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不久前,華為首次公開提及傳聞已久的“南泥灣”計劃,即生產自救,包括煤炭、鋼鐵、音樂等領域,並表示華為沒有手機業務也能生存。同時宣布要努力用智慧養豬。
分析:養豬的吸金能力有多大?為什麽互聯網巨頭紮堆養豬場?養豬熱情真的是“臥贏”嗎?
正文:任慧媛,中外管理
養豬,這個世人眼中的“土鱉”行業,總能迎來壹次又壹次的亮點。從北大才子陸步軒,到互聯網新貴網易、JD.COM、阿裏,再到地產大亨恒大、萬科、碧桂園,豬圈壹個接壹個建起來,“豬哼”聲響起。
現在,輪到科技巨頭了。壹場“核心變革”讓壹向強勢的華為轉向“南泥灣”計劃,開始生產自救,包括智能養豬,於是又壹次將養豬業推上風口浪尖。網友調侃:手機銷量不夠。要不要養豬自救?
那麽,養豬的吸金能力到底有多大?為什麽互聯網巨頭紮堆養豬場?養豬熱情真的是“臥贏”嗎?華為的養豬業和以前在豬圈裏外徘徊的大佬們有什麽區別?
1,“跨行”養豬背後:利潤率高達50%
從互聯網圈到地產圈再到科技巨頭,為什麽大家都喜歡養豬?
首先,答案無非是掘金者為了利益。中國人每年消費超過5000萬噸豬肉。豬肉作為餐桌上的“硬菜”,占比超過60%,人均年消費量約59公斤。平均每人每天吃600克豬肉,世界上壹半的豬肉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幾家傳統養豬企業用亮眼的數據證明了這個市場的豐富性和廣度:2019年,新希望凈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長195.78%。其中,生豬養殖業增速為公司五大業務板塊之首。根據牧原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70億元,同比增長341.58%,壹頭豬平均盈利1.500元,相當於兩瓶貴州茅臺的利潤,利潤率高達50%。
生豬養殖帶來的高額利潤讓他們跑贏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以1173.8億元的身價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9位,讓萬達集團的王健林、網易的丁磊、拼多多的黃征和其他人壹樣勢均力敵。石聞、正邦科技、唐人神等豬企的業績也從2019開始迎來井噴。
當然,近三年豬肉市場開始了壹波漲價潮,這與2018年出現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國內生豬存欄量下降40%以上有直接關系。但即使沒有非洲豬瘟,牧原股份的利潤率也達到了20%。
要盈利就要有成交量,於是越來越多的“外行”開始青睞豬市。首先,互聯網公司爭相進入市場。阿裏和JD.COM已經宣布引入豬人臉識別,可以通過智能識別系統了解每頭豬的養殖情況和健康數據。更早的網易丁磊,也是多年堅持踐行科技養豬。
同時也有房地產公司來分羹。早在2014年,恒大就高調宣布斥資3億元在貴州建設110生豬農牧基地。到2018,萬科和碧桂園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開始布局養豬大業。至此,四大房企中已有三家涉足養豬業。
2.養豬正成為大科技公司的新戰場。
值得註意的是,豬圈的想法是壹樣的,但互聯網巨頭和房地產公司的方式不同:房地產只想通過養豬分壹杯羹,而互聯網和科技廠商的目的是用新技術改造傳統養殖模式,賺豬圈的錢。
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私人銀行家裝金星對國內外管理層分析:房地產政策趨於收緊,各大房地產公司在房地產周期末期面臨轉型壓力,房地產企業憑借自身資金優勢和規模優勢介入空間廣闊的養豬業是壹個選項。
互聯網公司進入豬圈,意在技術賦能,追求效率。美國的生豬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壹直很有競爭力,因為80%以上的豬肉來自規模化養殖場,規模化養殖大大降低了飼料、機械、水電、電力等成本。而我國的規模水平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導致我國生豬市場極不穩定。
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的差距,就是互聯網公司的機會。所以,無論是阿裏的“ET大腦”,還是京東。COM的“神農大腦”,核心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的應用,提高養殖效率,降低養殖成本。未來的商業路徑絕不是豬肉銷售,而是通過輸出技術為行業提供養殖解決方案,從而盈利。
眾所周知,2020年第四季度,由於芯片供應不足,華為手機出貨量下滑,市場份額已經跌至第六位。手機的利潤壹度占到華為總營收的50%以上。如果芯片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華為必須自救,尋找新的利潤來源。
“華為規模這麽大,員工這麽多。想要自救,必須找到足夠大的市場,才能實現華為自身技術沈澱的價值。”莊金星說:既然豬市能孵化出沐源、溫氏、新希望這樣的大企業,說明市場足夠大,自然能接納華為這樣的巨頭公司。
3、萬億豬市:“外行”掘金不易。
雖然高科技賦能的養豬場在金屬色調中充滿了超前感和未來感,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業余愛好者”可以輕易撬開養豬場的大門。除了幾個深耕多年的傳統豬企業績,後來的“跨行”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差錢的房企也只是在養豬場內外反復嘗試,步伐沒有那麽堅定。
比如萬科年產25萬,比新希望集團年產355萬還少,規模有限,只是壹個小實驗。
萬達集團從困境中全身而退。王健林在投入6543.8+0億元後,主動放棄了養豬計劃。給出的解釋是:“建壹個10萬頭豬的養豬場,需要幾個億。我們建壹個五星級酒店要多少錢?”
按照華為相關人士在2020農牧數學與智能生態發展論壇上的發言,所謂“智能養豬”,無非是向養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背後的傳感器、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重點是升級養豬場設施。換句話說,華為要做的是智能養豬的集成系統,而不是把豬從小養到大再推向市場。
值得註意的是,阿裏和JD.COM推出了類似的互聯網技術,而且各有優勢。網易作為最早涉足養豬行業的互聯網企業,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領先於華為。因此可以判斷,華為在養豬行業推廣應用技術並不容易。
另壹方面,在國內養豬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能養豬對於“牧源”來說當然是壹個不可避免的話題,但目前智能養豬還在路上,尚未成為養豬業的主流模式。據了解,即使是最大的頭部企業如牧原、溫氏、新希望,資金的主要用途仍然是產能的擴大和上下遊產業鏈的延伸,“智慧豬場”的投入並不明顯。
背後的原因是智能養豬的可行性不強,沒有可以付諸實踐且成本合理的應用場景。比如“豬臉識別”技術就曾經炙手可熱,號稱可以為豬個體識別提供非接觸式、自動化的解決方案。但由於豬的生長周期短,面部變化大,識別模型訓練難度大,識別精度達不到“個體準確識別”的基本需求。
微豬科技產品經理、合夥人王瑞年曾寫道:人工智能養豬有其應用場景,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應用場景還是養殖過程中的壹個或幾個點,而不是壹個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所以人工智能養豬的想象,是對未來養豬的美好願景,需要在養豬行業現實的基礎上,從點到面,到系統,壹步步來做。
如果互聯網巨頭們還沒有準備好打10的攻堅戰,那麽掘金萬億豬市的機會可能只存在於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