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是用棉紙包裹艾絨制成的圓柱形長卷,艾條主要用於艾灸。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壹,屬中藥外治法,可溫經散寒,行氣血,逐寒濕,適用於風寒濕痹,肌肉酸麻,關節四肢疼痛,頸椎病等癥。
艾灸歷史
艾條素以洞庭長桿艾為佳,葉厚而絨多,是歷代制作金艾絨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優越,冠以“魚米之鄉”,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以其制作的上等艾條最適宜用於艾灸,歷史上深得禦醫信賴,廣泛用於宮廷。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壹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出現三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早於《本草綱目》、《內經》的珍貴醫學文獻,從而大大提前了人們對中醫艾灸的認識。通過這三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能夠窺測到遠古先民以艾條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湖南的艾灸,制艾技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由此也奠定了湖南在制艾技術上發達的歷史地位。
制作艾條的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幹凈,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即成艾絨
方可使用。而艾絨又分兩種,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壹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壹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壹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有機制艾絨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壹,屬中醫外治法。它源於遠古時代,形成於商周年間,歷時幾千年。艾灸是中華國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養生的秘藏。流傳至民間後又成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帝內經》就有灸治未病的說法,即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艾灸身體稍感不適處穴位,治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艾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條,直接懸灸或配合溫灸器敷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借灸火的溫熱及藥物作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止痛、驅寒溫中,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有獨特療效。艾灸能激發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中最好的要數蘄艾,蘄艾是名貴的中草藥,歷史悠久,譽滿中國。早在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對蘄艾推崇有加,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孟子·離婁章》載“七年之病,蘄三年之艾”,蘄春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蘄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揮發油含量、燃燒放熱量等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艾品質,並且香氣濃郁,藥效獨特。蘄艾具有溫通經絡、益氣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溫中、補正固陽、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等功能,對風濕、胃病、高血壓、頭疼、眩暈、支氣管炎等病癥有積極治療效果,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頭暈腹疼、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卵巢保養、面黃生斑以及皮炎濕疹皮膚類疾病等具有獨特療效。
希望可以幫助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