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下的壯士出征
從木蘭替父出征的故事時代背景來說,這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木蘭自費準備武器和軍備,是典型的隋唐時期府兵制特色。有人說,花木蘭所在的北魏,還沒有府兵制,為何木蘭還要這樣做?
府兵制的正式創立是在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後,把持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創立的。但我們要知道《木蘭辭》是文學創作,並不是史書,它誕生後不斷有後世文人潤色,從裏面的壹些用詞如“策勛十二轉”“火伴”就能體現出唐代的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就是人們參照當時的歷史特征進行加工後的。
根據府兵制的規定,花木蘭家是士家或軍戶、兵戶。壹旦被劃歸其中,就會脫離民籍,集中居住,變為軍籍,享受到軍戶待遇。比如可以不繳納賦稅,家人也不用服勞役,比壹般的農戶的收入要強上很多,家庭經濟上要寬裕很多,所以木蘭有錢購買裝備。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軍戶必須世代為朝廷服役,戰時必須無條件出男丁參加,也就是說出了本人外,後代子孫也要盡相同義務,如果生了女兒,也必須許配給其他軍戶家的兒子。本人戰死,妻子改嫁也只能選擇改嫁其他軍戶。這樣的世代傳承,保證了持續不斷的人員輸出。木蘭家就是這樣,可汗大點兵,花父的名字就出現在名冊上,花家必須有人出戰,花父年齡大,弟弟年齡又太小,只有木蘭適齡,不得已才替父出征。
出征之時自備物資,就是府兵制的另壹個特點了。府兵們除了盔甲和少數需要統壹管理的武器外,諸如弓箭、短矛或佩刀之類的普通武器,都是自己準備的。甚至代步的馱馬和糧食,都需要自掏腰包。這也就是木蘭為什麽買買買的原因了。
自己出錢打仗由來已久
事實上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都是將士自備裝備的。比如西周時期,當兵打仗主要是國人,奴隸和“野人”根本沒有資格。貴族武裝、宗族武裝是主要組成部分,以車戰為主,4匹馬拉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貴族都要自備戰車和武器盔甲,跟在後面的步卒,有錢的就為自己備點皮甲護身,如果沒錢實在不行就拿跟大木棒當武器,被稱為“杵”,有個成語就叫“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秦國也是如此,商鞅變法後以軍功封爵得地,平民服役也是需要自備戰衣錢糧。在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中,就有壹封發自戰場的家書,主人公是名為“黑夫”與“驚”的兩兄弟。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翦與楚國戰於淮陽,黑夫與驚隨軍征戰途中向家裏寫信要錢和衣物。
當然也不是說全部都要自費,飯還是要管的,畢竟自帶幹糧打仗不現實也無法長時間維持,但是在得到征招趕赴集合點這段路程,還是需要自備幹糧,差旅費是不管報銷的,途中壹切花費自理。
唐朝因此而興也因此而衰
府兵制至少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當時北魏統治者就通過分配固定份地的辦法,為自己供養起壹批專業的軍事力量。這種形式,實際上是統治北魏的鮮卑人,從草原帶來的部落兵傳統。這個傳統後來被宇文泰繼承並完善,正式形成了制度。唐朝初期的軍力強勢,就是建立在府兵制基礎上。
唐朝李氏,就是跟著宇文泰打天下起家的,李淵祖父李虎與李淵的外祖父獨孤信都是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以他們為首的關隴集團,就是在府兵制基礎上形成的軍事貴族集團。從西魏開始,關隴集團相繼又開創了三個王朝,北周、隋、唐。縱橫中國近二百年,實際把控差不多則有500多年。
宇文泰將關中地區的軍人整編成六軍,歸屬於軍府,分別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唐貞觀十年(636),軍府最終名稱定為折沖府。數量不定,有名稱和位置可考的折沖府***627個。府兵平時耕作,農隙訓練,戰時從軍。府兵需要有充足的土地和時間來保證產出,用以戰時供養。壹旦不能滿足以上條件,那麽府兵制就面臨破產風險。
北朝到唐初的戰爭,範圍相對較小,時間都沒有太長。府兵們輪流出征,還剩有時間來耕作自家土地和打理裝備。唐朝初期,府兵的社會地位也較高,有功者得勛級,升遷的機會比較多,死者的家屬可以得到撫恤,生活有保障,此外還有戰利品的額外收入來增加家庭財富。有了這樣的優厚待遇,才能保證唐初軍隊戰鬥力。唐太宗和唐高宗統治前期曾經有效地實行,但到中唐時期,已經名存實亡,唐玄宗天寶八年時被廢除。
壹是隨著唐朝版圖不斷擴大,戰場距離越來越遠,府兵們的往返周期被拉長,意味著占用的時間大大增加。二是新開拓的地區,缺乏可供分配的農耕用地。三是隨著時間推移,原來府兵們分配到的土地,被不斷兼並,失去了支持的基礎。
府兵制的崩潰使得唐軍的實力大減,兵馬衰微,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撕開了盛唐之下的脆弱面具,唐朝由強盛轉向衰弱。相似的歷史不止出現壹次,明朝時朱元璋也曾建立起類似府兵制的衛所制度,土木堡之變以後,也因類似原因,逐漸維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