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研究
1.文獻研究的數量
關於我國“網絡信息服務”的文獻研究起步於1998年,1998年上海醫科大學圖書館莫梅琦、徐壹新在《圖書館雜誌》上發表的《網絡環境下用戶教育模式研究》,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用戶教育模式,指出網絡環境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用戶教育成為當今網絡信息服務中的熱門。1998年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張立發表了《高校用戶潛在網絡信息需求的顯化》,指出隨著社會信息化、信息網絡化的推進,網絡化的信息服務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由此,開始出現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8~2009年間,***發表有關“網絡信息服務”的論文319篇,這些論文分別來自包括圖書館學專業及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專業167種國內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從論文年代分布來分析發展進程,12年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壹階段:1998~2000年,起步階段,有18篇論文發表。
第二階段:2001~2005年,高峰階段,研究論文逐年增多,5年中***有208篇論文發表,占總文獻量的65.2%,並逐漸形成研究熱點,這壹時期可以看作是網絡信息服務研究的高峰平臺期。
第三階段:2006~2009年,穩步階段,4年***發表論文93篇,占總文獻量的29.2%。
2.文獻研究的內容
網絡信息服務的理論研究方面。隨著社會信息的網絡化,圖書館已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壹場所,信息資源的社會化、信息服務手段的現代化、信息服務資源的網絡化、信息服務效率的高效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流,圖書館依托互聯網這壹數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處理技術與計算機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多方位的遠程服務。通過對12年來發表的319篇論文主題的歸納分析,發現關於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的理論研究占論文大多數(60%以上),如《文獻信息服務業何去何從?——網絡環境下的重組和功能實現》(祁延莉等,2003)、《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朱雅蘭,2001)、《圖書館網絡服務縱橫談》(高賢,2001)、《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網上信息的特色服務》(徐衛星,2002),等等,都從網絡信息服務的概念、意義、作用、內容、方式、手段及館員知識結構等諸多方面,對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作了充分論述。
網絡信息服務的模式方面。用“網絡信息服務*模式”為關鍵詞,對319篇論文進行再次檢索,***檢索到25篇文獻,占7.8%。這些文章都對網絡信息服務模式進行了研究論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論述得比較深入。《基於Internet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及應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了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理論基礎,由於信息服務模式是隨著信息服務的主要支撐技術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在對個性化信息服務的主要支撐技術基礎上,對個性化信息服務基本模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個性化信息服務功能模型;《現代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調研和對國內外圖書館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問卷調查、文獻調研和實例研究等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對現代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從運營機制、服務類型、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和用戶管理等方面詳細論述了現代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的探討》(章麗華,2001)壹文中,論述了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戰略性轉變的有效途徑;《中南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羅新星,2008)壹文中,重點闡述了中南大學圖書館現有的聯機公***目錄查詢、虛擬閱覽室閱覽、網絡參考咨詢、網絡數據庫服務、輔助性讀者服務、信息資源導航、統壹平臺跨數據庫文獻檢索等多種服務模式,分析了7種服務模式的功能、技術和流程,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3.總結與分析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從網絡信息服務的概念、意義、作用、服務方法、人員培養、運行模式及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討,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理論成果。
壹是網絡信息服務研究文獻增長迅速。從“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以“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為檢索策略,檢出文獻(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顯看出增長的概況。
二是網絡信息服務研究的熱點。網絡信息服務研究在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熱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數量也有起伏變化,特別是2001年以來,國內對網絡信息服務研究的論文呈明顯增長趨勢。主要表現為:第壹是信息服務手段現代化。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圖書館信息服務賴以生存的內外環境,使圖書館成為全球網絡中的壹個節點,以網絡為基礎的電子化、虛擬化、數字化成為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眾多的論文都從這壹點出發,研討了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手段的現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務資源網絡化。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不但要加快、加強資源庫的建設,還要依托互聯網環境,以網站為開發與服務平臺,以豐富的電子資源、數字化的館藏和購買的商業數據庫為主要內容,以信息傳遞、資源***享為特色的新型服務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務人員高素質。人員素質是決定信息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之壹,要提高信息服務人員的素質,除需要引進人才外,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對現有的服務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為他們參加各種培訓、學術研討提供方便,從而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水平和檔次。
三是網絡信息服務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第壹,用戶缺乏網絡知識和檢索知識。圖書館用戶對網絡知識和檢索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壹些用戶與網絡之間存在知識與技能障礙,用戶所需的信息無法從網絡上獲得,豐富的網絡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網絡信息資源缺乏規範化統壹標準。圖書館在信息加工、信息處理、數據錄入等方面標準各異,沒有統壹的管理機構、統壹的目錄及統壹的發布標準。第三,圖書館缺乏復合型人才。在網絡信息服務環境下,圖書館館員需要掌握現代網絡信息檢索知識和技術,在服務中起到網絡信息導航員、網絡系統維護專家、信息資源協調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實際上由於網絡化建設、運行超前於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鍛煉,所以形成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響網絡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第四,網絡信息服務缺乏合作。資源***享、服務***享是信息服務網絡化發展的最終目標,網絡的開放性和分布性決定了用戶地域的分散性和廣泛性,導致用戶需求繁雜多樣,依靠任何壹個單壹館藏都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讀者需求,而許多圖書館競相發展自己的網絡系統,由於互不溝通,重復組網建庫,使大量信息重復存儲在各館系統內,又因數據格式、標準體系不同及信息服務能力的差異,形成了壹處處的資源割據。第五,理論探討多,應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創新。我國的研究者從各個方面對網絡信息服務進行了探討,取得了壹定的成果,但是,理論探討多,應用研究少;研究的學科特色不夠突出;理論研究的文章觀點大量重復、雷同;研究成果較為空泛,實用性不強;缺乏有說服力的實例。
二、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
信息服務是圖書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能,信息服務是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模式來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長的歷史。不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是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我國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還落後於國外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新的服務模式也同步發展並處在不斷探索中。
1.國內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綜述
(1)信息服務模式的分類
第壹,三模式分類法。①傳統的信息服務。在網絡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服務還將繼續存在。傳統的信息服務包括館藏文獻的外借、閱覽、復制、宣傳報道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定題信息服務、專題信息服務、科技查新服務等,以及二次文獻的書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獻信息服務等。②網絡化的傳統信息服務。在網絡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壹步擴展和延伸。文獻信息機構利用網絡進行外借、閱覽、定題、專題、參考咨詢,以及書目宣傳、報道和檢索等信息服務。③新型的信息服務。在網絡環境下,出現了許多新的信息服務方式:網絡數據庫服務、搜索引擎、文獻信息的全文檢索服務、光盤信息服務、信息推送服務等。
第二,四模式分類法。①聯機公***目錄查詢(OPAC)。通過聯機書目查詢系統,用戶可以查詢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信息。②數據庫檢索服務。包括光盤數據庫、在線數據庫、自建特色數據庫、鏡像數據庫。③輔助性讀者服務。包括簡訊要聞、讀者指南、網上咨詢、讀者反饋等。④電子化參考咨詢服務。包括定題服務、虛擬圖書館、網上科技查新。
第三,二模式分類法。①傳統信息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這實際上是傳統信息服務網絡化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基於文獻檢索的流通服務、基於網絡閱覽的文獻傳遞服務、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光盤遠程檢索服務。②新型的網絡信息服務。包括基礎網絡信息服務、數據庫服務、搜索引擎服務、網絡信息資源導航服務、信息推送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及其他。
第四,還有壹種基於網絡範圍的另壹種三模式分類法。①基於圖書館內部局域網的信息服務。主要有提供圖書館書目文獻聯機目錄和索引、網上預約服務、新書通報、定題服務、光盤數據庫檢索服務。②基於校園網開展信息服務。建立圖書館信息服務器、光盤局域網上網服務。③基於互聯網開展信息服務。主要是建立各館的網上在線目錄體系,鏈接外部的虛擬圖書館開展館際合作,利用互聯網網絡資源開展服務。其重要的標誌就是數字化圖書館的出現和廣泛應用。
(2)信息服務模式其他研究
研究者的主要觀點有:①網絡環境的形成,不僅使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得以廣泛應用,而且使傳統的文獻信息服務在網絡環境中進壹步得到拓展,網絡信息服務將成為主要的服務方式。②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已初具規模,初級網絡信息服務如簡單瀏覽與檢索服務已較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湧現,如信息轉播技術、指引庫技術、智能代理技術和推送技術等。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新的服務模式也同步發展並正在不斷探索中。④面對社會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產業的挑戰,高校圖書館存在如何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產品來革新其服務內容與服務形式,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力度,更好地利用網絡開展信息服務的問題。
2.國外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綜述
美國作為世界上信息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其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綜合服務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國網絡信息服務項目相當豐富,主要有下面幾類特色鮮明的服務模式:
(1)專題數字館藏服務
美國許多高等學校都根據其學科特點,對館藏的特色文獻進行了數字化,並且在網上提供組合利用。
(2)電子參考服務
不少高等學校都設有研究咨詢服務,為信息用戶在識別和定位最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幫助。
(3)網絡出版
美國各高等學校圖書館積極和出版機構合作,探索新型學術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
(4)用戶培訓教育
提供館藏使用培訓,還提供對用戶研究和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培訓。
(5)網絡教參服務
提供教程和學習資料兩類電子信息。這些教材版本均與教育支持軟件集成,以便學生進行註解和討論。
(6)個性化主動信息推送服務
實時推送用戶定制的專業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
(7)提供學習研究用的各種工具
集成各種對校園學術研究和教學有價值的信息資源與工具。
(8)聯機目錄查詢
提供萬維網模式的館藏目錄查詢。
三、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
1.國內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
圖書館信息服務觀念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發展、完善。我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歷史,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機械到科學、從片面到全面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公開藏書”服務觀念的萌芽
由於受到封建社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早期的藏書樓將藏書保存起來,作為其工作的主要職能。起初的藏書通常只允許封建統治者使用,平民百姓無從閱覽。到宋朝以後,壹些個別藏書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閱圖書。為了擴大藏書的流通範圍及傳播力度,明末的曹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要用傳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書籍實現傳播、流通,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反響力並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出現了以藏書樓為原型的“***讀樓”,“***讀樓”的作用是可以允許少量讀者進入其中進行閱覽,其管理者還制定了借閱細則,在細則中規定了開館時間、借閱數量、管理辦法等,這個借閱細則是當代圖書館工作準則的最早形態,也是早期較為完善的借書規則。古代公開藏書的目的是啟迪大眾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務的特點為:第壹,服務局限性較大,服務對象僅僅是少數有文化的人,但對平民百姓的服務卻十分匱乏;第二,空間局限性較大,閱覽範圍僅限於室內,室外閱覽無從提及;第三,出現了早期借書制度和規則。
(2)“面向大眾”服務觀念的產生
在1901年至1905年期間,書刊借閱活動及有關借閱方面的宣傳活動被大力開展,其主張擴大讀者服務範圍,並采取積極熱情的服務態度,體現了進步、新潮的服務思想。到1909年,《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頒布,它的宗旨是全面開放,供人閱覽。“五四”運動之後,革命先驅李大釗提出自己對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的理解,他認為圖書館不單單是存放書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釗提倡將圖書館的藏書進行對外開放,讓更多的人享受閱讀書籍的快樂。有了先進思想的指導,當時的圖書館服務工作開展迅速,少數圖書館可以不定時地延長開館的時間,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等。值得壹提的是,在當時,有些圖書館還設置了流通代理處等設施和場所,並開展種類繁多的閱讀指導活動。讀者服務工作隨著近代圖書館的產生而產生,它的服務工作特點是:第壹,服務對象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員;第二,服務方式由單壹化向多樣化發展;第三,服務時間延長,服務空間擴大。
(3)“讀者第壹”服務觀念的形成
1949年以後,圖書館在服務理念及服務方式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圖書館逐漸摒棄影響圖書館發展的落後思想,形成了資源***享的服務理念。圖書館服務工作類型日趨多樣化,服務範圍和服務效率不斷擴大和提高,圖書館服務工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現代圖書館服務工作表現為:第壹,讀者成為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心,圖書館已經徹底脫離了“藏書樓”的概念,已成為服務大眾的文化教育場所和機構;第二,網絡信息服務發展日趨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務之勢;第三,服務手段及方式日趨現代化。
2.國外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演變
自從有了語言文字,人類就開始以泥板、竹、木為書寫的載體,將最初的知識信息以符號文字的形式記錄在載體上,這就產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於伊拉克境內的巴爾撥爾圖書館。從世界範圍內看,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圖書館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的過程。例如,希臘在雅典創建了第壹個圖書館,亞述帝國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宮圖書館,阿拉伯文化鼎盛時期,巴格達城圖書館的數量高達30多所等。當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改革運動開展時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圖書館起源時期。當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期,迫於機器生產需要高素質工人的實際情況,教育開始在歐洲廣泛普及,從此文獻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來封閉的圖書館向社會大眾開放。與此同時,近代大學圖書館和專業性質的圖書館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歐洲中世紀之前,西方並沒有“大學”這壹概念。這壹時期之後,大學隨之出現。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學並沒有設置圖書館,但是教授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藏書。所以,學生只能向書商買書或者向自己的老師借書。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時期,西方大學圖書館迅速發展,並且服務內容與規模也隨之發展。
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公***圖書館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當時,公***圖書館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二戰之後,信息技術在歐洲等發達國家發展迅速,計算機等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向自動化、集成化、現代化邁進。全新、先進的技術使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方式得以改變,圖書館在各個方面有了本質的飛躍。20世紀的20~30年代,這壹時期是圖書館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圖書館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因為,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出版了《圖書館學五定律》,這壹定律為世界圖書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紀的40~60年代,也發生了對圖書館發展來說較為有意義的事件。諸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圖書館宣言》正式通過,情報學的誕生,計算機技術在圖書情報界的應用等。到了20世紀70~80年代,國外圖書館的發展由於受到信息技術的沖擊,幾乎呈停滯狀態。到了90年代,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的出現無論對當時、現在乃至未來,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3.結論
當今的時代是壹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壹個創新的時代,信息的數量越來越龐大,信息需求的多樣化、時空化對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內外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研究對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機械到科學、從片面到全面進行了完整的剖析,從而進壹步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研究,並且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