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止痛藥的成分常含阿斯匹靈或乙酰胺酚,不可隨意同時使用多種止痛藥,以避免服用過量,甚而中毒,止痛藥也可能與原使用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導致藥品不良反應。
文/陳詠怡
生活中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痛」,不管是牙痛、生理痛、頭痛、胃痛,甚至是肌肉酸痛、關節痛。許多人都會習慣性的自行購買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只是,這樣的用藥方式是否安全正確?專業藥師提醒民眾,任何藥物都存在副作用的問題,長期習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對於肝、腎的功能都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也可能延誤疾病的治療。
臺大醫院藥劑部藥師蘇錦玲表示,目前國人使用的止痛藥種類多以解熱、消炎、鎮痛為主,可分為處方藥品、指示藥品或成藥。處方藥品需由醫師開立處方之後使用,指示藥品或成藥可以在藥局或是藥妝店購買。
國人常用的止痛成分
1. 乙酰胺酚( acetaminophen ):可解熱退燒及改善輕至中度疼痛,為小兒首選鎮痛退燒藥品。其主要的作用機轉是阻斷大腦疼痛中樞與體溫調控中樞的傳導路徑,並不影響血液凝集,因此,可用於患有血小板缺損、出血傾向的病人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適用於女性生理痛、牙痛、發燒、頭痛、咽喉痛、關節痛、神經痛、肌肉酸痛等癥狀。由於含乙酰胺酚成分的止痛藥服用過量恐影響肝腎功能,因此,肝功能較差的人或是長期飲酒的人,都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此類藥物。
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此類藥物如異布洛芬( ibuprofen ),主要作用機制是針對體內引起發炎的物質加以阻斷,可解熱、消炎並改善輕至中度疼痛,如女性生理期疼痛、關節炎、神經炎等,以及生產、各類手術、外傷後的發炎等。
3. 麻醉性鎮痛劑:如嗎啡( *** )等麻醉性鎮痛劑,止痛效果更甚於上述兩大類,可改善中至重度疼痛,例如癌癥或術後疼痛。但此類藥物具有成癮性,屬於管制類藥品,需經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才可以使用,且未使用完的藥品需送回藥局銷毀。
錯吃止痛藥,當心副作用
市售止痛藥的成分常含阿斯匹靈( aspirin )或乙酰胺酚,不可隨意同時使用多種止痛藥,以避免阿斯匹靈或乙酰胺酚服用過量,甚而中毒。止痛藥也可能與原使用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
蘇錦玲提醒, 18 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服用阿斯匹靈藥物作為鎮痛退燒藥使用,可能導致雷氏癥候群( Reye's syndrome ,是壹種腦病變與其他神經損傷),因此,兒童在止痛用藥的選擇上不可不慎。
事實上,短期服用止痛藥發生嚴重藥品副作用並不常見,若發生過敏反應,則須停藥,必要時須就醫。長期不當使用止痛藥,可能發生如肝腎功能異常、胃潰瘍或出血等副作用,高危險因子的病人,如肝、腎功能不全或胃潰瘍之病人,應小心監測以免發生危險。
正確服用止痛藥
止痛藥依藥品本身的特性、含量及藥品劑型設計,給藥間隔有所差別。壹定要依照醫師處方或指示服用,不能擅自改變藥量或是服藥的時間,例如麻醉性鎮痛劑突然停藥,可能引發戒斷癥狀;長效劑型或腸溶錠如無法整粒吞服,必須先確認該藥品是否可以剝半顆或是磨粉服用。
基本上,止痛藥可與食物並用或於飯後使用,以減少胃部的不適感。服藥期間最好避免喝酒精性飲料,因為酒精會增強麻醉性止痛劑的鎮靜作用,以及其他止痛藥的肝毒性或胃腸的副作用。服用高劑量或是長期使用的時候,需要監測肝、腎功能,特別是有肝臟疾病的病人更要註意。此外,當發現有耳鳴、持續性胃痛、呼吸急促、出血征狀時,應盡快知會醫師。
值得註意的是,服用止痛藥物可能會引起嗜睡現象,所以,若從事危險工作或開車得小心。若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期間,須進行拔牙或各類手術時,也應事先告知醫師正在服用此藥。另外,關節炎癥狀減輕通常需要 1 天至 1 星期才能見效,因此須按時服用。
壹旦發生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時,請立即就醫,就醫時要清楚告知醫療人員身體的情況,例如藥物過敏史、是否有肝臟、腎臟、心臟或胃腸疾病,以及目前用藥等。至於藥物存放方面,應該放置於安全、幹燥、陰涼之處,避免小孩接觸誤食。
這些狀況,吃止痛藥也沒效
疼痛不壹定都得吃藥,有些疼痛就算吃了止痛藥也不見得有效,對於持續未改善的疼痛,壹定要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壹旦有下列情況發生,光吃止痛藥也沒用,請就醫治療。
◆壹般止痛藥對輕度疼痛較有效,中至重度疼痛的話,就必須就醫確認病因,以針對病因給予治療給藥。
◆任何突發性嚴重的頭痛。
◆骨盆或腹部疼痛(非女性生理期疼痛)。
◆疼痛伴隨嚴重惡心或嘔吐。
◆疼痛伴隨關節紅、腫、熱。
◆疑似骨折的情形。
◆懷孕或疑似懷孕。
◆小於 2 歲幼兒。
◆肝病病人或嗜酒者(每天喝超過 3 杯酒)。
婦幼用藥特別要註意
臺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小兒退燒必要時可輪流使用乙酰胺酚與異布洛芬,但必須考量不同藥物的代謝與作用時間。例如乙酰胺酚每 4 ~ 6 小時給予 1 次,異布洛芬每 6 ~ 8 小時給予 1 次,可接受的輪流給法為兩種退燒止痛藥均每 6 小時給 1 次,兩者間隔 3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