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水熱組合的差異,或者水的季節分布的差異,或者巨大山脈和高原的存在,同壹氣候帶的壹些內部氣候還是有壹定差異的,還可以進壹步劃分幾個氣候類型。比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都屬於亞熱帶氣候區,歐亞大陸東海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海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北緯10之間,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的印度半島西南海岸、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新幾內亞(又稱伊裏安島),大洋洲從蘇門答臘島延伸至新幾內亞。年溫差很小,年降水量壹般超過2000毫米,分布均勻。自然植被是熱帶雨林。
(2)熱帶草原氣候
壹般分布在緯度10和北回歸線之間,以中非、南美大部分地區和巴西、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為典型。這類分布區位於赤道低壓區和信風區的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25℃左右。赤道低壓帶控制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控制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少雨,幹濕季分明。年降水量壹般為700-1000毫米,旱季明顯而漫長。天然植被是稀樹草原。
(3)熱帶沙漠(幹旱和半幹旱)氣候
熱帶幹旱氣候(1)壹般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帶控制下的大陸和西海岸,以北非、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的沙漠地區為典型。受副熱帶高壓區或信風區控制,常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降流,幹旱少雨。年降水量約100 mm,有的地方只有幾十毫米甚至更少,日照充足,氣溫較高。最熱的月份平均溫度可達30℃左右。熱和水的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和形成與熱帶幹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沙漠。
(2)熱帶半幹旱氣候,分布在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點:壹是雨季短,年降水量可增至500mm;第二,高緯度壹側的溫度沒有低緯度壹側高。
(4)熱帶季風氣候
壹般分布在北緯10與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海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為受西南季風影響的典型地區。我國雲南大部分地區和西藏東南角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變化是顯著的。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征與熱帶雨林相似;冬半年,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部分地方降水明顯減少,形成枯水期。年降水量1500-2000mm,雨季占全年總量的80-90%以上,幹濕季節分明。天然植被是熱帶季雨林。
2)亞熱帶氣候
(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1)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海岸,以亞洲大陸東部為典型,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東南部、南美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非洲東南角等。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很大。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四季水量分配不均。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東亞的明顯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海洋,陸地和海洋的熱力性質顯著不同)。
(2)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分布於北美東南部、南美阿根廷東部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些地區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因為冬季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差別不大。
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但這個氣候分布區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沒有前者強烈,降水也比前者多。
㈥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海岸,如地中海沿岸、北緯30-40°的南北美洲西海岸、澳大利亞和非洲的西南角等。,而地中海沿岸最為廣泛和典型。比如在北半球,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受高氣壓控制。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幹燥、炎熱、多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
(7)亞熱帶沙漠(幹旱和半幹旱)氣候
(1)亞熱帶幹旱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緯25° ~ 35°的西部大陸和內陸地區。其基本特征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全年幹燥,夏季炎熱,但由於緯度較高,冬季氣溫低於熱帶沙漠氣候。
(2)亞熱帶半幹旱氣候分布在亞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全年少雨。與亞熱帶幹旱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夏季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30℃;年降水量250mm以上,所以土壤蓄水量增加,可以維持草的生長。
(八)亞熱帶草原氣候
特征與熱帶草原基本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3)溫帶氣候
(9)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的西海岸,如西歐、北美、南美西海岸的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受常年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點是:夏季氣溫不高,冬季氣溫不低,年變幅小;年降水量壹般在700-1000mm,分布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天溫和,夏天涼爽。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且季節分布均勻。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至60度。大陸西海岸是典型的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其次是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新西蘭的惠靈頓等等。
(10)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內陸地區。遠離海洋,或有山地阻隔,水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稀少,氣候幹燥;夏季炎熱,冬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自然植被是沙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地。
(11)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的東部,
比如華北,東北,蘇聯遠東。冬夏盛行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幹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溫暖多雨。年範圍是年降水量500-700 mm的大城市,分布不均勻,夏季相對集中,具有大陸性特征。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的混交林。
(12)溫帶闊葉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東亞和北美。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最熱月平均氣溫13-23℃,冷月平均氣溫-6℃左右。年降水量為500-1000毫米。也被稱為溫帶森林氣候。
(13)溫帶草原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是溫帶森林氣候和溫帶沙漠氣候之間的過渡氣候。這種氣候顯然是大陸性的。冬季冷夏炎熱,全年氣溫較高。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在20℃以上,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幹燥度不如沙漠氣候。分布範圍,從黑海沿岸向東,橫跨中亞,經過蒙古的邊緣地區、中國的準噶爾盆地、內蒙古和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連接東西成帶;在中西部,是南北寬帶;南美洲南部東海岸也有壹個狹長地帶。
(14)溫帶沙漠(幹旱和半幹旱)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
(1)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氣候。極度幹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些地方甚至多年不下雨。夏季炎熱,白天最高溫度可達50℃以上;冬季寒冷,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變幅大,日變幅也大。雲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沙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沙漠植物。中亞和中國的塔裏木盆地是沙漠氣候。
(2)溫帶半幹旱氣候處於幹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氣溫低於溫帶幹旱氣候,降雨量也高於溫帶幹旱氣候。
4)亞寒帶氣候
(15)亞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還受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漫長寒冷,暖季涼爽短暫;降水較少,夏季相對集中,蒸發較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是針葉林。
5)極地高山氣候
(16)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寒冷。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
(17)極地冰蓋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壹年四季都很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是世界上氣溫最低的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為-29℃-35℃,北極地區在-22℃以下,壹年四季多暴風雪。
(18)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高山地區,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壹定高度,有大量的濕度、霧和降水。山越高,風越大。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輻射強,日照充足,降水少,冬季風大。氣溫年變幅小,日變幅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問題,而是壹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統壹認識:
首先,氣候變化是壹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世界的合作來保護我們的家園。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兌現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壹個發展問題。我們應該協調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技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應加大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加強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的合作,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內容。發達國家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抵禦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