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彤格格
保姆,過度放縱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妳知道什麽方法可以使妳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溺愛真的會毀了孩子!
它能束縛孩子的心靈,束縛孩子的雙手,給孩子帶來厄運。
我印象深刻。
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不是溺愛孩子,我只是想讓他們減輕壹些壓力。”
還有人說:“現在競爭壓力這麽大,我都不忙著給孩子找工作了。他以後會有多難啊!”
其實這就是溺愛。每壹個細節都為孩子擔心,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無所不為。
也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保姆式育兒,對孩子過度溺愛和幫助,剝奪了他探索的邊界,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機會。
溺愛孩子的危害比妳想象的更可怕。
1,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
周末在家,又看了壹遍動畫短片《巨嬰》。在短片中同情母親的同時,感覺這位母親很難過。
壹個成年的兒子不能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上班,自己在家謀生。
母親壹點也不覺得有錯,把他當小寶貝壹樣保護和呵護。
直到有壹天,家裏的頂梁柱父親去世,家裏失去了唯壹的經濟來源。母親只能靠賣家具謀生。
即便如此,兒子還是每天打遊戲,對媽媽沒有壹點同情。
為了幫兒子買他最喜歡的遊戲,母親拿出壹個腎給兒子換他最喜歡的遊戲。
畢竟悲劇是造成的。我媽死了,我兒子餓死了,因為他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看完之後覺得太發自內心了!
溺愛的破壞力太大了,可以把壹個正常的孩子變成“巨嬰”,什麽都不做。
其實愛情不要太滿,要適度。在孩子該做事的年紀,要學會承擔。
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曾說過:“童年需要結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保護能力是父母的職責,這樣他們才能離開父母安全的懷抱,獨立地追求更高層次的冒險和挑戰。”
壹份有分寸有底線的愛,讓孩子成長的更快,也能更快的獨立,有更強的自我能力。
2.讓孩子沒有感恩之心。
作為父母,如果無原則的愛孩子,壹味的縱容孩子,只會導致孩子更加任性,更加自然,不感恩自己所得到的。
之前的壹則新聞,讓我看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48歲的大衛從小就是壹名小學校長。他曾就讀於同濟大學,後在加拿大著名的滑鐵盧大學獲得工程碩士學位。
在學習上,他似乎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大衛回國後,並沒有在優秀的企業發揮自己的長處,而是整天呆在家裏,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
看到這裏,我不禁感到惋惜,他的父母把他送去深造,希望他學成歸來能有所成就,而他卻活在這種頹廢的樣子裏,毫無感恩之心。
可憐他母親,82歲,尿毒癥,每周需要去醫院透析三次,靠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壹邊給自己治病,壹邊還要養活兒子。
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父母付出壹切,孩子卻忘恩負義!
壹個感恩的孩子,會感激別人為他所做的壹切,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壹切,會報答幫助過他的人,會為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作為父母,壹定要記住:如果妳不想把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不要為孩子做太多,不要鼓勵孩子覺得自己不配,要教會他懂得感恩。
3.讓孩子沒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我最好的朋友是幼兒園老師,她經常和我分享壹些幼兒園的“故事”。
最好的朋友的班上有壹個叫牧牧的孩子。他家比較有錢,但是脾氣確實不好。
每次老師提問,牧牧都會主動舉手,但她特別焦慮。老師不邀請他,他就會沖到老師面前說:“我要回答,還沒輪到我。”
老師讓他回答後他會很開心。沒被邀請,他就開始大聲哭:“我已經不喜歡妳了,妳為什麽不邀請我?”
我最好的朋友說,跟他講道理沒用,最後只能跟父母溝通。我和我媽聊了聊,找到了原因。
蔣木木從小被捧在手心裏長大,他家是個“小皇帝”。他想吃什麽,愛吃什麽,父母就給他買什麽,哪怕他跑得很遠。
心理學家武誌紅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如果父母壹味溺愛孩子,他習慣了各種溺愛,來到壹個陌生的環境。他能接受嗎?
答案是否定的!
調查數據顯示,我們46%的孩子都有脆弱的“blx”。
所謂“blx”是指那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的人。
那為什麽現在的孩子都這麽脆弱?
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溺愛。我們很多家長把孩子抱在手裏,含在嘴裏,怕孩子受到壹點傷害。
其實過度的愛讓孩子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壹點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枯萎。
正確撫養孩子,不要溺愛。
1,守住邊界,讓孩子自己去探索。
在很多家庭裏,界限往往因為愛而混淆。
父母越是幹涉孩子的生活,就越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麽。即使孩子已經長大,也從不“斷奶”,覺得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存在“啃老”的現象。
不管妳有多愛妳的孩子,妳都不能到處這樣做。妳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讓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成長。
2.鼓勵孩子參加勞動,懂得感恩父母。
我很贊同陳美齡博士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讓他們參與家務,從而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
在她的教育和培養下,三個孩子都很優秀,都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好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好!
有壹次,陳美玲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令她驚訝的是,孩子們已經做好了晚飯,正在家裏等她。
飯後,孩子們對她說:“媽媽,去休息吧。讓我們洗碗吧。我們今天並不太累。”
陳美玲聽了很開心,很感謝孩子們的理解。其實這都是因為陳美玲平時對三個孩子勞動意識的培養。
她覺得“利用”孩子對他們很有幫助。當他們長大後,他們可以獨立解決許多問題。
3.學會放手,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壹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最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快從妳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越早,妳就越成功。
是的,孩子終將長大,終將離開我們。我們應該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周末,我和女兒參加了壹個DIY親子餅幹的活動。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我都是讓女兒自己做,只是欣賞和鼓勵她。
看著她用稚嫩的雙手慢慢制作餅幹,臉上流露出成功的喜悅。我說:“寶貝,我覺得妳太厲害了,能獨立做餅幹。媽媽還不如妳呢。”
聽到我的表揚,女兒的動力更大了。壹個人做了兩盒餅幹,比她旁邊的同齡孩子多做了整整壹盒。
我覺得這就是放手的魅力。孩子是在經歷成功的同時成長的。
正如畢淑敏所說,孩子的人生有自己的軌跡,他應該對自己應該承受和經歷的事情有完整的體驗。
再多的愛也不如父母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