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深藍色的音樂廳顯得格外莊嚴、典雅。從1901年開始,每年這壹天都要在這裏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只有少數幾年因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中斷除外。
下午4點30分,是90年前諾貝爾撒手西去的時刻。音樂廳裏燈光輝煌,主席臺四周擺放著紅黃兩色鮮花,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和王後、皇室成員入場,發獎儀式開始。年近八旬的美籍意大利女生物學家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和另壹位美國生物學家斯坦利·科恩兩眼閃閃發光,懷著激動的心情聆聽著諾貝爾基金會主席貝裏斯特隆的致詞。接著,他們從卡爾十六世手中接過獎品——鑄有諾貝爾頭像的金質獎章、醫學和生理學獎的證書。當然,還有獎金。
“灰白的短發梳理得端莊大方,明亮的雙眸透射出聰穎和智慧,臉上露著甜蜜而溫柔的微笑”——中國《光明日報》駐羅馬的中國記者這樣描寫麗塔。
麗塔1909年4月22日生於意大利都靈壹個猶太家庭,為了當醫生的理想,她發誓終身不嫁。歷經磨難,她於二戰結束後應聘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工作,不久加入美國籍。她在那裏壹邊教學壹邊研究。進入20世紀50年代,麗塔和科恩幾乎同時發現,動物在受傷以後,會用舌頭舔傷口,而傷口接著便很快愈合。於是他們從分析動物的這壹行為入手,於1951年從小白鼠的唾液中分離出兩種物質:壹種物質能促進動物皮膚表皮細胞的生長發育;另壹種物質則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發育,被稱作神經生長基因(NGF)。他們還於1953年成功地分離出這種大腦和神經系統的蛋白,揭示出神經生長和演變規律,並因此獲諾貝爾獎。
然而,這個20世紀50年代初的發現為何在事隔30多年後,才得到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垂青呢?為什麽已退休閑居家中多年的麗塔突然間又名聲大噪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1995年8月,瑞典《每日新聞》發表壹篇長文,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麗塔的獎是用錢買來的,出錢的是她所屬的意大利菲迪亞醫藥公司。
那麽,這壹秘密又是如何暴露出來的呢?
原來,在1995年意大利反黑手黨的“凈手”行動中,藥品局局長普修裏尼被罷了官,他在預審法庭上供出了其中的內情:198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評選同意大利的菲迪亞醫藥公司有不尋常的聯系。
據普修裏尼交代,1986年諾貝爾獎頒發後,菲迪亞醫藥公司總經理戴維·瓦勒曾向他透露,是該公司出資2000多萬馬克(壹說數千萬瑞典克朗)“買下”這項科學桂冠的。他們出錢幫助麗塔得獎,自己也獲得了巨額的利潤。
那麽,麗塔又是如何“如願以償”的呢?菲迪亞醫藥公司又怎能獲得巨額利潤呢?
在20世紀80年代初,菲迪亞醫藥公司負責科研的經理格裏奧建議,麗塔的前述發現有助於公司新藥的開發,公司應大力支持她。於是,公司便有意識地開展了壹系列幕後臺前的交易活動。其壹是拉攏瑞典有關評獎的教授,包括在卡羅琳醫學院(生理學和醫學獎的評定、頒發機構)的評獎委員會任要職的教授。例如,給卡羅琳醫學院評委會委員、世界神經醫學權威福馬斯·霍克菲爾特在美國的私人賬戶匯去5000美元,名曰“贊助”。請霍氏夫婦免費去馬德裏旅遊。果然,“付出總有回報”:在投票時,霍氏投下了使麗塔得獎的關鍵的壹票。其二是,公司給“相關”人物以誘人的頭銜,邀請他們與前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參加以麗塔為首的學術研討會,爭取他們為麗塔提名,讓已退休的麗塔繼續“研究”,多次舉辦醫學講座會,讓她和公司都揚名四海。
公司的壹切前述動作都有壹個明確的極終目標——錢。那錢從哪裏來呢?錢從賣藥來,而藥要賣得出去,就要有知名度。因此,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花錢把麗塔與藥綁在壹起,推上科學界最高的獎臺,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麽,公司賣的什麽藥,又怎麽與麗塔綁在壹起呢?
原來,公司竭力要賣的是壹種名叫“克羅納西”的、與前述麗塔和科恩的發現有關的新藥,是壹種牛腦提取物和壹種鈉鹽的合成物,據稱可以治療和修補受傷的神經組織。這種藥沒有在患者身上做過認真的試驗,更不用說用於臨床。人們對其療效表示懷疑,因而進不了大部分歐洲和美國市場,只能在意大利國內、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少數國家小量銷售,但其利潤卻占該公司經營額的80%。於是,瓦勒突發奇想,使出“妙招高招”:借助諾貝爾獎的神聖光環。於是有了前面的壹幕幕醜劇。
麗塔獲得了遲到的榮譽後,公司聲名鵲起,醫學界對“克羅納西”的懷疑也就自然減少,於是這種藥品熱銷世界市場。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公司經營額翻了壹番。
可是,好景不長。熱銷的藥並沒有發現確切的療效。醫學家終於經過實驗證實,“克羅納西”並不能治療神經損傷。德國首先宣布禁止進口該藥。進入20世紀90年代,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停售此藥。意大利當局在1993年也最終裁定它沒有療效,並禁止產銷。幾個月之後,菲迪亞公司宣告倒閉,接著便被國家接收,而公司總經理也因賄賂罪成為階下囚。
菲迪亞公司花錢買獎售假藥壹事被披露以後,世人嘩然。但諾貝爾評獎委員會主席斯頓·吉利納爾卻堅決否認此事。他說:“這種指責毫無根據。雖然菲迪亞公司支持神經醫藥研究,也包括支持瑞典的研究人員,但這不能同諾貝爾獎扯到壹起。”不過,他的這壹辯解顯然蒼白無力,隨著1999年初暴露的、此前國際奧委會壹些委員因受賄改變2000年奧運會舉辦地的投票表決壹事,人們更相信這壹點。
麗塔在華盛頓大學時,曾和中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薛杜普壹起學習,都是著名胚胎學家維克托·漢布格教授最青睞的門生,壹輩子獻身醫學,成就卓著。但為了金錢、名譽搞前述活動,使“晚節不保”,令人嘆息。此時,我們回憶起崇高的古希臘科學精神——不為名利獻身的科學的精神,它在講究功利的世界上更顯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