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至少2次“殺人疫苗”事件。
壹次是1979年百日咳DPT疫苗事件,先說說日本的疫苗制度,日本家庭可以從所屬區役所領取到壹本《母子健康手帳》,裏面會記載疫苗的種類和接種時間表。日本疫苗分兩種,壹種叫“定期接種”,大概有10幾種,是免費的,另外還有壹種叫“任意接種”,屬於自費項目。百日咳當時屬於定期接種,由於百日咳疫苗出現大批過敏癥狀,後來緊急叫停,導致1萬多名患者犯病,死亡人數據統計超過40人。
另外壹次則更加有名,那是發生在1996年的壹起嚴重事件,日本的免費接種疫苗有10幾種,但是不包括常見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需要自費,價格大概18萬日元,相當於壹萬多塊錢人民幣。因為很多家長怕孩子得乙肝,所以盡管是自費,也都會帶孩子去打乙肝疫苗,這就促使乙肝疫苗市場火爆,供不應求,常常得提前預約排隊才能打上。
也許是因為暴利,日本疫苗生產廠家綠十字制藥公司便急於擴大生產規模,忽視了生產質量,終於導致疫苗原料中使用了艾滋病和肝炎患者的血清,甚至導致部分接種者感染了艾滋病和肝炎。更嚴重的是,事發之後,負責監管藥品的日本厚生省竟然掩蓋真相,沒有及時向公眾告知事實真相,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
後來,根據統計,至少有數千名接種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時任厚生大臣在輿論壓力下承認錯誤,原日本厚生省管理疫苗的官員松村被逮捕起訴,綠十字制藥公司的董事長等人也被起訴。
其實,當時日本的藥品管理市場是非常混亂的,1994年,新型抗病毒藥物“索利夫定”竟然在發售壹個月之後,就導致15名患者死亡,震驚了日本朝野。“殺人藥品”余波未了,“殺人疫苗”又橫空出世。
從此,日本加強了疫苗監管,雖然依然出現疫苗事故,但類似的大規模“殺人疫苗”沒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