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射用頭孢噻肟鈉抗菌復合藥物是壹類化學新藥.頭孢噻肟鈉屬第三代半合成頭孢菌素類,其抗菌譜廣,對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需氧菌和某些厭氧菌均有較好的抗菌活性,特別對革蘭陰性菌的殺滅作用更強。隨著頭孢噻肟在臨床的廣泛使用,許多臨床病原菌對頭孢噻肟產生耐藥性而導致臨床治療方案的失敗。這些治療的失敗通常是由細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造成的.細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導致頭孢噻肟結構中β內酰胺環被水解破壞.針對臨床中耐藥菌株日漸增加的情況,臨床上采用不可逆的競爭性β內酰胺酶抑制劑作用於β內酰胺酶的活性部位,使其失活.舒巴坦為半合成β內酰胺酶抑制劑,與頭孢噻肟合用時出現協同作用,可以增強頭孢噻肟對革蘭陰性桿菌的體外抗菌活性,使對頭孢噻肟耐藥的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下降到敏感範圍之內。體內抗菌試驗也表明,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的抗菌活性對產酶的金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作用,明顯優於單組分頭孢噻肟鈉。
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臨床研究批件號:2005L00727),我們對靜滴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進行耐受性臨床試驗,旨在了解中國人對該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為確定II期臨床試驗的安全給藥範圍提供參考依據。 藥品註射用頭孢噻肟鈉(2∶1),規格為1.5g/瓶,批號為040615.由湘北威爾曼制藥有限公司提供.
給藥途徑藥物用生理鹽水100mL稀釋後,在0.5h內靜脈滴註。
受試者選擇標準入選標準:受試者接受全面體檢,測量身高、體質量、脈搏、呼吸頻率、血壓、心電圖、胸透、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尿常規等實驗室檢查,選擇年齡30~39歲,體質指數(BMI)在19~24以內的體檢結果正常、依從性好的誌願者.按照赫爾辛基宣言和GCP指導原則,試驗前,受試者需獲得關於研究的性質、目的、受益和風險的相關信息資料,並自願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允許其中途退出試驗.試驗前試驗方案需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淘汰標準:既往患有重病;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3mo內用過已知對某臟器有損害的藥物或目前正在使用藥物者;濫用藥物;4mo內參加過藥物試驗;嗜酒、吸煙;妊娠或月經期、哺乳期婦女;在篩選中,實驗室資料和全面體檢發現存在有臨床意義的異常者。 劑量設置頭孢噻肟鈉對成人輕、中度感染的每日常用劑量為2~6g,舒巴坦鈉的每日最大推薦劑量為4g.根據本復方制劑有關臨床前研究資料及所含兩種藥物臨床常用劑量資料,設計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低劑量為3.0g(頭孢噻肟鈉2g和舒巴坦鈉1g),中劑量為4.5g(頭孢噻肟鈉3g和舒巴坦鈉1.5g);高劑量為6.0g(頭孢噻肟鈉4g和舒巴坦鈉2g).采用隨機化設計方法,將入選30名受試者分配至低中高劑量組,每組10名,男女各半.只有當充分審核低劑量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資料後,才可開始下壹組劑量的給藥.每位受試者只接受壹次試驗.每個劑量組要在前壹劑量組試驗結束後至少48h後才能進行試驗.如果沒有出現明顯的不可耐受的臨床不良反應或有臨床意義的實驗室檢查異常,耐受性試驗將持續進行.如果出現以上任何情況,需迅速給予治療,並停止進壹步增加劑量試驗時,即迅速通過電話將不良事件報告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和倫理委員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ADR監察中心及申辦單位。
觀察指標全部受試者均在臨床藥理基地Ⅰ期試驗病房住院觀察,統壹膳食、定時監測.給藥前受試者將進行全面體檢,包括測量體溫、脈搏、呼吸頻率、血壓、心肺檢查等;給藥後密切觀察受試者神經、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統的體征和主訴癥.給藥前1d及給藥結束後第1日和第3日受試者將接受血常規檢查、血生化檢查(包括GPT,GOT,ALP,γGT,LDH,Cr,BUN,總膽素、尿酸、血糖、甘油三酯等)、尿常規檢查、糞常規檢查和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整個試驗過程中記錄不良事件。
追蹤隨訪如果發現有臨床意義的異常表現或實驗室檢查結果,給藥7d後,要隨訪復查異常項目是否恢復正常.
統計學處理:將受試病例資料經核對無誤後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數據用x±s表示,用SPSS10.0軟件處理數據,對各劑量組入選者各項臨床指標和實驗室指標給藥前、給藥前後差值及給藥後的組間差異等分別進行方差分析,P6g/kg;靜脈註射用頭孢噻肟鈉的最大耐受劑量為8g/kg;靜脈註射用舒巴坦鈉的LD50為6.06g/kg.小鼠壹次靜脈註射復方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的急性毒性介於單方註射用頭孢噻肟鈉和舒巴坦鈉之間[7].頭孢噻肟鈉與舒巴坦鈉合用對人體是否有毒性,這是我們的研究目的。
本試驗我們對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進行了在中國健康誌願者中的單次靜滴後的安全性、耐受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註射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3個給藥劑量(3.0,4.5和6.0g)均為健康受試者良好耐受,給藥前後主要體檢指標無明顯變化,也無不良反應發生,最大耐受劑量為6g/次.因此該制劑的Ⅱ期臨床試驗劑量靜滴6g/次以內時安全性良好.以上結果是觀察健康誌願者得到的,在患者身上可能會有不同反應,在Ⅱ期臨床使用期間,應註意進壹步觀察不良反應,並根據微生物學和藥代動力學結果確定臨床用藥劑量和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