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近代和當代:早期(1492 年前至 1776 年);近代(1776 年至 1898 年);當代(1898 年至今)。早期(1492 年前至 1776 年);近代(1776 年至 1898 年);當代(1898 年至今)。區分這三個時期的界標是 1776 年的美國獨立和 1898 年的美西戰爭。
1.美國早期歷史(前1492-1776年)
這壹發展階段的特點是從原始氏族社會向具有前資本主義形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飛躍。這壹時期社會形態的發展不是壹個連續的過渡,它沒有經過奴隸制和封建社會所主導的發展階段。就生產關系的主導形式而言,這壹時期是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發展的時期。就社會和政治生活條件而言,這壹時期是以土著印第安人為主要居民的英屬北美 13 個殖民地轉變為以英國居民為主的時期。其根本原因在於英國人來到美洲後所產生的影響,當時英國人已經處於資本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
美洲時期可進壹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①北美印第安人發展時期(1492 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陸最早的原始居民。長期以來,他們壹直是北美發展的中流砥柱。在英屬北美 13 個殖民地建立之前,他們的活動構成了北美古代歷史的主流。但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如果不是 15 世紀末以來歐洲白人對北美的陸續探索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然會影響北美大陸歷史的演變。
2)歐洲列強在北美的探索、開發和殖民時期(1492-17世紀初)
此時,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陸的主要居民,但北美大陸的命運卻由歐洲白人主宰。以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為主的歐洲列強相繼闖入北美大陸,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壹般來說,西班牙和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帶有濃厚的封建掠奪色彩。英、荷在北美的殖民主要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關。
③英屬北美13殖民地時期(1607-1775)
這壹時期,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詹姆斯敦到1733年的佐治亞,歷時126年。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後,英國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北美大陸的霸權統治者。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這壹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國人為主體的WASP,即清教徒中的盎格魯-撒克遜歐洲白人;居民中的白人和黑人移民,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仆人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在這壹時期,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詹姆斯敦到1733年的佐治亞,歷時126年。1756-1763年七年戰爭後,英國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北美大陸的霸權統治者。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這壹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國人為主體的WASP,即清教徒中的盎格魯-撒克遜歐洲白人;居民中的白人和黑人移民,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仆人在性質上是有所區別的。
其次,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模式也有區別,前者本質上是資本主義殖民,後者本質上是封建主義商業掠奪。
第三,殖民時期的社會性質是資本主義社會,帶有依附性和前資本主義的殘余。從整體上看,它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特殊條件下的移植,可以說具有北美特色。
二、美國近代史(1776--1898)
這壹時期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全面發展的時期。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國土開發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美國鞏固了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的建立和擴大,逐步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同時,在十九世紀後三十年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階段過渡,並在完成大陸擴張後,開始走向海外擴張。近代美國大致可以細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①兩次反英戰爭階段(1776--1815)
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革命推翻了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是美國歷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是美國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現代美國的開端。
從1783年到1812年的30年間,美國資產階級****、國家制度的鞏固,包括****、制度的建立、聯邦制、總統制、穩定的聯邦憲法等。1812-1815年的第二次對英戰爭,主要是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反抗世界工業化強國壓迫的戰爭,戰爭的結果促進了聯邦政府的鞏固、美國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美國國家的發展。聯邦政府的鞏固、美國民族精神的崛起、資本主義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的消除、工業革命的開始以及漫長的和平建國時期。
2)西進運動、領土擴張與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的發展和激化期(1815-1860)
西進運動在北美革命和南北戰爭之間的壹百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北美革命的結果,也是南北戰爭的前奏。它先於領土擴張,其活動比領土擴張更豐富、更持久。這種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移民活動對於美國近代工業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於美國民族性格的形成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領土擴張的過程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它既有殖民掠奪和紛爭的壹面,也有在壹定意義上從殖民地向自由領土轉變的另壹面。
從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到1867年的阿拉斯加購地,短短幾十年間,美國的領土面積從230萬平方公裏迅速增加到930萬平方公裏,累計花費僅為5555萬美元。顯然,美國經濟強國地位的形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與美國領土的急劇擴張是分不開的。
這壹時期,美國在對歐美政策上提出了 "門羅主義 "的主張,反對歐洲幹涉美洲事務,充當美洲國家利益的保護者,但 "門羅主義 "的提出與?"門羅主義 "的提出與 "門羅主義 "的擴大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西進和大陸擴張以及早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農業。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方主力要求擴大國內市場,限制奴隸制的發展,補充資本主義生產所需的自由勞動力,征收高額關稅,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代表種植園奴隸制利益的南方主要勢力則要求擴大種植園經濟,為世界市場生產更多的商品棉,征收低關稅,並從英國進口廉價的工業品。
南北方經濟力量之間的政治鬥爭集中在限制還是擴大奴隸制的問題上。1820年的密蘇裏妥協法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協法案、1854年的堪薩斯內戰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法,都是南北兩派勢力鬥爭的反映。1860年,****和黨派總統候選人當選總統,使南方擴大奴隸制的夢想破滅。
就這樣,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使得南北戰爭不可避免。在此之前,美國建立了現代資產階級兩黨制。
3)南北戰爭和戰後南方重建時期(1861-1877)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事件。由於林肯政府在 1862 年實施了壹系列革命性措施,如解放奴隸和《宅地法》,從 1862 年下半年開始,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北方工業資本主義的變化。其最終結果是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奴隸制,從而消除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從此,美國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美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是1865年至1887年的南方重建時期。這是南北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爭取資產階級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鬥爭的繼續。在林肯和約翰遜總統以及國會激進派的領導下,重建計劃經歷了三個階段。雖然南方重建以南北兩種力量的妥協而告終,但南方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慢慢向資本主義農業轉化,南北之間的矛盾也發生了相應的重要轉變,即代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代表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代表捍衛資本主義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內部派系鬥爭。
縱觀戰後美國南方的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雖然經歷了有利於工業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變革,但這種妥協也使美國南北之間保持著巨大的差距,南方仍然保留著奴隸制的某些殘余形式及其勢力。
4)現代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1877-1898年)
這是美國歷史上經濟瘋狂發展的時期。美國開始了以電力革命和內燃機革命為標誌的科技革命,以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完成了近代工業化,趕超德國和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與此同時,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典型的現代企業組織,托拉斯國家出現了普爾、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現代組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在政治領域,美國形成了主要代表壟斷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兩黨制,隨著近代工業化、城市化的興起,以及工農運動的高漲,出現了壹系列社會問題。
在思想領域,這壹時期出現了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
在外交領域,美國開始結束早期的孤立主義外交,積極轉向擴張主義外交政策。
縱觀整個世紀之交,這是壹個大轉折的時代。它開始了從自由競爭為主向壟斷為主的轉變;從現代農業國家為主向現代工業國家轉變;從農村社會為主向城市社會為主轉變;從早期技術革命向現代新技術革命轉變;從自由放任向局部時期和部門的國家幹預轉變;從大陸擴張向開始海外擴張轉變。
3、美國近現代史(1898年至今)
美國近現代史自1898年美西戰爭以來,正好100年。這是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這也是美國人民和進步人士反對寡頭政治、爭取民主進步和社會平等的鬥爭史。這也是現代資本主義不斷改革和調整的時期。在這壹時期,美國從壹個世界工業強國迅速發展成為 1945 年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並壹直保持至今。從整體上看,這壹時期主要是美國的發展和相對快速的增長。現代美國的發展也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①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898--1929)
美西戰爭標誌著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現代資本主義的轉變,也是美國近代史和現代史劃分的界標。美西戰爭的結果使美國名副其實地跨入了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走上了對外經濟擴張的道路,在遠東,美國制定了 "門戶開放 "政策。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大發戰爭財,1916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二十年代,美國經濟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由於西奧多-羅斯福的 "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 "新自由 "政策、美國進步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了進壹步鞏固。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進壹步鞏固,但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美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隨後參戰。當時,從經濟和政治實力上看,美國基本上還是壹個新興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政治實力還不夠強大,企圖稱霸世界,但未能如願,在巴黎和會上受挫。戰後,美國在鞏固拉美根據地的同時,開展了爭奪全球經濟霸權的鬥爭。
2)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阻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執政,實施新政。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通過加強國家對財政金融、工業、農業、公共****、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全面幹預,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弊端,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防止了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為美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準備了物質條件。
羅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進步改革舉措,其全面強化國家幹預政策,使壟斷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的新階段,標誌著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對美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先保持中立,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與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組織和參加了壹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受益最大的惟壹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
③戰後前25年(1945-1969)
美國在這壹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頂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美國的崛起推動了美國經濟的高度現代化。加上美國現代商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型。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壹時期,美國從海外擴張轉向全球擴張,奉行對蘇冷戰和遏制中國的政策,還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發生尖銳對立,並與西歐和日本發生沖突,願意改善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在國內政策方面,戰後初期,美國壹度強化了反****,但自始至終,美國仍奉行擴大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政策。
在經濟上,杜魯門的 "公平治理"、肯尼迪的 "新邊疆 "和約翰遜的 "大社會 "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延續了羅斯福新政的新條件。羅斯福新政在新的條件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續。而艾森豪威爾的 "現代****、黨派主義 "的妥協路線,也沒有改變加強國家幹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④超級大國地位持續時期(1969年以來)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壹直保持著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90年代以來更是成為全球唯壹的超級大國,其綜合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壹直保持超級大國的地位。雖然美國經歷了1979-1982年、1990-1992年的經濟滯脹和三次經濟危機,但美國經濟仍在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1992年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難得的良好發展勢頭。然而,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美國國內經濟政策面臨著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 "新聯邦主義"、卡特的 "反滯脹政策"、裏根的振興經濟的?尼克松的 "新聯邦主義"、卡特的 "反滯脹政策"、裏根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克林頓新民主黨刺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是這壹發展趨勢的佐證。
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國在現實主義路線上進行了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思想明顯加強。
II.美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有五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顯著特點。
1.年輕、快速、強大、充滿活力的大國
美國建國至今只有222年,遠遠年輕於其他大國。美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國。她有三個快速發展時期:
1607-1775年在不到壹個半世紀的時間裏,從土著印第安人占統治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過渡到依附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地。
從1815年到1894年的80年間,美國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到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化強國的飛躍。
1898年以來的100年間,美國在現代化和後現代化、科學技術、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現代化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作為工業強國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自1894年至今已104年。1916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各個經濟領域充分發揮優勢,20年代美國成為汽車王國。1938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工業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的 36%。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 1948 年,美國工業占世界工業的 54.8%,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已連續 53 年成為超級大國。總體來看,當代美國經濟正處於歷史上的大發展時期;雖然與西歐特別是日本、德國相比,70年代以來美國與其他西方大國的發展差距相對縮小;作為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雖然相對下降,但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使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得到鞏固。
美國的富強生命力表現在美國的私營企業與國家、集團、私人壟斷所有制;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的平衡基礎上。
美國是以壟斷為主體的民主****、制度國家(以壟斷資本民主為主體的利益集團,政治民主化趨勢明顯)。
奉行自由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多元化(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主義為主體的意識形態多元化趨勢)。
奉行對外開放的吸收外來移民政策,推進以美國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基督教新教為主體的世界各教派思潮)。
以WASP文化為主體的各民族文化****,生存交融,趨同存異的趨勢)
2.外來移民不斷延續的國家
3.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典型國家
在資產階級國家中美國是民主****、制度的典型國家。它是資產階級主體民主、錢袋民主。神化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把它說成是唯壹優越的制度,這顯然是壹種偏見。認為這種民主是完全崇高的,甚至是非常反動的,也是壹種偏見。
美國的民主制度包括****、聯邦制、成文憲法、兩院制、總統制、兩黨制、司法制度、選舉制度等特征。在國家政權形式上,美國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制度,而不是像英國、荷蘭和日本那樣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關系上,美國實行的是二元聯邦制,而不是像英國、法國和日本那樣實行單壹的中央集權制,它比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加拿大的聯邦制更典型。
在憲法形式方面,美國擁有壹部穩定的成文聯邦憲法,並輔以修正案,而不是像英國那樣的不成文憲法,或像法國那樣幾經修改的成文憲法。
美國的權力結構是分權制衡。在立法機構方面,美國實行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制,參議院和眾議院由各州選民選舉產生,而不是像英國那樣有上議院和下議院,或者像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那樣有由各州任免的上議院,以及像法國那樣有間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
在行政權方面,美國實行總統制,而不是像英國和日本那樣實行首相或總理內閣制,也不是像法國那樣實行由總統任命首相的內閣制。
在司法權方面,美國實行分級法院和專門法院制度。
在政黨制度方面,美國實行兩黨制,而不是像法國和意大利等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多黨制,也不是像日本那樣實行自民黨壹黨制,更不是像英國那樣實行工黨和保守黨兩黨制。美國的兩黨制由第三黨補充,這就排除了任何第三黨執政的可能性。
在選舉制度方面,美國實行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員直接選舉制度。
美國也是壹個在統治集團內部進行民主辯論的民主國家。多年來在內政外交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政策制定中,在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範圍內允許存在各種傾向的爭論。比如,在政府職能上的大政府與小政府之爭,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體制之爭。
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在特定時期也曾被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所補充。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思潮泛濫,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肆虐,但這些都不是統治階級維護長治久安的明智之舉。
美國資產階級有壹個民主擴張的過程。比如,從契約仆人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人身份,從黑人到自由黑人身份,從非自由人印第安人到擁有公民身份的印第安人,都是獨立和自由權力的擴張。在選舉權方面,對選舉權的限制逐步縮小和取消,參政的範圍從少數政治活動家擴大到某些中下層代表,從白人擴大到黑人和印第安人,從男性擴大到女性。經濟平等的力量也在擴大,表現為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和開放,反托拉斯法和公平競爭法規的制定,以及通過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實現的財富再分配。
美國政治生活中也有民主和改革的資產階級傳統。它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的殖民地自治議會和1620年《五月花號契約》,該契約帶來了移民。
從1776年的《獨立宣言》到1878年的《聯邦憲法》和1791年的《憲法》前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從傑斐遜民主思想到傑克遜民主政治。
從1863年的《解放奴隸宣言》和亞伯拉罕-林肯關於民有、民治、民享的著名葛底斯堡演說,到1866年賦予黑人充分民主權利的憲法第14修正案。
從19世紀末的民粹主義到20世紀初的進步運動。
從西奧多-羅斯福的 "公平交易 "到伍德羅-威爾遜的 "新自由",再到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即 "四大自由"。".
從杜魯門的 "公平治理 "到肯尼迪政府的 "新領域 "和林登-約翰遜政府的 "偉大社會 "政策,再到克林頓政府的 "偉大社會 "政策。克林頓政府的 "新民主主義 "政策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
美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典型,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典型,更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可以說,作為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美國是後來者;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美國是老牌的。這是壹部典型的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史。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與現代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發展步調壹致,認為美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因而需要否定,顯然是把現代化的發展過程與資本主義性質的發展過程混為壹談,但認為這種發展不具有美國的特點,不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也是不對的。
5.對外開放並不斷調整社會機制的國家
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壹是人口流動的王國;二是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三是門戶開放的國家;四是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的國家。
美國是壹個典型的開放國家。從北美殖民時代開始,美國與對外開放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沒有開放,北美大陸就沒有17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沒有開放既沒有美利堅合眾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北美大國的形成,都離不開美國的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在近代史上,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20世紀美國的大發展。
美國不僅是壹個外來移民的國家,也是壹個國內居民流動頻繁的王國。它是美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不斷湧現的外來移民浪潮,也是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移動中的北美大陸表現為居民遷徙分布的不斷變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分布的急劇變化。它反映了美國人口再分布的遷移率。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為高人口遷移率提供了客觀的經濟前提;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是高人口遷移率的強大推動力;近代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又有力地促進了高人口遷移率的發展;交通和通訊事業的開拓進取又為高人口遷移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美國民族的創新精神都是高人口遷移率的促成因素。美國人口的良性頻繁流動,有利於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有利於美國社會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利於美國的合理布局和整體發展;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作為壹個超級大國,從貿易立國到對外貿易,沒有對外貿易,就沒有美國的****、立國;就沒有美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沒有超級大國的形成。在貿易強國的進程中,美國采取了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平衡交替的政策。作為美國****和國家開放的壹個重要體現,就是20世紀以來,美國基本上奉行門戶開放的外交政策。從對華開放到全球開放政策,充分顯示了這壹政策在全球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對國際關系的深遠影響。
關於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政策的不斷調整,我們將在下面的講座中詳細闡述。美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告訴我們,美國在不到400年的時間裏,從壹片荒原發展成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靠的就是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美國特色。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改革開放是西方世界的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