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找地震數據!

找地震數據!

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常常借助神靈的力量來解釋地震的原因。在我國,民間流傳著壹個傳說。他們說地下住著壹只大海龜。過了很久,大烏龜想翻身。只要大烏龜壹翻身,大地就會顫抖。用現代人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傳說簡直荒謬。但中國不是唯壹持有這種觀點的國家。

比如古希臘神話中,波塞冬是地震之神。南美還有壹種說法,支撐世界的巨人移動,引起地震。在古代日本,人們相信在日本島下面住著壹條大鯰魚。鯰魚壹旦不高興,只要把尾巴壹掃,日本就會發生地震。此外,還有關於埃及和印度地下生活的動物的傳說。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已經沒有人會相信這種迷信了。

事實上,地震是壹種地面運動,即地球表面的振動。地球表面振動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人為原因,如核爆炸、炮火、機械振動等。也可以是大自然造成的,比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等。

根據地震發生的不同原因,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五類:

1.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巖層受到地應力的作用。當地應力大到巖層無法承受時,就會突然迅速破裂或錯位。當巖層破裂或錯位時,會激發出向四周擴散的地震波,當局部地震波到達地表時,會引起地面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和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2.火山地震:由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水庫地震:庫區因蓄水、放水而發生的地震。

4.塌陷地震:地層塌陷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由核爆炸、炮火等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

烈度的簡稱,即地震範圍內某壹地點的地面振動強度。(或者解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受的強弱,物體的反應程度,房屋的損壞或破壞,地面景觀的變化等等。因此,強度的認定主要依靠對上述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從概念上講,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級是有嚴格區別的,不應該混淆。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震級,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決定,同壹地震應該只有壹個值。同壹次地震,各地烈度不同,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於同震級的地震,如果震源較淺,震中距較短,烈度壹般較高。同樣,當地地質結構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等結構是否堅固抗震,與當地烈度的高低也有直接關系。影響壹個地方地震烈度的五個因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構造、建築物。在地震中,人們往往強調震中(或極震區)的烈度。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價強度,需要制定統壹的評價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世界各地都使用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普遍采用改進的麥誇裏烈度表,簡稱M.M .烈度表,從I度到I度共有12個烈度等級。在日本,0度不設感覺,感覺分為I到VII度和* * * * 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按12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在1980修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簡要)

I度;無感——只有儀器可以記錄;

第二學位;微觀感受——個體敏感者在完全靜止中感受;

ⅲ度;感覺少——房間裏幾個人感覺在休息,衣架輕微擺動;

ⅳ度;很多感覺——大部分人在室內,少數人在室外,懸掛的物品搖擺,不穩定的器皿吱吱作響;

ⅴ度;醒來——大部分人在戶外都能感覺到,牲畜躁動不安,門窗響動,墻面出現裂縫。

ⅵ度;恐慌——人站不穩,牲畜出逃,器皿掉落,簡易工棚損毀,陡坡滑落;

ⅶ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樓、煙囪損壞,表面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泡;

ⅷ度;建築受損——多處房屋受損,少數受損路基坍塌,地下管線斷裂;

ⅸ度;建築物普遍毀壞——大部分房屋毀壞,少數倒塌,拱門和煙囪倒塌,鐵軌彎曲;

x度;建築物普遍被毀——房屋被推倒,道路被毀,大量巖石崩塌,水波沖向岸邊;

ⅶ度;破壞——大量房屋倒塌,大段大堤坍塌,地表變化巨大;

ⅹⅱ度;山川變景——所有建築普遍被毀,地形劇變,動植物被毀;

在早期,烈度表完全基於地震造成的宏觀後果。但是,再完善的宏觀烈度表,畢竟用的是定性標準,不能排除觀察者的主觀因素。為此,人們壹直在尋找壹種既與震害現象密切相關,又便於儀器測定的評價烈度的物理標準。研究的第壹個物理量是地震時地面加速度峰值。因為壹般認為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地震慣性力造成的,而地震慣性力是由地面加速度決定的。這樣,峰值地面加速度就與每壹個強度等級相聯系。結果表明,強度每增加壹度,加速度大約增加壹倍。後來加到強度表上的物理量就是地速峰值。中國目前的烈度表增加了加速度和速度數據。

地震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當地球內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巖層就會突然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釋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就形成了地震。壹次強烈地震之後往往會發生壹系列較小的余震。

地震也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的巖石破裂、錯動,使長期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引起房屋搖晃和地面的地震動。構造地震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此外,在壹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發生地震,如洞穴塌陷(塌陷地震)、大隕石撞擊地面(隕石撞擊地震)。

地震自救:

壹是做好地震預報工作。

地震前有預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預兆是:地下水變渾濁,花翻了,冒泡了,味道不好了;雞鴨豬羊尖叫著跑來跑去;老鼠逃走了,魚在水面上跳來跳去。這種情況預示著地殼會彎曲、褶皺、斷裂,地震就會發生。目前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很難準確預測地震,而中國的地震預測可以說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大部分的地震預測都可以表明,在某壹段時間內,某壹地區可能發生地震。1976,唐山地震前,遼寧海城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地震發生前,政府反復敦促所有室內人員安置在地震棚內,反復宣講地震知識,使人員傷亡降到最低。因此,預防地震的關鍵在於及時預測,充分準備,掌握地震時的救援知識。

第二,制定家庭防震計劃。

壹旦地震發生,我們的供電、供水、供熱系統、交通系統、生活用品供應系統、信息系統、醫療衛生系統都可能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要做好家庭防震計劃。

首先,要消除室內高處的懸掛物,櫃子、木架上垂直放置的物品,改變它們的放置位置和方式,使它們不容易被撞倒而受傷。同時,應清除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床應該從玻璃窗移開。在窗戶上貼壹條防碎膠帶。防震設備要包裝在容易抓取的地方。為了脫離危險,妳可能只有時間去搶壹個物品,所有緊急物品都在裏面,會幫妳渡過難關。這些物品包括現金、飲用水、預防流感和痢疾的藥物。

第三,學校應該在地震前做好準備。

應當在中小學普及防震知識,地震災區的學校應當有防震培訓計劃。如果上課時發生地震,教師應該立即給學生壹個簡單明了的指示,讓他們閉上眼睛,蹲在課桌下。壹個地區在壹定時間內有可能發生地震的時候。家庭和學校要經常溝通。震區有條件的學校要準備好救災物品,如急救醫療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並按班級或教室分發,直到到達個人。

如果發生地震,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壹旦地震發生,如果妳在室外,千萬不要靠近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築物或樹木,如樓房、煙囪、電線桿等。離開橋梁和立交道路,到空曠的田野裏去比較安全。地震雖然是造成人員傷亡的自然災害,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把握時機,運用防震知識,就可以保護自己,比如觀察震前鳥獸的異常躁動;地震時蹲在桌下可以減少地震造成的傷害。可見,學習地震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lt/CA & gt;地震

摘要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動,古代也叫地動。就像風、雨、閃電、山體滑坡、火山爆發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它起源於地下的某個點,這個點叫做焦點。

振動來自源頭,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點稱為震中,是最早接收到振動的地方。地面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常見的表現。海底或沿海地區的強烈地震會引起巨浪,這被稱為海嘯。地震極其頻繁。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對整個社會影響很大。

地震的發生

地球內部介質局部劇烈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引起壹定範圍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震中。破壞性地震最強烈的地面震動稱為極震區,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區域。

地震現象

地震現象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持續震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震區的人們有時會感到上躥下跳,然後才會感到大震。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下到地面,縱波先到達。剪切波然後產生大幅度的水平震動,這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智利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第壹個災難是房屋和結構的破壞,造成人畜傷亡。比如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70% ~ 80%的建築物倒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地震對自然景觀也有很大的影響。主要後果是地面有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往往延伸數十至數百公裏,往往有明顯的垂直和水平偏移,可以反映震源處的構造變化特征(見厚尾地震和舊金山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層都與震源的運動直接相關,也可能是地震波的二次影響造成的。特別是在地表沈積物較厚的地區,地裂縫往往出現在山坡邊緣、河岸和道路兩側。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壹側沒有支撐的情況下,表土因搖動而疏松開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沈,淺層地下水會沿著地裂縫上升到地表,形成噴砂突水現象。大地震會改變當地的地形,或隆起或下沈。城鄉道路開裂,鐵軌扭曲,橋梁斷裂。在現代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切斷,水、電和通信都被阻斷。氣體、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的泄漏會導致火災、中毒、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會引發滑坡、塌方,往往造成掩埋村鎮的悲劇。崩塌的巖石阻塞了河流,在上遊形成了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期間,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而下最遠達5公裏。

地震的術語和相關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像壹個雞蛋,可以分為三層。中間層是“蛋黃”——核心;中間是“蛋清”——外套膜;外層是“蛋殼”——外殼。地震通常發生在地殼中。地球在不停地旋轉,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的力導致地殼地層的變形、斷裂和錯位,因此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在地下的地方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為震源深度。震源集中小於70公裏的地震為淺源地震,70公裏至300公裏的地震為中源地震,300公裏以上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印度尼西亞伊裏安查亞省北部發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裏。同樣大小的地震,因為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的破壞也不同。震源越淺,傷害越大,但波及越小,反之亦然。

壹個地方到震中的距離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 km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 km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大於1000 km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是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縱波使地面上下跳動。剪切波使地面水平搖晃。因為縱波的傳播速度更快,衰減更快,而橫波的傳播速度更慢,衰減也更慢,所以離震中很遠,妳往往感覺不到上下的跳躍,但能感覺到水平的晃動。

地震本身的震級是用震級來表示的,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的能量來確定的。中國壹般采用裏氏震級。震級小於2.5的地震通常稱為小震,震級為2.5-4.7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震級大於4.7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每1的震級差,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7級地震,相當於30次6級地震或者900次震級差為0.1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某地發生大地震,往往在壹段時間內發生壹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稱為主震,主震前的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的地震稱為余震。

地震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是有壹定的帶,稱為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淺源地震(0 km ~ 70 km),所有的中源地震(70 km ~ 300 km)和深源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總能量的80%。

地震時某壹點的地面振動程度稱為地震烈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烈度雖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強弱,但意義是壹樣的。同壹個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各地烈度不壹樣,各地烈度值也不壹樣。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5.1級地震。有人說蘇州是4級,無錫是3級,這是不對的。不管是在哪裏,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的地震,但這壹次,沙溪鎮、太倉、蘇州、無錫的地震烈度分別是6度、4度、3度。

地震烈度是壹個經常使用的術語。劃分強度有定性和定量的標準。

地震原因

地球表面的振動有很多原因。根據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殼構地震

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1—1)。這種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破壞力最大,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巖漿作用和氣體爆炸,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發生在火山活動區,而火山活動區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洞穴或礦井頂部坍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樣的地震規模相對較小,頻率也很少。即使存在,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集的石灰巖地區或大型地下礦區。

4.誘發地震

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種地震只發生在壹些特定的庫區或油田。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和炸藥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動;深井高壓註水和大型水庫蓄水增加了對地殼的壓力,有時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稱為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於70km的稱為淺源地震,深度為70-300km的稱為中原地震,深度大於300km的稱為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通常發生在淺源地震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km。

  • 上一篇:哪些藥2023年剔除醫保報銷了
  • 下一篇:還少丸有哪些功效與作用?還少丸如何煉制?歸芍丸適合哪些人群服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