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創始人是閻正大師,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會長,財團法人。
帶著慈悲幸福的大願,法師開始了扶貧濟困,開創了東臺灣省的助人事業。
法師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為了眾生的利益,把大眾捐助的善款都做了。“佛法是理,慈濟是物”,通過物來彰顯理,受物啟發,回歸理。這些年來,那種偉大的宗教情懷激勵了無數人;從富人、學者和專家到普通大眾,他們都竭盡全力保護慈濟。法師認為:“富眾生應得啟發,窮眾生應得解脫。平等沒有區別。」
大師從佛教中理解了“慈悲濟世”的理念,並將經驗付諸實踐。道教世界和現實社會是慈濟世界的道場。慈濟的各項事業受到所有眾生平等的、整體的尊重。經過38年的不懈努力和耕耘,慈濟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救災、骨髓捐獻到環保、社區誌願者,大步向前,創造了壹個全球愛心奇跡的“慈濟世界”。
慈善的國際化
“走在前面,做在最後”壹直是閻正大師對待各種援助工作的態度。從最初的救助開始,我們壹直在關愛,直到受災受難的人們能夠自立。對於長期的生活關懷、緊急救援、大型救災、居家照護,慈濟立足臺灣省,但足跡已遍及全球五大洲;藍天白雲的身影穿梭在需要幫助的人身邊,給予最及時的溫暖。
醫學普及
花蓮慈濟醫療中心
閻正大師從他幫助窮人的經歷中發現,“疾病是痛苦的根源,也是貧窮的根源”。為了徹底解決疾病,他在花蓮興建慈濟醫院,再籌備慈濟大林醫院、玉立分院、關山分院、新店醫院、潭子醫院,在全省形成密集的醫療網絡,關懷民眾生命健康。慈濟人醫會作為醫療的後援組織,為全省深山、偏遠海島無醫療的鄉村舉辦定期、定點義診和健康體檢服務,將關愛的觸角伸向城市流浪人員、城市原住民、敬老院、養老院等。,並配合海外救災,將醫療大愛延伸至缺醫少藥的國家,實施包括手術在內的通用義診服務,徹底落實“大愛無國界”
完備的教育
起初,慈濟教育以醫療為軸心起步,慈濟教育完整,從幼兒園、小學、中學、技校、大學,壹貫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下壹路成長。這就是慈濟完整的教育,完美的教育。
文化深化
隨著文化的深耕,慈濟的清流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目前有慈濟文化中心和經典雜誌,出版慈濟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和經典雜誌。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公司出版各種慈濟書籍、錄音帶、錄影帶、影音光碟;還有慈濟世界廣播、大愛電視、慈濟新聞剪報全文數據庫、靜思堂,經常舉辦各種講座、茶會、社會公益活動。慈濟的文化工作致力於“凈化人心,讓社會安寧”的事業,希望世界沒有災難,世界和平。
國際救災
從1991救助孟加拉國洪災,拉開國際救災序幕開始,至今被援助的國家遍布全球。2003年,慈濟獲得了聯合國非政府組織的認證,其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達到了又壹個裏程碑。慈濟向受災國家提供了食品、衣物、種子和藥品等緊急援助,還協助修建房屋和學校,開發水源,提供免費診所。
骨髓捐贈
1993年,為了爭取血液病患者的生存,在閻正大師的呼籲和慈濟誌工的奔走下,鼓勵人們加入捐獻骨髓的行列。短短十年,建立了超過25萬中國人的骨髓捐獻數據庫,規模世界第三。目前,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設有免疫基因實驗室、臍帶血庫、臨床醫學及研究小組等。
環境保護
1990,閻正大師在壹次演講中提到“用拍手做環保”。自此,慈濟誌工貫徹「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珍惜資源」的環保理念,將垃圾資源回收的錢捐給壹個愛心基金。目前,每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慈濟的省環保日,在省內各鄉鎮社區設立回收點。全省已有3萬多名誌願者投入到環境保護中。
社區誌願者
1996河伯災難後,人們感到冷漠和疏離。為了喚起過去“關心親戚鄰居,互相幫助”的密切關系,提出了“社區誌願者”的呼籲,以社區為中心,重新組織委員會成員,並帶動社區人民關心土地,與鄰居聯系,投資掃街,認養公園,整治溪流,回收資源,照顧老人,等等。同時,設立“社區關懷救助系統”,及時掌握社區資源,應對突發事件。
總之,目前慈濟誌工完全由民間出資,各界慈濟誌工是各種社會服務項目的執行者,捐款的使用得到了最好的監督,贏得了國內外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慈濟基金會本著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精神,超越政治、種族、宗教、地域因素,盡慈濟所能。為苦難的人們增加生活的希望。
學校機構的起源
花蓮,俗稱“後山”。38年前,這裏交通條件不發達,社會經濟地位十分落後,也缺乏壹所設備齊全的醫院。因此,為了看病,患者往往不得不翻山越嶺,到西方大都市求醫。幾次交流之間,不僅消耗金錢,也消耗時間和體力。交通不便的耽誤,讓生活在呼吸間搖擺。在人生所有的苦難中,“病”是最慘的,而“窮”往往是從“病”開始的。
閻正大師意識到了這個事實,於是經過長期的奔走和社會各界愛心的匯集,終於在1986創辦了慈濟醫院,踐行了“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的理想。
有了設備齊全的綜合醫院,閻正大師進壹步認識到“名醫易得,良醫難求”的事實。所以要培養有愛心、肯犧牲的好醫生,啟發他們的良知,讓他們發揮才能,於是他從“教育”入手,著手成立“慈濟醫學院”。慈濟醫學院,創辦於花蓮,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94成立,以「提升東方醫療水準,為社會培養優秀醫療人才,促進全民福祉」為宗旨。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良好的學校表現,慈濟醫學院於2000年8月更名為慈濟大學。同時設立附屬中學和實驗小學,成為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博士點教育體系完整的教育大學。踐行了“慈悲喜樂”的辦學理念,培養了以人為本、“大愛”、“感恩”、“感恩”的思想。
教育目標
閻正大師說:“教育是凈化人們心靈的工作,是社會的希望,是社會穩定的力量。慈濟的教育只有壹個深深的期待,就是學生能愛自己,愛別人,感恩。”
第壹,生命教育: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學生內外壹致:外在有修養,有氣質,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表現出內心的真誠,表現出人性的美好,期望學生除了豐富的知識外,還要有文化素養和人文氣質。
二、人格教育:
教育不應忽視中國的美麗文化。慈濟的教育應該把中國文化的道德倫理融入學生的生活,教會學生有禮貌,有良好的教養。我們期望受教育的學生是有道德的,被認可和信任的。
第三,人文教育:
慈濟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是以人為本的精神。慈濟人的文化是慈濟人性,是指知足、理解、寬容、感恩的精神。希望每個學生都懂得愛自己,尊重自己。
第四,愛的教育:
慈濟老師,既有愛,又有智慧,引導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希望學生能懂得“愛”和“感恩”,明白自己的使命,盡自己的壹份力,也懂得給予他人。
學校簡史
1994 10 6月16慈濟醫學院成立。
我校創辦人閻正大師秉承“沒有憐憫,沒有慈悲”的精神,從事扶貧濟困、教富濟人的慈善事業,積累了十余年的經驗,深刻認識到疾病是痛苦的根源,是貧窮的根源,所以在慈濟總醫院落成啟用後成立了慈濟醫學院。鑒於教育是民族之本,醫療是病者之本,慈濟醫學院希望培養慈悲為懷、視病如親人的醫療人員,以增進全民福祉。
8月1998,1擴充為“慈濟醫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為了實現2001轉型為大學的目標,今年新增了教育研究所、社會工作研究所、原住民健康研究所、毒物學研究所三個研究所和壹個生命科學系,共計五個系六個。為了讓新系符合名副其實的需要,正式更名為「慈濟醫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1,更名為慈濟大學。
教育部召集了今年的大學和學院變化審查委員會。國內申請改制的五所學院,只有慈濟醫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通過審查,今天正式改制為慈濟大學。
2000年9月慈濟大學附屬中學暨實驗小學開學典禮
為實現“完整教育”的理想,以人文精神和大愛精神為主軸,實施全人教育和完整教育,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現代技術的社會人才,我校附屬中學和附屬實驗小學經教育部批準,於9月開學。
至此,慈濟的教育宏願包括慈濟大學、慈濟理工學院(設有托兒所)、慈濟大學附屬中學、慈濟大學實驗小學,形成連貫完整的教育體系,慈濟的“完整教育”理想正式啟動。
精神象征——同情和快樂
“善良”即“給予愉悅”,善良者無怨無悔;
“悲”是“人之所苦,我之所悲”,深悲者無怨;
“快樂”就是“淡淡的平和與喜悅”,快樂的人沒有煩惱;
“舍”就是“舍而不求”,舍大者壹無所有。
部門概況
我校分為四個學院,12系,17研究所。
相關信息的鏈接如下:
醫學院
醫學系/醫學研究所
醫學實驗室生物技術系/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
公共衛生部/公共衛生研究所。
護理系/護理學院
醫學信息系/醫學信息研究所
微免疫與分子醫學研究所
土著健康研究所
綜合生理學和臨床科學研究所
生命科學院
生命科學系/生命科學研究所
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所
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人類遺傳學研究所
神經科學研究所
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工作系/社會工作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人類發展部
宗教和文化研究所
東方語言系
英美語言系
教育與傳播學院
教育研究所
教師培訓中心
通信部門
兒童發展和家庭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