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分類
生物多樣性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這些物種所攜帶的遺傳資源。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如今,生物多樣性也經常被用作
生物資源的同義詞。
生命系統是壹個分級系統,
包括基因、
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物種、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等多個層次或等級。每個層面
都有豐富的變化,即存在
多樣性。但是,理論和實踐上都很重要,研究較多的
主要是遺傳多樣性、物
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1.遺傳多樣性
物種的遺傳變異、生活史特征
點、種群動態及其遺傳結構決定
或影響物種與其他物種
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此外,
種內多樣性是壹個物種適應自然環境的決定因素。壹個物種內部的遺傳
變異程度也決定了它的進化潛力。
所有遺傳多樣性都發生在分子
水平。新的變異是突變的結果。
自然界中存在的變異源於經過自然選擇的突變
的積累。
壹些中性變異通過隨機過程整合到基因組中。上述過程造就了豐富的
遺傳多樣性。
我國動植物遺傳資源豐富,有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數千種,栽培植物600余種,原生栽培植物近300種,其中糧食作物16種,經濟作物70種,果樹53種,蔬菜47種,藥用作物43種,樹63種,藥用作物和
原生作物63種。中國是水稻(Oryza
sativa )的原產地之壹,也是大豆
(Glycine max)的故鄉。中國有
400-500 種可食用山野菜,300 多種含油植物,約
200 種澱粉和糖類植物,約 200 種香料植物。我國經濟
植物資源豐富,經濟樹種達
1000多種,如棗(Ziziphus juju-
b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茶(Camellia sinensis)、油茶
(Camellia oleifera)等植物。油茶)等。原產於中國的觀賞植物有 7000 種。在全世界 200 種玫瑰(薔薇屬)中,有 82 種原產於中國;在全世界 900 多種杜鵑花(杜鵑花屬)中,有 530 種原產於中國。中國還是野生和栽培果樹的主要產地和集散地。蘋果(Malus pumila)、梨(Pyrus spp.)、李子(Prunus spp.)、柿子(Diospyros kaki)、獼猴桃(Aactinidia spp.),包括甜橙(Citrus sinensis)
Actinidia
Aactinidia spp.柑橘屬)
和許多其他柑橘類果樹,以及荔枝、龍眼、枇杷、紅豆杉等。
Actinidia
它們大多由多個種和大量
變種組成。中國藥用植物隸屬於
383科,2309屬,11000余種。中國
也是世界上馴養動物種類和類群最多的國家之壹
。據2001年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和全國畜禽品種
審定委員會審定,我國畜禽遺傳
資源主要有豬、雞、鴨、鵝、水牛、牦牛、綿羊、山羊、馬、驢、駱駝、兔、梅花鹿、馬鹿、水貂、貉、蜂
等20個種576個品種。其中有 20 個物種和 576 個品種,以及
150 個栽培品種和引進品種。
2.物種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壹定區域內物種的種類及其變化。物種是生物分類的第壹級
,代表在形態、生理和生化方面
與其他生物明顯不同的壹組生物。通常,這組生物
會相互交換遺傳物質,以產生
肥沃的後代。如果遺傳多樣性的喪失
往往是肉眼看不到的。然而,物種滅絕卻是肉眼可見的,
這是壹個令人震驚的現象。
然而,由於物種數量眾多,許多物種很可能在被研究之前就已經滅絕了。目前,
全世界已記錄的生物有141.3萬種,
其中昆蟲75.1萬種,其他動物28.1萬種
萬種,高等植物24.84萬種,真菌6.9萬種
,真核單細胞生物3.88萬種,藻類26.9萬種,細菌、病毒等48萬種
。
這些都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物種,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種。 據估計,世界上的生物
總數在200萬到1億種之間。
根據2008年公布的《中國生物
種名錄》,中國有高等植物34291種,其中骨幹植物有
117科、506屬、2541種,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蕨類植物
有64科、221屬、2275種;中國
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
有12科、42屬、245種,分別占世界裸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80%、51.22%和28.82%。中國有被子植物 243 科、3182 屬、29230 種,分別占世界被子植物總數的 61%、31% 和 12%。此外,中國
幾乎擁有溫帶所有的木本屬,特別是中國中部是世界上落葉木本
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中國有脊椎動物記錄
6588種***,約占世界總數的14%。其中,哺乳類
607種,約占世界總種數的14.1%;鳥類1332種,約占世界
總種數的14.6%;爬行類452種,約占世界總種數的4.6%;兩棲類
335種,約占世界總種數的6.1%;
魚類3862種,約占世界魚類總種數的17.5%
。此外,無脊椎動物、
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種類也極為
繁多。僅昆蟲就有 75 000 種。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物種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物種之間相互依存,形成壹個功能
整體,它與生態系統壹起被稱為
生物系統。在地球上不同的生態
地理環境中,由於太陽輻射、降水量
、氧分壓、蒸發強度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如苔原
平原、泰加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
林、雨林以及高山草原和
沙漠等。這種物種組合的空間多樣性被稱為生態系統多樣性。
中國擁有地球上所有類型的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苔原和沼澤等。
中國有森林212種,竹林36種。中國有 113 種灌叢。中國有 13 種草原植被類型
。草原和荒漠,共55類。沙漠
沙漠可分為4個亞型,共52類。苔原、高山墊狀植被和高山流紋巖灘
植被共17類。中國的沼澤有 19 種,紅樹林有 18 種
。此外,還有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包括湖泊和河流,以及海洋生態系統、海岸濕地、珊瑚礁、河口和島嶼。此外,中國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還包括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
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具有利用價值和稟賦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
可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四類。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利用價值
包括將生物資源用於人類消費
,如食物、燃料和建築材料等。
目前,生物界只有壹小部分得到利用。
許多野生動植物尚待馴化,以培育新的作物和牲畜;許多野生
樹木可以篩選出快速生長的物種。中國的
傳統中草藥大多是野生動植物。人們
將不斷發現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新用途
。
生物的生態價值是指生物在維持生物圈方面的功能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
呼出氧氣,吸入二氧化碳,維持大氣成分的相對穩定
。土壤
土壤中的分解者--真菌、微生物和
土壤動物--分解死亡的植物和動物
並清除有機廢物,這是生物圈
質量循環的壹個組成部分。森林
和草地可以截留降水,保持土壤和水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往往難以量化。
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蘊含著豐富的
信息,對科學研究很有價值。
例如,通過比較線粒體DNA,科學家們
對人類起源有了新的認識。經過
20年的定位研究,切爾法斯發現
荷蘭森林中的真菌數量減少了,不僅
食用菌的數量減少了,其他真菌的數量也減少了
。德國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在森林中,蘑菇
和樹木
壹起生長,土壤中的真菌可以增強植物抵禦食草動物捕食
和低溫的能力,並提高植物吸收養分的能力
。這些真菌為什麽會消失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這很可能與空氣汙染
有關。
森林真菌的消失可能是樹木大量死亡的前兆,如何扭轉這壹趨勢還需要
進壹步的研究。
生物多樣性的美學價值是其環境效益的壹部分。近年來,
全球生態旅遊蓬勃發展,據估計,全球生態旅遊價值達120億美元
。在美國,每年有上億成年人帶著孩子
到大自然中觀鳥、觀鯨,還有許多人到郊外和森林公園遠足、露營、滑雪、登山,每年在旅遊、住宿、運動和旅遊裝備、門票等方面的花費高達40億美元
。隨著中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
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盡管地處偏遠,中國的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每年都會接待大量遊客。以自然為主題的電視、書籍和期刊
的觀眾
和讀者越來越多,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廣。
生物多樣性的稟賦價值(內在
價值)是壹個有爭議的概念。壹些保護生物學家和環境哲學家認為
生物多樣性具有內在價值。
生物與機器不同,它們能夠自我選擇目標,或按照其
DNA鏈
中的遺傳信息所規定的目標運行,生物是自主的、自組織的事物
,它們是有價值的、客觀的存在,其稟賦
價值是無法客觀估計的。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和稟賦價值
是相互關聯的。
但是,在西方,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生物具有客觀的稟賦價值,有些人認為所有的價值都是
主觀評價的。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取決於
生物多樣性的狀況。以基因雜合度下降為特征的遺傳多樣性喪失
可能會降低物種的生存能力。物種
滅絕會降低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變化反過來又影響生態
系統的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可以保護瀕危物種和遺傳資源,還可以保障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有助於克服生態危機和其他危機。因此,任何基因的喪失都是不可逆轉的損失。因此,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自然遺產
。
40%的現代藥物是從活體
中提取的,其中25%是植物,13%是微生物,3%是動物。大約三分之壹的新藥是由專業人員從生物
資源中開發出來的,而在抗癌藥和
抗生素方面,這壹數字高達70%。為了在未來30年內養活全球80億人口,世界糧食產量需要增加75%,解決糧食危機已成為人類的當務之急。
生物資源不僅是選育農林牧業高產抗逆新品種的基礎材料,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潛力的基礎,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山川秀美型
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需求和促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
保障。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壹五 "規劃也把包括生物農業、
生物醫藥和生物能源在內的生物產業作為四大高新技術產業之壹,並把依托生物資源培育
轉基因生物作為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
由於人口增長、生物物種
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引進
、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原因
,目前我國生物物種資源流失
嚴重。
目前,我國生物物種資源流失嚴重,瀕危物種比例壹般在20%~40%。由於土地
開發,許多物種失去了原有的棲息地,例如
如農業部1999年對我國畜禽物種
質量資源調查結果表明、由於
生態環境的惡化和品種的單壹化,部分
畜禽種質資源已經滅絕,嚴重瀕
危畜禽品種達37種。外來入侵物種的大量增加和蔓延也對生物
種的棲息地構成了嚴重威脅。此外,氣候變化也將威脅到許多物種的棲息地,其程度難以估計。
生物多樣性在應對生物恐怖主義和大流行病等緊急情況、重大公共安全問題和保護人類健康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例如,美國政府斥巨資啟動了
抗生物恐怖主義的 "生物盾計劃",目前正在
培育用於生物恐怖主義預警的基因工程植物;美國從豐富的植物
資源中篩選出了抗炭疽病的
優質--扁豆。
質量 - 小扁豆。
全球生物資源及其相關產品(如生物技術領域的化妝品和藥品)的市場價值每年高達
5000億至8000億美元。
第三,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保障措施
生物多樣性涉及國家主權,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
認真對待,確保國家
土壤、生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
在發生重大疫情、農林牧漁業重大疫情
和農作物重大疫情
等重大自然災害,以及生物恐怖襲擊、戰爭
爭等社會災害,確保國民生
命安全。
因此,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形勢下
,從宏觀戰略的高度來謀劃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為了確保我國生物多樣性保
護和可持續利用長期戰略目標的
實現,有必要對現行的生物多樣性保
護政策、法規、規劃、計劃
、資金渠道等進行評估、修訂
、
評估現有的
生物多樣性保護、育種科研
、信息與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育種科研
和生態環境建設。
科學研究、信息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機構和機制
以及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夥伴關系和國際合作的形式,以確保《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的實施
。
為了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采取強制性的法律措施來規範國家和人民的行為,已成為保護生態
環境的重要手段。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的物種,應制定恢復計劃
。應根據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的變化情況,定期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的物種進行評估
。
對已解除瀕危狀態的物種,應及時調整其保護級別
。
對馴養繁殖的瀕危物種,應參照《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允許對馴養繁殖的第二代瀕危物種進行商業性開發的規定,區別對待
野生瀕危物種。
鼓勵政府間合作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了實施這壹《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環境保護部將領導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CBD)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這壹《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領導小組,領導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本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
馴養動物品種保護是壹項長期性、公益性、社會性
產業。首先,政府要積極將這項工作
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參與保護,科學發展,形成多元化保
護和發展的局面;其次,統籌安排
,分級負責。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完整可行的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與發展規劃,分級負責,認真組織實施,提高保種工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三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三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以保護為主,保護與利用相結合,
以利用促保護。四是實行傳統手段與
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充分發揮保種場、保護區作用的同時,
利用胚胎、精子、DNA等現代保種技術和方法,開展保種工作。
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每壹種野生動物,
都制定保護規劃和物種恢復計劃。
從國家壹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開始,逐步推廣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鼓勵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恢復工作,以多種形式籌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和恢復資金。加強
中國瀕危物種保護和自然保護
區建設。
要加強動物保護的科學研究、信息交流和管理,開展動物物種保護的技術創新。調查中國生物物種的種類、數量和遺傳資源,以及野生動物物種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能力,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遺傳資源宏觀管理服務。開展全國野生動物物種資源調查和編目,建立數據庫。評估這些物種的瀕危狀況和可持續利用情況。
充分發揮動物園在生物多樣性
保護中的作用。
動物園飼養著大量瀕危野生動物物種,是重要的
交流保護基地,也是
野生動物科學研究和教學基地
。同時,動物園每年都有大量的
遊客參觀,是對公眾進行
保護教育的最佳平臺。動物園在
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動物園現有
資源,充分發揮動物園在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是
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資少、見效快的最佳選擇。各級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確保動物園的
公益性質,充分發揮動物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
作用。
宣傳教育可以使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
利用的重要性,有助於公眾關註和參與瀕危物種保護,建立合作夥伴關系。要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媒體,介紹野生動物的基本知識,宣傳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動物園、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特殊場所舉辦 "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 "等專題活動,普及生物多樣性基礎知識
。
促進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團體之間的夥伴關系,以實施中國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自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開展了全面合作。中國還與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等在畜禽品種保護方面開展合作,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和國際遺傳資源委員會 (IBPGC) 等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瀕危物種保護方面開展合作。中國應進壹步加強與這些組織的合作。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社會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物種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
對生物多樣性的高度重視,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UP)正式引用了 "生物多樣性 "的概念。1992年6月,包括中國領導人在內的150多個國家的首腦齊聚巴西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簽署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1 ],標誌著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了壹個新階段。自此,保護生物多樣性、避免生態災難成為人類共同關註的話題,這壹問題與人類自身的安危息息相關[2]。
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和價值
自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正式
引用 "生物多樣性 "壹詞以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經歷了越來越多的定義和完善。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出版的關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巨著《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GBA)給出了壹個更簡單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物種、其種內遺傳變異以及它們與所處環境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總稱。
此後,"生物多樣性 "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定義。
隨後,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了定義
。例如,迪卡斯提認為,生物多樣性是基因、物種和生態復合體及其
相互作用在特定區域和特定時間的集合
[3]。馬克-平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生物及其環境所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
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以及由它們及其生存環境所形成的復雜生態系統[4]。李俊清在《保護生物學》壹書中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不同層次、不同等級的生命系統、類群、生物和非生物復合體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基因和它們所形成的群落
。
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擁有的基因、它們形成的群落以及它們產生的生態現象[5] 。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也是可持續經濟
發展的基礎。據 Costanza 等人估計,全球
生物多樣性每年為人類創造約 33 萬億美元的價值[6] 。目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可分為以下幾類:使用價值
。這包括直接和間接使用價值以及選擇價值[7] 。還有學者認為還有倫理或道德價值,即認為
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權[8] 。直接使用價值是指生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建築和裝修材料、
藥品和其他工業原料[7]。此外,如果沒有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就不會有雄偉的高山、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飛禽走獸以及魚類和海藻。它們也是藝術和科學創造的靈感源泉,這種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間接使用價值通常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即對經濟活動和資產的間接支持和保護,以及
環境監管。在當地,目前生物多樣性的調節
功能主要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洪峰、改善當地氣候、森林吸收汙染物和
二氧化碳,以及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選擇價值(潛在
價值)是為後代提供選擇的價值。許多動物
植物和微生物物種的價值目前尚不清楚,如果這些物種遭到破壞,後代將不再有機會利用或選擇各種
可能性,因此必須保護這些物種[7]。
2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舉措與研究
方向
鑒於生物多樣性的嚴峻形勢,有關國際
組織或機構以及許多國家的政府紛紛采取措施,
努力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1987-1988年制定的1990-1995年全系統中期環境計劃中,提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戰略和實施計劃。邁爾斯於 1988 年提出了熱點概念[10],並於 1990 年提出了包括 18 個熱點在內的分類方案[11]。經過 10 年的應用,該方案於 2000 年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方案包括 25 個熱點地區。
雖然熱點地區的劃分在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壹些值得關註的問題,即:用
25個孤立的熱點地區來保護44%的已知植物多樣性是不夠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不是永久性的;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物種及其對熱點地區的依賴將越來越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可能發生轉移,熱點地區也可能發生變化。此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的生態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ERBC)方法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提出的基於規劃的方法都值得借鑒。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借鑒。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也很積極。
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系統的基礎調查,先後編輯出版了《中國植被》、《中國植物誌》(75卷)、《中國動物誌》(14卷)、《中國孢子植物誌》(4卷)、《中國動物紅皮書》等。)、《動物紅皮書》(鳥類、魚類、獸類、兩棲類)、《中國植物紅皮書》(4 卷)、《鳥類、魚類、獸類、兩棲類紅皮書》、《鳥類、魚類、兩棲類紅皮書》(4 卷)。
(第壹卷)。據統計,全國****,保存植物標本1600萬份,動物標本500萬份,微生物菌種和標本25萬份
[12]。同時,有關部門建立了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或數據庫,為建立國家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奠定了基礎。出版了大量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著和譯著,發行了《生物多樣性》雜誌。"八五 "期間,開展了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基礎研究 "和 "中國主要瀕危植物保護生物學研究"。通過這些項目的研究,我們初步查明了我國主要森林、草原、淡水和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現狀和破壞原因,並利用種群活力分析、DNA測序分析等保護生物學新方法,評估了重要瀕危物種的受威脅狀況及其機理,為重要物種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保存提供了依據。
為重要物種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6] 。"九五 "期間,出版了 "中國重要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瀾滄江流域人為因素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機理研究 "和 "長江流域人為因素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機理研究"。"、"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變化、可持續利用與區域生態安全 "等項目,進壹步推進了我國重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這些項目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馬克平認為,
當前和今後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功能;(2)人類活動與物種瀕危機理;(3)全球變化與生物多樣性;(4)植物遷地與種質保存;(5)"三誌 "編研。編研 "三誌",創辦《
中國植被誌》。三誌 "是中國植物誌、中國動物誌和中國孢子植物誌。
6 建立和完善中國生物多
樣編目、監測和信息系統[6] 。
4 結語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甚至上百 代人的不懈努力
。但是,在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我們必須
避免兩個極端:壹個極端是只利用不保護。目前,
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經濟上去了,但資源、環境
卻被犧牲了;物質文明進步了,但精神文明、生態文明
卻急劇下降。另壹個極端是盲目的、完全的保護,沒有任何利用活動。保護是壹個過程,更是
壹種手段,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
利用,使其為人類服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這
也是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