鬥爭中只能孤軍奮戰。采購這邊威脅說不合作就沒有新業務,設計那邊就把新產品交給這個供應商;或者采購找到壹個願意合作的供應商,設計卻把新業務交給其他供應商。公司內部沒有形成合力,供應商處處碰壁。在壹個跨職能的團隊中,大家形成合力,對供應商的控制能力自然就強了。

除了爭取設計部門的支持,采購部門還必須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即采購工程師/供應商工程師的力量。這樣采購壹方面有足夠的能力了解和改進供應商的生產工藝、質量管理,為降低成本談判提供技術支持;另壹方面又能與設計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制衡。這對於設計與生產緊密相連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尤為重要。例如,在矽谷的壹家裝備制造公司,10 年前采購部門的技術力量基本為零,采購質量部有兩個經理,都是做生產、質量出身,設計背景基本沒有,手下的壹幫工程師大多是壹些質檢員。壹旦涉及到設計、技術問題,采購只能退避三舍,完全依賴設計部門,無法與設計平等對話,自然也就無法帶動設計協助降低年度成本。要想降低年度成本,只能依靠壹幫采購經理的嘴。幾年前,公司的首席采購官從設計部門調來了幾位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其中壹位後來成了供應商工程師總監。兩年後,又從原來的設計部門調來壹位執行董事、壹位副總裁擔任。原來的兩名質量經理變成了七名,手下的工程師人數幾乎增加了兩倍,采購部門終於有了足夠的技術力量與供應商、設計部門叫板,從技術角度支持了采購的很多方案,使采購在每年的成本降低、質量、交貨期等方面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供應商的工程師,很多都是原設計部門的,熟悉設計,懂得如何與設計人員打交道,在做好設計與供應商橋梁的同時,也能帶動設計人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公司的采購管理做到了行業頂尖,供應商工程師功不可沒。

采購成本節約策略就企業采購而言,節約成本的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八種:

1.價值分析和價值工程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VA法和VE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新產品:對產品或服務的功能進行研究,通過消除、簡化、修改、改變、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使產品或服務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這種方法適用於新產品工程:研究產品或服務的功能,通過消除、簡化、改變或替換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價值工程是對現有產品的功能和成本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目前價值分析和價值工程已被視為同壹概念。

2.談判

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而達成相互同意的協議的過程。談判不僅限於價格,也適用於某些特定需求。通過談判,購房價格通常有望降低約 3%-5%。如果想達到更大的降幅,則需要使用價格成本分析、價值分析和價值工程(VA、VE)等技術。

3.早期供應商參與 ESI

在產品設計的早期階段,選擇供應商參與到與新產品開發團隊的合作中。通過供應商的早期參與,使新產品開發團隊根據供應商提出的性能指標,很早就調整策略,借助供應商的專業知識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杠桿采購

避免單獨采購,造成組織內不同單位,向同壹供應商采購相同的零部件,但價格卻不同,而對方又不知情的情況,無端失去節約采購成本的機會。應註重擴大采購量,增加議價空間的途徑。

5.聯合采購

主要發生在非營利性企業的采購中,如醫院、學校等,通過統計不同采購機構的需求量,以獲得較優惠的價格。在壹般商業活動中也會用到,如第三方采購,專門服務於需求量不大的業務單位。

6.旨在促進采購,DFP--內部和外包戰略

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利用共用工廠的標準和技術以及使用行業標準零件,很容易促進原材料的采購。這可以大大減少內部制造所需的技術支持,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7.價格和成本分析

這是專業采購的基本工具,采購人員必須了解成本結構的基本要素。如果采購不了解所購物品的成本結構,就無法考慮知道所購物品的價格是否公平合理,同時也會失去很多降低采購成本的機會。

8.標準化采購

實行規格標準化,對不同的產品項目或零部件采用***通用的設計、規格,或減少定制項目的數量,以規模經濟的方式,達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但這只是標準化的壹種,應擴大標準化的範圍,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企業選擇采購成本策略要考慮上述因素,降低采購成本的幾種策略只是壹種理論方法,現實實踐中,企業在制定采購策略時,應同時考慮以下因素。

1.采購產品或服務的類型

采購產品或服務的類型,是壹次性采購還是連續性采購。這應該是采購最基本的知識,如果采購方式發生了變化,策略也要跟著調整,連續采購對成本分析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壹次性采購,但壹次性采購如果金額相當大,也不能忽視其節約成本的功效。

2.年需求量和年采購總量

年需求量和年采購總量多少,關系到與供應商討價還價時,能否取得較好的討價還價優勢。

3.與供應商的關系

銷售商、傳統供應商、公認供應商,到與供應商保持夥伴關系,再到戰略聯盟,分擔成本的方式不同。如果與供應商的關系壹般,那麽肯定不容易獲得成本組織的詳細信息,只有與供應商保持更密切的關系,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做到這壹點。

4.產品生命周期所處的階段

采購量與產品生命周期所處的階段直接相關。產品的采購量會從導入期、成長期到成熟期逐漸擴大,直至衰退期,采購量會逐漸減少。

企業采購要向Klip省心采購,省錢省力又省心哦~

  • 上一篇:流產後可以節食減肥嗎?
  • 下一篇:降血脂的中草藥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