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如何沈著應對,自救互救?

如何沈著應對,自救互救?

汶川、玉樹地震過去了,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無疑成為全民族的寶貴遺產。應該說,地震是壹種自然現象,目前人類還不可能阻止地震的發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風呼海嘯,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大家沈著應對、科學防災,通過震前預防、震時自救和震後救援等努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完全有可能的。那麽,地震來臨時,我們該如何沈著應對、自救互救呢?

1.緊急避震四原則

地震來襲時,緊急避震要遵循四個原則:伏而待定、因地制宜、三角空間、近水遠火。

小貼士

伏而待定,獲得生存機會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唐山鋼廠食堂內有30多人正在用餐。地震突然來臨,20多人奔向狹窄的大門,結果多數被門口坍塌的水泥板砸死。而壹位年紀較大的職工沒有慌不擇路,而是冷靜的躲到飯桌下面,幸免遇難。這個例子說明,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慌張,要就近躲避,等待主震過去後再行撤離到較為安全的地方。

“伏而待定”是古人總結出的重要經驗。發生地震時要鎮靜,不要急著跑出室外,應尋找合適的地點,降低重心,蜷曲身體,保護頭部和脊柱,靜待地震過去,再迅速撤離。

地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能千篇壹律。例如,我國北方農村多是平房,院落比較開闊,地震時,應果斷行動,緊急逃離。如果住樓房,最好不要離開房間,應就近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震,震後再撤離。

地震自救的目標非常明確:寧可受傷,不能喪命。我們應躲靠在支撐力大而自身穩固性好的物體旁,如立櫃、桌、床沿旁,承重墻墻根、墻角,就是要利用塌落的水泥板與支撐物形成的“三角自然空間”,既保證呼吸,又便於他人救助。室內最不利於避震的場所是:附近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陽臺、窗邊、電梯等處。

此外,地震發生時,不要靠近爐竈、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以避免失火的威脅。靠近水源是保證生命的需要。

2.抗震救災先從家中做起

為應對地震災害,家中要儲備壹些防災物品,如維持生存物品、救生逃生工具和其他實用工具,並且要把它們放在壹個固定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別看這些東西都是常用、廉價的,大家只要平時花壹點時間準備,危難時刻它們就會幫助妳度過難關,等待救援,迎來生的希望。

家中常備防震物品

小貼士

家中常備的防災物品清單

1.維持生存物品

(1)水(每人每天3.78升)及凈化水藥片(凈化其他水源用)

(2)急救箱(常用藥品、止血藥品及包紮用品)

(3)至少維持三天的食物(包裝的、罐頭的、不需烹煮的,需備壹個開啟器)

(4)毛毯或睡袋

2.求生救生工具

(1)手電筒(備用電池和燈泡。人們對黑暗很難適應,這不僅僅是看不見,還在心理上增加了壓力。因地震而停電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間也很難分辨東西南北,所以手電筒隨時帶在身邊,就不會有太多的恐懼)

(2)無線電收音機(備用電池。地震發生後,信息來源完全被斷絕。此時,只有小型的收音機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重要情報,從而可以更好地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

(3)滅火器

(4)扳手或螺旋鉗(關閉天然氣和水管閥門)

3.實用工具

(1)斧子、鏟子、塑料膠帶、水管、繩子、家裏和車裏備份鑰匙、現金(考慮到地震後的混亂情況,準備好三個月的現金花銷是必要的。因為地震之後,銀行、郵局等處往往取不出款)

(2)防災安全帽、便攜式炊具、手套、蠟燭、火柴(防水包裝的)、刀、防水防塵的塑料袋、棉鞋或運動鞋(地震時,穿高跟鞋對避難有百害而無壹利。平時應穿或備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運動鞋)

3.地震發生時,家中如何避險自救

地震具有突發性,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往往很難逃離。最簡單實用的自救措施是“Drop,Cover,Hold”,即“蹲下、躲避、抓牢”。

地震發生時,家中避險註意事項

如果地震發生時妳在家中,壹般我們的反應時間需要8~9秒鐘,假如能夠在短時間內安全撤離,要盡快撤離;如果已經來不及,要迅速躲在承重墻下的三角空間內並抓牢,等地震停止後再撤離。如果在廚房中,要迅速關閉煤氣閥門。在高層建築,應立即躲避在結實的家具旁邊,並用枕頭、坐墊等物體保護頭頸部。不論住樓房還是平房,震時都不要跳樓、翻窗、不要到陽臺上、外墻邊和窗戶邊去,不要躲在房屋的大梁下,因為這些地方都是較為危險的去處。要從樓梯撤離,千萬不可乘坐電梯。萬壹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應立即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增加電梯停下的機率,壹旦電梯停止,要迅速離開電梯。萬壹被關在電梯中,請通過專用電話求助。

小貼士

馬誌成頑強自救成功逃生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17歲的馬誌成遭遇地震,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但救援者30多個小時的挖掘沒能將他救出。由於擔心下雨引發的泥石流,人們不得不放棄救援。正在這時,小馬自己爬出了廢墟。原來,小馬從未喪失鬥誌,他先加固周圍環境,拓展出壹個小空間,然後開始向壹個方向挖掘,經過30多個小時的挖掘,終於脫離險境。

4.地震發生時,在學校、醫院中如何避險自救

小貼士

桑棗中學的逃生奇跡

汶川特大地震後,人們都在傳頌壹位傳奇校長的故事,他就是四川綿陽市安縣桑棗中學的校長葉誌平!地震發生時,全校2300名師生在1分36秒內從兩棟四、五層高的教學樓內安全緊急疏散,創造了無壹人傷亡的奇跡!這都要歸功於葉校長對抗震防災意識和逃生演練的常抓不懈。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組織壹次逃生演練。“平時多流汗,災時少流血”,道理很簡單,希望大家切實行動起來!

桑棗中學逃生演練見成效

學校、醫院和劇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是地震造成傷亡最大的地方。比如,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中學主教學樓塌陷造成1000多名師生罹難。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加強這些地方的逃生自救知識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室上課時,要迅速抱頭、閉眼,就近躲在課桌旁邊。待災難過後,聽從老師指揮有序撤離,切勿盲目亂跑,同時避開高大建築物,也可在操場等空曠的地方避險。學生多是未成年人,往往會出現害怕、哭泣等反應,要註意穩定他們的情緒。在醫院裏,要迅速躲到床腳邊,用枕頭保護頭部;醫護人員要及時將行動不便的病人轉移到安全處,並固定好輪椅,原地抱頭避險。

5.地震發生時,在影劇院、體育館、商場中如何避險自救如果地震發生時妳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千萬不要盲目沖向出口,蜂湧外逃。壹般的電影院、體育館等都采取大跨度的薄殼結構屋頂,重量輕,震時不易垮塌,這時妳要就地蹲在排椅旁,同時註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等地震過去後,聽從指揮,有序撤離。

劇院避震

如果妳正在商場中,此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就近躲避,用手或其他柔軟東西護住頭部,屈身蹲下,靜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時,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註意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最薄弱的部位,所以,是否向下層轉移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妳所處的位置離出口很近,就快速轉移;如果離出口較遠或尚不明確出口方向時,不要輕舉妄動,應就近躲避,等待救援。應盡量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及櫃臺;避開高大不穩的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待地震過後再有序撤離。

小貼士

震時避險“因地制宜”

大城市中,人口密度、建築物強度及樓層均較高,避險措施應以“就近躲避”為主。小型城市和鄉村,建築物低、空曠地帶多,避險措施應以“震時向外跑”為主。而對中西部地區,山區較多,建築物多為土質窯洞,震時易發生屋頂塌方,應采取“向外跑”的避險措施。

6.地震時地鐵裏也不是萬無壹失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鐵等軌道交通也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壹。地下結構周圍的巖土介質能夠把從震源傳來的地震波能量中的高頻成分吸收,因而震害程度輕,所以人們簡單地認為:地震時地下結構是安全的。然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證明:地下結構在地震時也並非絕對安全。阪神地震對地鐵結構造成的破壞為世界地震史上大型地下結構在地震中遭受破壞的首例。

地鐵避震

通常情況下,由於面波只限於地面運動,所以地震對地下結構的破壞不大。但當地下結構存在明顯的慣性或結構間剛度失配時,地下結構就會過度變形導致破壞。阪神大地震提醒我們,盡管修建地鐵已成為解決“城市綜合癥”的重要途徑,但是壹些修建及將要修建地鐵的城市,其地基狀況並不很好,應進行適當的改造加固,並在設計和施工中予以充分考慮。我們應汲取阪神地震的沈痛教訓,防患於未然,才能確保地鐵結構的安全和交通暢通。

小貼士

廣州地鐵可抗7級(烈度)強震

據廣州地鐵公司地質專家曾耀昌介紹,雖然廣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但由於地質條件復雜,所以廣州在防災方面要求較高。廣州市規定地鐵的防地震設計標準是“抗地震烈度7級”,地鐵線路凡經過地質斷裂帶,都會在結構上做特殊處理,隧道的結構強度會更強,也更安全了。

7.在戶外環境,如何避險逃生

遠離電線桿

在戶外迅速跑到開闊地帶

遠離斜坡等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地方在戶外、海邊、山區和野外等地方遭遇地震時,大家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地震會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如果妳在戶外,要迅速跑到開闊地帶,遠離高大建築物、電線桿和廣告牌等易墜落的物體。

如果妳在山區,要遠離懸崖、陡壁、斜坡、河堤和水渠等易發生滑坡或崩塌的地方,同時註意躲避巖石、樹木和其他墜落體。如果妳正處在滑坡山體上,要向垂直於滑坡的方向逃離。如果地震時遇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

小貼士

九江地震居民戶外避險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縣和瑞昌市交界處,發生5.7級地震,這是我國近年來中東部地區發生的損失最嚴重的地震。由於大量房屋在地震中成為危房,居民在戶外過夜避險成為最佳選擇。在瑞昌市受災最嚴重的港口鎮,全部居民將家當搬到了屋外,並紛紛在房前屋後搭起帳篷,準備露天過夜。

8.自駕車出行時如何防震避險

自駕車出行時的防震避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轎車走進了千家萬戶,自駕出行也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當我們駕車時發生地震,要采取那些防震避險措施呢?如果正處於城市道路中或周圍沒有開闊地時,應立即打開雙閃應急燈,減速將車停靠在路邊,然後下車在安全地帶避險;如果車輛所處位置高樓林立,應趕緊下車,以車輛為掩護抱頭蹲下,以保護我們免受高層墜落物的傷害;如果地震時妳駕駛的車輛正在大橋、堤壩或隧道中,應盡快離開;如果路面出現裂縫或下陷,應迅速離開車輛避險。所以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駕車習慣,如系安全帶、穿平底鞋、不超速、遇緊急情況停車要打開雙閃等,讓我們的行車更安全。

小貼士

機智司機師傅成功避險

汶川地震發生時,壹個旅遊團的大巴車正行駛在前往汶川的公路隧道中。司機何師傅突然覺得車子晃得很厲害,開始以為是輪胎故障,當發現隧道頂部開始掉砂土時,何師傅馬上意識到地震了。說時遲那時快,他開足馬力沖出隧道,脫離了險境。

9.災害中受傷或被埋壓,如何自救

小貼士

九歲小英雄林浩的自救故事

林浩是四川映秀鎮漁子溪小學二年級學生。汶川地震時,他和其他同學被埋壓在廢墟下。此時,身為班長的小林浩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成熟。他在廢墟下組織同學們唱歌,安慰因驚嚇過度而哭泣的女同學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掙紮,小林浩終於自救成功。之後,又鎮定地救出了兩名同學。

埋壓自救

如果妳受傷或被埋壓,不要恐慌害怕,采取正確的自救措施可以爭取更大的生存希望。自救的要領包括:鎮定,不要亂喊,盡量保存體力;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服捂住口鼻,未排除易燃氣體泄露隱患之前,不可使用明火;用石塊敲擊水管等能發出聲響的物體,發出呼救信號;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再被埋壓造成二次傷害;搬開身邊可搬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註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壹步倒塌;如果受傷了,盡可能尋找衛生物品包紮傷口。

10.積極參加互救,挽救生命垂危

地震後,現場救人有三個原則:先救近者後救遠者;先滅火並處理毒氣泄露,再救人;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此外,還需掌握壹些救人的要領:註意搜聽被埋人員的求救聲音;先確定被埋人員位置,再行搶救,不可急於行事;搶救被埋人員時,首先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並清除口鼻內的異物,保護呼吸暢通;對於長時間被埋的幸存者,應先補充水和食物,維持生命,然後再挖掘搶救;挖掘時應保護支撐物,以防進壹步倒塌傷人;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壹步傷害;在搬運脊髓損傷者時,應使用門板或硬擔架固定;當發現短時間內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時,應立下標記記住地點,等待救援人員到達。

小貼士

“鐵軍”馳援汶川地震災區

汶川地震發生後,駐守河南某地號稱“鐵軍”的某紅軍師數千名將士,晝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到達災區,並迅速投入到抗震救險中去,為挽救災區人民生命和財產做出了重大貢獻。“鐵軍”戰士武文斌因過度疲勞累導致肺部大出血搶救無效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危機關頭,人民解放軍總是沖鋒在前,不愧是保家衛國、安邦定民的鋼鐵長城!

11.災後特殊環境下怎樣生活

地震過後,人們的家園被毀了,這時往往需要搭建防震棚以作為臨時的生活場所。在搭建防震棚時要選擇空曠、幹燥、地勢較高的地點,避開高壓線、危樓等危險因素。因為防震棚多為易燃物品搭建,所以要高度註意防火。

地震過後往往余震不斷,因此不要隨便回到地震現場,盡可能遠離廢墟,廢墟中的碎玻璃、釘子、木茬等很容易使人受傷,由於震後醫療條件差,壹點小傷害都可能是致命的。不要到處閑逛,因為環境惡劣,爆炸、毒氣泄漏、水災、火災等都有可能發生。此外,災後往往是瘟疫和疾病肆虐的時候,要註意飲食和個人衛生,飲用經過衛生處理的水,不吃不潔或腐爛變質的食物。

小貼士

玉樹災後重建紀實

青海玉樹地震後,5月11日,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成立;6月14日,國務院批準了《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6月19日,青海省與北京、遼寧等省市及四大央企達成援建協議經過努力,玉樹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城鄉住房、基礎設施等項目開工建設249項;冬季物資、日用品供應充足,水電配套得到保障。玉樹重建是全中國全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體現,是壹座抗震救災眾誌成城的不朽豐碑!

12.未雨綢繆制定防震應急預案

小貼士

《中華人民***和國防震減災法》

2009年5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防震減災法》頒布施行。這是壹部規範全社會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活動的重要法律。它的主要職責在於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包括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預防、應急救援、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同時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地震應急是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而采取的不同於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防災和搶險行動。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是在“以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指導下,政府和社會在破壞性地震即將發生前采取的緊急防禦措施。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震應急機構,應急通信保障,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應急救援裝備物資的準備及應急行動方案等。通過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政府和社會能夠有目的地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工作,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有效減輕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13.加強防震宣傳 增強防震意識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是地震非工程性預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內容。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是為了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面對地震自救互救能力,達到減輕損失的目的。地震災害實踐表明,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和具有防震避震意識的公民,他們的行為選擇往往更具有理智性和科學性,能夠保護自己和他人;而不了解防震減災知識的公民,其行為選擇往往具有盲目性,容易驚慌失措,導致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

小貼士

電影《唐山大地震》

2010年7月12日,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隆重上映。該片取材於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真實宏大的場景再現了地震發生時的駭人場面,極具震撼力。該片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引發了人們對地震災害的討論,對全民防震救災意識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4.日本的防災自救經驗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政府和國民都高度重視防震抗震的知識普及和實戰訓練,積累了大量經驗,在防禦地震等突發災害方面壹直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建立了地震早期預警系統,並通過全國監測中心快速準確地發布信息。同時,也非常註重提升地震預測預警的準確性。2011年的日本地震,新啟用的全球首個地震預報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搶出P波與S波之間短短幾秒的時間差來預警,高速火車提早減速,電梯及時停下,關閉危險閥門等,將災難損失降到最小。日本還建立了專業救援隊,不但裝備精良,技術壹流,而且集搜救、救助、醫療和聯絡於壹體。此外,日本的防災救災已經實現了自救和政府救助為主、社會救助為輔的完善體系。

小貼士

日本的防災體系

1995年阪神地震後,80%的人死於倒塌的建築物,這使他們重新審視以往的防災體系,並把增強建築物抗震性能放在首位。其《建築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築必須能夠抵禦7.0級以上的地震,抗震報告書經相關部門確認無誤後才能開工。此外,對於民眾的防震知識教育,日本也不遺余力,小學課程中就有近40課時的危機教育。

15.地震帶給我們的啟示

從汶川地震到智利地震,從雲南地震到日本地震,大地震在近年頻發,讓人類對腳下的地球多了壹分憂慮。其實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地震是壹種自然災害,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憂慮。

但是,痛定思痛,我們從這幾次地震中,能夠得到壹個重要啟示:如何有效地預防震災,減輕地震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所謂“有備才能無患,防災勝於救災”,科學分析,正確認識,積極應對,未雨綢繆,使地震科學知識為廣大民眾造福,使防災減災意識深入人心,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以正確的方法防範災害,以有效的手段自救互救,盡可能使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防患未然,長治久安”,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壹顆敬畏的心,保護環境,探究自然,才能真正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 上一篇:護膚品中有哪些抗皺緊致皮膚的成分
  • 下一篇:沒有扣分的駕駛執照需要年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