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口鎮素有“蘿蔔之鄉”的美譽,其獨特的沙質土壤所培育的白蘿蔔甘甜脆嫩,營養豐富,具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行氣通腸之功能,坊間有“蘿蔔上市,醫生無事”的說法。陵口蘿蔔幹是丹陽盛名遠揚的土特產品,其制作工藝被認定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鹹淡適宜,爽甜脆嫩,醇香撲鼻,久貯不壞,常食能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欲,順氣助消化,是稀飯佐菜之佳品。
20世紀30年代,陵口蘿蔔幹就聲名遠播,起初由本地農民加工生產,經上海客商代購,以“黃金龍”牌蘿蔔幹銷往全國各地及外銷東南亞地區。1951年陵口鎮開辦國營蘿蔔幹加工廠——丹陽市陵口腌制廠,1995年更名為丹陽榮源食品有限公司,屬鎮江市農業龍頭企業,如今其生產的蘿蔔幹系列產品在日本、香港及東南亞市場有很高的聲譽。 該鎮現有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1800畝,輪種大白菜、萵苣、蕃茄、絲瓜等作物,年產蔬菜2.25萬噸,年產值達1500萬元。2005年4月成立折柳白菜協會,註冊“城墅牌”蔬菜商標,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論證。2006年3月,協會提升為陵口鎮白菜協會,***吸納會員236名,農民經紀人27名。協會會員***享“城墅”品牌,統壹技術培訓,統壹產品包裝,實行統壹銷售,基本實現產供銷壹體化。菜農從中獲益菲淺,徹底告別了“半夜起床下田摘菜,天不亮就要出門,大晌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還要為沒買到好價錢而悶悶不樂”的時代,如今足不出戶,就能賣個好價錢。“城墅牌”蔬菜在常州淩家塘市場、南京白雲亭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也具有壹定的影響力。部分產品在時代、大統華等大中型超市上櫃零售。
該鎮白菜基地位於城墅行政村,該村08年有16個自然村,27個村民小組,總耕地面積2890畝,總人口2791人,涉及總戶數780戶。現有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其中白菜560畝,西紅柿480畝,萵苣420畝,黃瓜200余畝,蔬菜種植戶403戶,其中5畝以上種植戶26戶,3畝以上種植戶103戶,農民經紀人68人,協會會員238人,戶均總收入16000元,占全村總收入的70%。
2005年,全村白菜生產形勢喜人,成員蔬菜主要銷往浙江(30%),蘇錫常(65%),南通(5%)等地。
2005年,以協會為載體的產銷體系已經開成,在城墅村建設百畝示範方1個,涉及農戶數40余戶,力爭通過產加銷的運作模式,形成產業化壹條龍體系,達到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致富奔小康。 壹、生產規模
1965年,陵口鎮的新農大隊、紅星大隊、衛東大隊先後分別創建了新農皮鞋廠,總投資5萬元,占地2畝,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工人數33人,年產皮鞋1萬雙;紅星皮鞋廠,總投資4萬元,占地1.5畝,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職工28人,年產皮鞋0.8萬雙;衛東皮鞋廠,總投資6萬元,占地2.5畝,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員工36人,年產皮鞋1.2萬雙。隨著三家村辦皮鞋廠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壯大,為陵口鎮制鞋產業培養了壹批優秀的生產、技術人才,為制鞋產業的發展打了較實的基礎。1978年,束富元在陵口綜合廠內創建了丹陽市奔月皮鞋廠,田鎖如在丹陽市膠丸廠內創建了丹陽市丹樂皮鞋廠,全鎮制鞋企業迅速增加到近10家,制鞋工人也從原來的3百人增加到了3千人,皮鞋產量從原來的5萬雙增加到了50萬雙,其中丹陽市奔月皮鞋廠的“奔月牌”女膠粘鞋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丹陽市丹樂皮鞋廠的“丹樂牌”女式膠粘鞋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獎。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進入九十年代中期,陵口鎮制鞋企業的發展,似久旱逢雨的春筍,蜂擁而出,全鎮幾十家制鞋企業突發到近500家制鞋企業。幾乎家家都有從事皮鞋生產經營的人。1994年7月,江蘇華東皮鞋市場在陵口鎮落成開業,為陵口皮鞋業發展添上了飛翔的翅膀。聰明的陵口人不滿足於現狀,以陸國先、束冬生為代表的五十多人,他們分析皮鞋生產的特點,實行制鞋工序的專業化生產,專業生產各類鞋底、鞋跟、大底、中底、制幫等使制鞋廠變成了皮鞋組裝廠,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原來每人每天皮鞋配底只能生產皮鞋4-5雙左右,而能生產40-50雙,是原來生產的10倍。
進入2000年後,制鞋企業迅速壯大,擴建廠房10萬平方米,添置先進的生產流水線13條,2002年,丹陽市皮鞋商會組建於陵口鎮,2005年全鎮皮鞋銷售突破5億元,皮鞋產品銷售普及全國,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生產工藝
皮鞋制作工藝主要有選料、制幫、鉗幫、復底、定型、釘跟、整理等工序,隨著市場的需求不同,制作的材料不同,技術工藝也有所不同,逐步趨向精細化、工藝化和機械化。
[選料]60年代期間,皮鞋皮料通常以牛皮、豬皮為主,鞋底為橡膠底為主,70-80年代,皮鞋材料增加了羊皮、人造革,鞋底增加了橡塑底、聚氨脂鞋底和TPO材料底。90年代後,材料的使用更是精致,工藝性、美術性更強。
[制幫]皮鞋幫壹直以來半機械化為主,即面料開好後,經過機械削薄(扯皮),按樣進行包邊、縫制,縫紉車由腳動為電動,平車演變成了高擡車,以適應特殊的皮鞋縫制要求。
[鉗幫]皮鞋鉗幫由人工首先將中底固定在鞋楦底部,然後再將制好的鞋幫復合在鞋楦上,在復合過程中,要將鞋幫面按要求鉗平、圓滑,幫面工整、清晰,將幫面和中底粘合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鉗幫工序已逐步由“自動化錯幫機”代替。
[復底]皮鞋復底,即將鉗好幫的半成品,與上了膠的鞋底,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復合後用壓機壓粘合。
[定型]皮鞋定型,即將粘合好的皮鞋投入在特定的高溫中進入烘幹定型。
[釘跟]皮鞋釘跟,即將烘幹定型後的皮鞋進行裝釘跟,有部分男女皮鞋不需要釘跟工序,因為鞋底跟連於壹體。
[整理]皮鞋整理,即將制定的皮鞋進行皮面的拋光,噴光處理,高檔的皮鞋還需進行冷定型處理。
三、品牌與包裝
[品牌]文化大革命期間,陵口鎮皮鞋品牌,主要以“新葉”、“紅星”為主,八十年代“奔月”“丹樂”皮鞋壹躍成為江蘇省名牌產品,九十年代初期是皮鞋品牌最為混雜的時期,相當壹部分是貼牌產品,如“花牌”“遠足”“登雲”“牛頭”等,也有壹部分是自己的商標,例如“丹靈”“科王”“倩人”“黑蜻蜓”等,隨著皮鞋產業的不斷發展,“科王”牌皮鞋獲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包裝]皮鞋包裝是用白板紙印刷,粘合成小包裝盒。七、八十年代皮鞋包裝在原小包裝的基礎上,復膜,使包狀更加美觀,並能防潮、防雨淋。九十年代,皮鞋小包裝在原覆蓋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抽屜式。2000年後,皮鞋上包裝還增加了手提袋,擦鞋布等。 壹、銷售體制
70-80年代,皮鞋銷售主要由營銷人員到全國各地百貨公司或二級采供站推銷,確立供貨合同關系,定期供貨銷售。改革開放以後,部分制鞋企業實行產、銷壹條龍的體制,即企業壹方面生產皮鞋,壹方面在商場或皮鞋市場設店進行皮鞋批發和直銷。也有部分企業掛靠其他制鞋企業進行貼牌生產、銷售。同時,還有壹定數量的皮鞋采購商到陵口來定購皮鞋。1994年,陵口鎮政府為了擴大皮鞋產業對外的輻射,壯大皮鞋產業,增強皮鞋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滬寧線陵口鎮創建了“江蘇華東皮鞋市場”,市場總投資5000萬元,占地1000畝,建築面積93200平方米,市場門市823個,“華東皮鞋市場”由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題名,於1994年7月落成開業,市場開業後,第壹年成交額就突破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陵口鞋業的發展。
二、國內市場
“文化大革命”時期,皮鞋銷售主要在滬寧經壹帶的各大城市,以及北京、天津、沈陽等大城市,改革開放後,陵口皮鞋湧向全國各地,遠至昆明、新疆、沈陽,哪裏有皮鞋批發市場,哪裏就有陵口皮鞋的批發,例如蜻蜓鞋業、科王鞋業、新世紀鞋業、百利百惠鞋業,在全國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銷售連鎖店,形成了產、銷壹體化的經營格局,
三、國際部分
80年代中期,奔月皮鞋、丹樂皮鞋通過省外貿,將皮鞋出口美國、歐洲等地,2000年後,芭萊鞋業、丹樂鞋業繼續瞄準國際市場,皮鞋產品直接出口日本和非洲國。
四、二十壹世紀現狀
該鎮皮鞋業興起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距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滬寧線上赫赫有名的“皮鞋之鄉”,已初具皮鞋產業集群特色。皮鞋業在該鎮經濟總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皮鞋是該鎮人民的致富鞋。全鎮現有大小皮鞋企業100余家,鞋跟、鞋楦等輔助生產企業有26家,從事鞋材經營的商店有48家。2006年,全鎮皮鞋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1億元,占全鎮工業總值的40%。有皮鞋從業人員11000余人,占全鎮企業職工總數的70%,制鞋技術工人的年工資性收入在2萬元左右。
2006年,該鎮皮鞋業著力於壯大規模,打造品牌,力爭把特色做優做強。蜻蜓鞋業、科王鞋業、芭萊鞋業、海洋鞋業、飛利達鞋業等五家企業新建標準化廠房,引進流水線工藝,拓展對外貿易,均實現年銷售1500萬元以上。08年5月,科王鞋業的“科王”商標獲得江蘇著名商標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