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麽是濕?
古語有雲:"千寒易除,壹濕難去。濕氣粘,如油入面"。濕與寒在壹起叫寒濕,與熱在壹起叫濕熱,與風在壹起叫風濕,與暑在壹起就是暑濕。濕氣不去,多吃補品、藥物無異於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很多人患有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形象,濕就是我們身體的垃圾,是黏糊糊的臟東西!身體有了垃圾,必然影響我們身體的整體健康。
現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清晰。夏天出汗的時候因為空調導致汗液蒸發不出,滯留體內;冬天燒暖氣,穿單衣出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狀態下容易生病,皮膚的開合功能下降,抗病能力越來越差,很容易導致濕氣在體內積聚,導致陽氣衰微。濕氣對人體的傷害甚至比寒氣造成的傷害還要大。
如何判斷自己的濕氣是否到位?
1、起床:看感覺
如果妳每天早上起床時感覺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者像穿了件濕衣服,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 那麽妳就可以肯定體內有濕了。
2、清晨方便後:看大便
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壹箱水還沒擦幹凈。不方便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帕,正常情況下,壹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拭都擦不幹凈,(這就是問卷中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氣。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正常的大便呈金黃色、香蕉狀,但現在很少有人有這樣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氣時,大便的顏色是綠色的,溏稀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表現,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而且總有壹種排不出去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垃圾滯留體內,百病叢生。
3、洗漱:看看舌頭
如廁後我們通常開始洗漱,刷牙前我們不妨花上幾秒鐘,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敏感地反映著我們的身體狀況。
健康的舌頭舌質紅潤,舌面有壹層舌苔,舌苔薄白安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達不到這些指標,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了問題。
如果舌苔白而厚,看上去滑潤,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黃而膩,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紅而無苔,說明體內已經熱到壹定程度傷陰了。
此外,還有兩種辨別方法
1、看早晨起床刷牙時,邪氣重不重。很多人說刷牙就吐、就惡心,嗓子裏總有絲絲拉拉的、不幹的感覺,即使有口水,也只是壹點點。
2、早晨起床後感覺小腿肚子不酸、沈重。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征。
按摩五大穴位祛濕
每天壹分鐘,輕松祛除體內濕氣!
穴位按摩是中醫祛濕的有效方法,而且非常簡單易學。
人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排列: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之間連線的交點,大致在頭頂正中。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來回拍打或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有發熱感即可。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熏灸此穴。
功效:此穴若受濕邪侵襲,易導致頭痛頭脹、頭暈目眩,頭部有戴帽子般的沈重感。刺激這個穴位,可以順氣、消滯,還能健腦安神。
2、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與背部交界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關節上方不動的骨頭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十指交叉對準椎體部位,用雙手拇指同時來回摩擦椎體,直到椎體發熱為止。
作用:大椎穴受濕氣侵襲,易引起肩頸疼痛不適等肩頸疾病。刺激此穴可避免風寒濕邪侵襲,提高機體免疫力。
3、神闕穴
位置:臍中央,即肚臍。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按腹部,也可以點燃艾炷來艾灸穴位;或用艾葉精油塗抹腹部後用熱水袋熱敷;或使用艾灸盒,將艾炷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註意溫度不要過高。
作用:該穴受濕氣侵襲,脾胃不適,腹脹、大便黏膩,女性還容易出現白帶增多、月經失調等婦科炎癥。小腹本身要溫熱,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身健體。
4、湧泉穴
位置:足底,在足底前方凹陷處的第二、三趾趾縫線的頭端與足跟線的前三分之壹處,在足底前方以手掌為中心的凹陷處找穴。
按摩方法:早晚點按,每個穴位揉3-5分鐘,以有痛感為好,兩側交替進行。也可在溫水泡腳後用艾灸,每穴灸15-20分鐘。
作用:湧泉穴受濕邪侵襲,可導致膝關節疼痛、風濕及全身乏力、浮腫。常按此穴有助於促進睡眠,對腎虛引起的頭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壹定的幫助。
5、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是祛濕的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中。取坐位或仰臥位,從膝關節下方向膝關節方向摸索,觸摸膝關節內側大骨的部位。
按摩方法:以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 160次,每天早晚各壹次,也可用艾條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該穴若受濕邪侵襲,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沈重、走路不穩的感覺。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清濕熱、活經絡,有助於緩解腹脹、膝關節疼痛等不適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