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可能帶來壹些副作用,這與藥物的作用原理、用藥劑量等因素有關。過量越多,副作用通常越重。
以口服藥為例,如果把它們比作攻打疾病的特遣部隊,通過胃部吸收後,它們被拆分成多個小分隊,通過血液被送往全身各處,如果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藥物就會針對病因或癥狀展開攻擊,緩解病情;不過,藥物在到達身體其他部位時也可能發動攻擊,對正常組織造成誤傷。這其中,承擔代謝、解毒作用的肝臟和負責排泄的腎臟最常受到傷害。
在適當的治療劑量下,藥物副作用通常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治療作用。而當劑量過大,相當於發動攻擊的士兵越多,毒副作用也會更明顯。有些毒性可能會導致急性肝損傷、嚴重低血糖、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因此壹旦藥物過量出現不適反應,應及早就醫。
2.中藥最怕“補”過頭
中藥治療疾病,主要依靠其“偏性”。所謂“寒者熱之”、“熱者清之”、“虛則補之”等,講的就是利用藥物偏性調節人體機能的平衡,達到幫助機體恢復健康的目的。但過量用中藥時,“偏性”卻可能變成“毒性”。
補益類中藥是最常被用過量的中藥,原因是大家多認為補藥只對人體有好處而沒有害處,這是錯誤的。第壹,中醫理論講究氣血陰陽平衡,只有某壹個方面有所缺失,才能選擇相對應的中藥來補益。例如,紅參性溫而大補元氣,體寒氣虛時最宜用,若屬熱性體質且又無氣虛癥狀而服用,會適得其反,出現煩躁不安,甚至流鼻血。用量越大,後果越嚴重。第二,凡屬中藥,必有偏性,用於治病應“中病即止”,過量會產生副作用。第三,絕大多數中藥都有禁忌,如西洋參,外感未愈時不能服用,否則就會“閉門留寇”,反而使病情加重。
許多醫家提倡“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此“毒”實際上指的就是藥物偏性。服中藥要先弄清病因,切忌盲目,更不要超量服用。無論是用於治療還是用於保健,建議服用前咨詢醫生或藥師,盡量避免因為藥不對癥或服用過量而導致毒副作用的產生。
3.三類西藥易過量
臨床上發現,最常用的藥物,也往往是最容易過量的藥物。因為大家容易忽略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服以下常見藥物過量時,可能出現嚴重後果,甚至被送往急診。
解熱鎮痛藥。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這幾類藥中可能都會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成分。很多老年人記憶力較差,吃過藥又吃壹遍或者記錯劑量,容易導致用藥過量;很多復方感冒藥中也含有這些成分,如果同時吃幾種感冒藥,就可能過量;有時感冒或發燒癥狀沒有緩解,壹天多次用藥也容易導致過量。這類藥物過量容易引起肝毒性,嚴重時威脅生命。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的報告顯示,每天用2400毫克或以上布洛芬,還會增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降糖藥。有些糖尿病病人會因為吃飯多了就擅自加大降糖藥的劑量,有些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也會自行加藥,導致血糖不穩定而出現低血糖反應,出現頭暈、乏力甚至低血糖休克。壹旦出現低血糖反應,應及時服用葡萄糖或進食碳水化合物。
安眠藥。失眠的患者服用安眠藥後如果還沒有睡著,可能會自己再吃壹次,這時容易造成藥物過量,不僅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功能,還會造成跌倒、嗜睡等不良後果,如果第二天開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4.保健品超量,癌癥風險高
有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卻認為營養補充劑和保健品十分安全,可以隨便吃。4月20日召開的2015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上新發布的壹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大劑量服用營養補充劑還可能增加癌癥風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癥中心提姆·拜爾斯博士在研究中綜合分析了20年來關於營養補充劑和癌癥風險關系的論文,發現過量服用營養補充劑與癌癥有關。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2006年發表壹項研究顯示,服用過高劑量葉酸補充劑的女性,罹患乳腺癌風險增大19%;葉酸血濃度最高的女性,與葉酸血濃度最低者相比,患上乳腺癌的風險要高出32%。
《美國醫學會雜誌》2011年發表的壹項針對3.5萬名男性的研究顯示,連續7~12年大劑量服維生素E補充劑可能增加17%的患癌風險。
除了過量服以上幾種營養補充劑與癌癥風險有關,補鈣過量還可能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維生素C補過頭可能引起泌尿系統結石。可見,本來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壹旦過量,都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
在正確、適量使用時,這些補充劑能改善身體狀態,建議適當服用,以免出現以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