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晚唐、五代十國詩人王貞白的《芍藥》。
原句:
芍藥受春寵,何曾妒牡丹。
麥秋能有幾日,谷雨能有幾日?
妒風常起,妝露欲落。
芙蓉伴面紗,長恨無窮碧。
譯文:
芍藥在春天得到春風的無限寵愛,哪裏是羨慕芍藥的時候?麥秋時節壹年幾日?雨季只是微寒啊。因羨她風韻,清風頻吹。
羨那太嬌的嫩妝,夜露也要把它弄殘。唯有芙蓉般的美貌,西子般的容顏,才配與妳相伴。我只能隔著滾滾流水,感嘆妳的美麗。
展開
在春末夏初百花雕零的時候,有壹種花被稱為 "殿春花"。 芍藥是中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花卉之壹,距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
從文學作品來看,芍藥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現,並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作為代表愛情的美好個體出現,寄托了美好的 "寓意"。此後,芍藥意象在文學作品中逐漸形成和發展,其 "象 "外之 "意 "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漸成為壹個成熟的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牡丹花歷來被文人墨客贊美為 "美",從體態美到意境美、品格美,牡丹花總是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壹起。
先秦-佚名《詩經-鄭風-溱洧》中,就有 "杞人與婦,怡其謔,贈以羹藥 "的描寫。(意為男女在壹起漫步,互相逗樂,贈送牡丹而不忘)。
牡丹出現在男女約會的故事中,在約會中作為禮物贈送給對方,可見牡丹傳遞的是愛慕之情。牡丹在這裏代表著純潔而神秘的愛情。這首詩奠定了牡丹意象的情感基調,為此後牡丹題材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芍藥花有紅、黃、紫、墨等多種顏色,在古詩詞中出現的芍藥多為紅色,紅色芍藥色澤艷麗,有 "紅藥 "之稱。
唐代詩人元稹在《紅牡丹》中贊美了牡丹的顏色:牡丹開紅綢,灞裏織綠瑣。牡丹的顏色是紅色的,它被織進寶麗的綠色中。絲織金蕊,焰高如火。芍藥紅,芍藥紅,芍藥紅,芍藥紅。煙輕琉璃葉,風起珊瑚花。彩錦不如土著桃。艷陽天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夕陽傍晚。
意思是:紅牡丹開得像壹簇紅綢,花蕊是用金絲編織的。花朵紅得像燃燒的火焰,花瓣是從紅雲中剪下的,開放時就像紅霞包裹著它。絲綢比不上它,桃花也不如它鮮艷。滿天的彩雲也怕它而散去,夕陽見了它也悲落。牡丹的紅,艷而不俗,晶瑩剔透,能給人帶來生命的活力和豐富的內心感受。每年五月,百花雕零,風中的牡丹卻嫵媚動人,彰顯著勃勃生機。
牡丹的香味淡雅,給人清新怡人的感覺。牡丹花大,因其為草本植物,花開在根莖頂端,莖細花繁,搖曳多姿,故又稱 "無骨花"。再加上它或絢麗或淡雅的色彩,以及若有若無的香氣,這就像壹個弱女子壹樣嬌美,自古以來就與 "多情 "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代詩人秦觀在《春日》中寫道:壹夜輕雷落萬絲,清光浮瓦比差池。相思牡丹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這首詩寫的是春雨過後的景色。雨後的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美不勝收。牡丹含雨帶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頭,嬌艷迷人。全詩描寫傳神,韻味清新婉約。在詩人眼中,牡丹是多情的象征,含苞待放的牡丹宛如弱女子的淚珠,柔情更加奪目。
再看唐代詩人張九齡的《肅綏郎紫微亭各贈壹物得牡丹》:仙人禁地生紅芍,微香不自持。幸因地凈,又遇晴時。桐君符名,鄭國詩香。若能根可用,豈止是相思。
詩中的意思是:牡丹的高風亮節是上天寵愛的禁品,所以 "仙禁生紅藥"。幸運的是,她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陽光普照,因此得以存活。她被列入黃帝醫家桐君的藥典,在《詩經-鄭風》中流傳著她的芬芳。牡丹的根可以入藥治病,並不只是愛她的花香。
詩人對牡丹的原始記載和牡丹的色、香、姿作了生動的描繪,表現了牡丹的外在美和實用價值,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報國之誌。
唐代詩人錢起在王維故居前緬懷王維所作的《故王維右丞相堂芍藥花傷感》寫道:芍藥花開出舊欄,春衫掩淚再來看。主人不在花中久,不如青松守歲寒。
詩人對芍藥的吟詠,或許源於自己對芍藥生命力的贊嘆,或許是對王維賞芍藥的懷念。王維雖已不在人世,但故居庭前的牡丹卻開放如初。詩人在感傷之余,贊美牡丹的生命力比耐寒的松樹更旺盛。"主人不在花中久",贊美牡丹有毅力、有信念。
百度百科 - 王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