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下者忌食。
2.慢性病人不宜多食。
大家都知道幼兒身體發育要多吃魚,但孩子吃什麽魚,卻要註意講究。這三個家庭的孩子年齡在15個月到兩歲之間,他們每天都給孩子吃魚粥,結果發現孩子體內的汞含量比正常人高出5倍。
據《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報道,悉尼西區公共**** Health Service的醫生斯蒂芬-科貝特(Stephen Cobbett)說,兒童吃正確種類和數量的魚非常重要。即使汞含量相對較低,也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發育。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食品管理局首席科學家 Lisa Szabo 博士說,年輕的父母應該警惕七種魚--鯊魚、劍魚、旗魚、馬林魚、羅非魚、方頭魚和鯰魚。這些魚除了體型相對較大外,還是掠食性魚類,生命周期較長,體內汞含量高於其他魚類。因此,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長期以來壹直警告不要給兒童食用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金鯖
魚和方頭魚,因為它們體內的汞含量很高。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長。魚類富含鋅、硒和碘等礦物質,這些都是幼兒骨骼和肌肉生長以及免疫系統建設所需的營養物質。最重要的是,魚油含量高的魚類富含奧米加-3 脂肪酸,如三文魚和鯖魚,而奧米加-3 脂肪酸對大腦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大腦 60% 以上由脂肪組成,而 Omega-3 脂肪酸占其中的壹半。此外,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閱讀障礙與缺乏 Omega-3 有直接關系。多項研究發現,患有閱讀障礙癥的兒童在補充了歐米伽-3 脂肪酸後,閱讀功能明顯改善。經常食用魚油含量高的魚類還能預防兒童患上哮喘。在所有魚類中,三文魚含有最多的 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每 100 克三文魚約含 27 克),三文魚、鯖魚和金槍魚類魚類也含有大量的 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金槍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建議,如果是罐頭金槍魚,每周可食用 1 到 2 次,新鮮金槍魚每周不超過 1 次。魚被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稱為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壹,因此許多專家建議兒童在壹歲以後再吃魚,因為此時他們的免疫和消化系統發育得更好,更容易接受魚。
4%到6%的嬰幼兒會對食物過敏,因此,如果您的家人有過敏史,如花粉癥、哮喘和食物過敏,專家建議等到孩子至少3歲後再吃魚。這是因為魚肉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蛋白質非常相似,魚肉中的氨基酸含量遠遠高於豬肉和雞蛋。而且,魚肉含水分較多,肉質細嫩,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魚肉中還含有壹種叫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熔點低,不僅有利於乙肝患者吸收利用,還能防止低密度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沈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同時,二十碳五烯酸能直接阻斷肝癌細胞中具有激素樣作用的蛋白質,使肝癌患者的消瘦過程得到逆轉。所以肝病患者吃魚還是有好處的。
但是肝病患者需要註意的是,肝臟本身不好,吃魚壹定要吃新鮮的魚。由於魚肉含水分和蛋白質較多,結締組織較少,很容易腐爛變質,而且速度比較快,有的魚剛死,體內就產生了食物中毒毒素。因此,吃魚壹定要新鮮,不要吃死魚或腌魚。因為魚肉中含有嘌呤物質,而痛風就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會導致人的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等部位出現壹系列癥狀。痛風患者吃魚會使患者的癥狀加重。
出血性疾病患者 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癥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應少吃或不吃魚。這是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具有防止膽固醇黏附在血管壁上的作用,這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十分有益。但是,20-碳-5-烯酸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從中醫角度來說,帶魚、鰱魚、鱔魚等魚類屬於溫性食物,多吃容易導致內火積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魚火"。因此,內熱偏盛、陰虛火旺體質的人要少吃溫性魚類。從現代營養學角度看,魚屬於高蛋白食物,如果吃得過多,又缺乏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會使體內膠原蛋白合成出現問題,導致牙齦、黏膜出血等上火癥狀。但這只針對溫性或熱性的魚類,如魚、甲魚、鱔魚、鯉魚等少部分平性或涼性的魚類是不會引發上火的。
鴨生於水中,性寒。那同樣,魚也是生在水裏的,但大部分的魚都會導致食多上火,對此中醫是這樣認為的:魚在水裏屬陰屬寒屬熱;鴨在水裏,即屬虛寒之表。也就是說,魚雖然是冷血動物,但為了在水中生存,身體需要有壹套應對低溫的機制,這也是為什麽魚肉大多屬於溫性的原因。俗話說 "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魚肉",魚是壹種大眾化的食物,魚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吃魚有很大的好處,但吃魚需適量,如果吃法不當,會引發疾病,甚至致命。
吃魚也要註意健康,否則就會出現問題。
擅自吃魚膽汁解毒不抗毒。
魚有魚膽,在醫學上是壹味很好的中藥,在醫學上常用魚膽治療惡瘡、目赤膽痛、喉痹等病。
人們還常常傳言吃魚膽可以明目、止咳、清熱解毒,因此它雖然味道苦澀,但很多人都喜歡吃。吃魚膽壹定要註意,很容易引起中毒或危及生命,幾年前就有壹位婦女因吃魚引起腎衰竭,險些造成生命危險。專家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的 "硫酸卡比醇鈉 "等劇毒毒素,這些毒素既不耐熱,也不會被酒精破壞,因此,無論將魚膽煮熟、生吞下,還是佐酒食用,都會中毒。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兇險,死亡率高。中毒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尿頻或無尿、腎叩痛等癥狀,如搶救不及時,可引起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的程度壹般與魚膽中膽汁的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膽囊較大的魚更容易中毒。
1.吃生魚得 "肝吸蟲病"
很多人喜歡吃生魚,因為生魚肉質鮮嫩、味道鮮美,但吃生魚對肝臟很不好,魚體內有很多寄生蟲,吃生魚會感染肝吸蟲病,嚴重者可誘發肝癌。
據營養、保健專家介紹,肝膽病主要是壹種寄生蟲病,人們生吃或半生吃含有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非常高,我國僅廣東省就有數百萬肝吸蟲病患者,其中很多人是因為生吃魚蝦被感染的。
臨床上以乏力、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疼痛、肝腫大、頭暈等癥狀較為常見,嚴重感染晚期可引起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3.空腹吃魚可能導致 "痛風"
在減肥(減肥食品)風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喜歡只吃美食,空腹吃魚是常有的事,但這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的組織損傷性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類本身就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類,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體內的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引發痛風或加重痛風患者的病情。
4.活殺吃殘留毒素傷身體
壹般人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而喜歡活殺吃,認為這樣可以保證魚的新鮮和營養。但這其實是壹種誤解。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還是野生的魚,體內都含有壹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體內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的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另外,活吃的魚體內蛋白質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足,口感也不是最好的。
不可否認,魚是壹種很好的健康食品,但正確的吃魚方式才真正有益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