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裏有防震減災的信息。
防震減災是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
地震是壹種自然現象。
地震,俗稱地震。它是壹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地殼運動的壹種表現形式,就像平時的風雨壹樣,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動。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其中絕大多數的地震都太小,沒有靈敏的儀器是檢測不到的,約占地震總數的99%,剩下的1%,約5萬次,會被人感覺到。壹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可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地震壹年發生1-2次。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壹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的。在地殼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和加強的過程中,震源及其附近物質會發生壹系列異常的物理化學變化。我們把這些與地震孕育和發生有關的異常變化稱為地震前兆。壹般來說,我們把地震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場、化學場和微形變異常稱為微前兆,而動物、植物和自然界顯示的異常稱為宏觀異常。
地震前的動物異常
動物在地震前比人更有先知性的科學道理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動物在地震前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地震前有幾十種不正常的動物,在空中飛,在地下跑,在水裏遊,到處都是。根據動物在地震前的異常反應,我國地震地區的人們寫了壹首預測地震的歌謠:動物在地震前都有預兆,群防群治非常重要。牛羊騾馬不入圈,豬不吃狗咬人。鴨子不下水在岸上鬧,雞卻飛到樹上大聲叫。蛇從冰天雪地的洞裏鉆出來,大貓叼著小貓就跑。兔子又跳又撞,魚朝水裏跳。蜜蜂喧鬧地移動著,但是鴿子太害怕了,不敢飛回它們的巢。每家每戶都觀察並全面預測異常情況。總之,地震前,動物很常見,它們的行為表現為:煩躁、恐慌、焦慮、活動異常、不進食、不入圈,有的無精打采、呆滯。動物異常的時間多集中在震前幾分鐘到兩三天,反應多在震前壹天,震中最集中。
4.動物不正常的時候多久會地震?壹般來說,地震震級越大,離臨震越近,動物異常的種類和數量越多,反應越強烈。地震時間是:(1)牛、馬、羊、豬在地震前幾個小時到壹天。(2)老鼠?地震前壹到五天甚至半個月。(3)雞?地震前壹兩天。(4)狗?地震前半小時到兩天。(5)蛇?地震前兩三天,我冬眠,早早出門。(6)鴿子?地震前幾小時甚至壹天。(7)魚?地震前幾小時到十天。
地震前植物異常
地震前,植物的異常現象與氣溫和地溫的變化有關。冬天果樹開花,果實重,竹子開花,竹筍發芽,樹幹開裂,葉子提前發芽。夏天,如果成熟的南瓜再次開花,含羞草和榕樹的葉片開合時間就異常。
地震前氣象異常
地震前的氣象異常有很多種類和形式,包括風、霜、雲、雨、雹、雪、聲、光、電、氣壓、地溫、氣溫、旱澇、日月象等。,這些都很豐富。地震前有藍白閃爍,紅綠閃爍,宣傳防震減災。
帶、火球、片狀光、帶狀光、柱狀光、球狀光、星落如雨、大風大雨、沙塵遮天、怪風吹來、陰雨連綿、閃電不止、冰雹大雪、突變、悶熱、氣溫異常、氣溫寒冷、氣壓驟降、黑氣如霧、月色灰蒙蒙、塵土漫天、霧蒙蒙、陰沈沈。這些異常通常發生在地震前幾秒、幾分鐘到幾天。如果發現這種異常,應立即采取措施,做好防震準備,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地震前地下水異常
地震發生在地下,地下水被埋在地層裏。震前應力變化引起地下水位升降,井水在震前翻轉、冒泡、漩渦、渾濁、發聲、變溫、變味、浮油或引起化學成分變化。井水是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時泉水渾濁,幹旱時井水湧出。水位大起大落,花在冒泡。有的變色,有的變味。要下雨了,水要鬧事了。建立預測網絡,快速報告異常情況。這是中國地震災區人民對歷次地震前地下水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如何利用地下水預測地震?地下水在地震前幾年有趨勢性變化,臨震前幾天到幾個小時突然發生變化,速度加快,幅度增大。在空間上,地震前從外圍向震中逐漸集中,地震後從震中向外圍擴散。我們掌握了這些壹般的異常變化,采用最簡單的方法,每天定時觀測井水,掌握了明顯的和特殊的變化,就可以為地震預報提供可靠的依據。
地震監測和預測
中國有哪些地震監測手段?
地震孕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大地測量、氣象、生物等方面的各種異常現象。自邢臺1966地震以來,在中國70余次中強地震前記錄了1000多條前兆異常。由於地震孕育和發生的過程極其復雜,地震前兆也是豐富多樣的。經過整理研究,這些異常可歸納為10類:地震前兆、地殼形變、地磁、地電、重力、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蒸汽、氣、油)動力學、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宏觀前兆現象。地震學家對上述前兆進行了科學監測。只有綜合分析和研究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的信息。
誰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臺地震儀?
觀察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做地震儀。132年7月(東漢漢順帝楊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臺觀測地震的儀器——侯豐地動儀,開創了人類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新紀元。張衡被稱為地動儀之父。
什麽是地震預測?
地震預測的三要素是什麽?地震預測是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沖擊強度和破壞易損性的預測。通常地震預測三要素主要指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地震預測包括哪些類型?
(1)地震長期預測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進行預測;(二)地震中期預測,是指對未來壹兩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的預測;(三)地震短期預測,是指對三個月內將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測;
為了減輕地震災害,人類制定了壹系列應對地震的戰略戰術,以獲得壹定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是地震對策。簡而言之,就是應對地震的方式和措施,也就是地震來了怎麽辦。地震對策的主要內容有: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工程抗震、社會防災、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
地震應急與救援常識
通常的準備工作
平時做好準備是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的基本條件。(1)家庭安全措施:采取措施固定衣櫃、餐邊櫃、冰箱等。並防止傾倒。在餐邊櫃、窗戶等玻璃上貼透明膜或膠帶。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為了防止櫃門因地震搖動而打開,裏面的東西掉出來,在櫃子和壁櫥的門上安裝合頁進行固定。不要放電視機、花瓶等。在更高的地方。為了防止散落在地上的玻璃碎片傷人,通常會準備厚厚的拖鞋。註意家具的擺放,保證安全的空間。充分註意消防器材和煤油取暖等危險品的管理和存放。加固水泥預制板墻,使其堅固,不易倒塌。務必將滅火器和水桶放在火源附近。做好建築物的維修和加固(特別是基礎柱和屋面瓦等。).(2)準備應急物資和飲用水;食品,嬰兒奶粉;急救藥品;便攜式收音機、手電筒和幹電池;現金、貴重物品;內衣、毛巾、衛生紙等。(3)每月召開壹次家庭防災會議。家裏哪裏比較安全?避難場所和道路的確認;學習急救和救援知識;家庭成員之間的分工;滅火器放置位置的確認;緊急情況下,家屬的聯系方式和見面地點;消防設備等的檢查。檢查緊急搬運袋並確認其放置位置。(4)建立和平時期鄰裏互助的合作制度。大地震發生後,會造成大面積的嚴重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和救護車是不可能隨時趕到的。因此,有必要在和平時期組織當地居民通過街道等場所進行交流,建立應對地震、火災和搶救傷員的互助合作體系。和平時期鄰居之間要建立合作制度;積極參加民間防災組織;積極參加防災培訓。
以下是如何防止休克。
抓住機遇,科學減震。
當地震發生時,妳應該冷靜應對,並立即采取行動防止地震。如果妳行動冷靜,妳就會安全,避免災難,否則,妳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防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在地震中自救和生存的客觀依據。只要具備壹定的防震知識,提前做好壹些準備,就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防震方法和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震顫、建築物晃動、強烈怪異的地聲、明亮可怕的地光等。預警時間:逃離的時間。從感覺到地震到房子倒塌大概需要十秒鐘。只要提前做好準備,就有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秒鐘脫險,轉危為安。防震空間:可以隱藏在廢墟中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子塌了就是死路壹條。在室內家具和物品的支撐下,廢墟中總會有壹些生存空間。
地震應急需要註意什麽?
(1)地震時妳是想跑還是躲?中國大多數專家認為,地震發生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避震的較好方法。這是因為地震預警的現象很短暫,人們往往因為運動劇烈而無法自主行動;但如果住在平房裏,發現預警現象,要爭取跑出來到開闊安全的地方減震。所謂就近減震,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2)身體應該采取什麽姿勢?“臥倒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盡可能蜷起身子降低身體重心,同時用手牢牢抓住周圍的堅實物體,防止因身體失控移位、接觸物體而摔倒或受傷。(3)如何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保護頭部和頸部:彎曲頭部,用手保護頭部或後頸部。可能的話,把身邊的東西,比如書包、被褥、沙發墊,放在頭上。保護眼睛:低頭閉眼,防止異物侵入。保護口鼻:在可能的情況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塵和有毒氣體。4.地震發生後,余震會對建築物造成破壞嗎?許多建築物沒有被主震破壞,但它們變得不穩定。這時候如果有壹些強烈的余震,雖然震級比主震小,但破壞可能比主震大。
不同環境下的緊急減震要點
(1)在家如何防休克特別提醒:——千萬不要臥床;-永遠不要站在房間中央;這些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對於住在樓裏的朋友來說,比較安全的藏身之處是:-堅固的桌子或床底下;-低矮、結實的家具邊緣;-打開壹個有支撐的小房間,如浴室;-內承重墻的拐角;——震前準備的防震空間。地震時不應采取的行動:-千萬不要跳樓;——不要去陽臺;——不要上樓梯;-不要坐電梯;如果地震時妳在電梯裏,要盡快離開;如果門打不開,就低著頭,抓住墻上的扶手。——不要亂跑,尤其不要去樓道裏人多的地方。住平房的朋友:如果室外空間開闊,發現預警現象,可以盡快跑出室外避震器。室內減震的安全地點:-炕沿下;——震前準備的防震空間。地震時不要做的事:-不要躲在屋頂橫梁下;——不要躲在窗邊;-不要靠近脆弱的墻;-不要從窗戶逃走,以免被玻璃砸傷或摔倒。(2)在學校如何避免休克特別提醒:——壹切行動聽老師指揮;-學生應該互相照顧,尤其是那些年幼、體弱和殘疾的學生。上課時:-在老師的指示下,迅速抱頭,閉上眼睛,躲在課桌下;——地震時不要驚慌、擁擠、逃離,然後在老師帶領下,在地震過去後有組織地撤離;——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跳樓,不要沖向樓梯,等等。在操場或戶外時:——如果在空曠的地方,可以原地不動,蹲下,用手護住頭部;-註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體;——不要跑來跑去,也不要擠來擠去,震後要按照老師的指示行動。(3)公共場所如何防觸電?特別提醒:——服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驚慌擁擠,奔向出口,避開人群;——如果非要擠進人流,要防止摔倒;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背部承受外界壓力;順著人流走,避免被擠到墻或圍欄裏;-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順暢。在劇院、體育館等。:-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避免懸掛吊燈、電風扇等物品;-地震過去後,聽從服務人員的指示,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選擇堅固的櫃臺、商品(如低矮的家具)或柱子,蹲在內側角落,用手或其他東西護住頭部;-避免玻璃門窗和玻璃櫃臺;-避免在又高又不穩的架子上擺放重物和易碎物品;-避免懸掛吊燈和廣告牌等物品。在行駛的公共汽車或汽車上;-緊握扶手,低頭避免摔倒或磕碰;——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意外時受傷;地震後下車。(4)戶外如何防觸電特別提醒:——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的東西;——就近選擇開闊地帶減震;-不要隨便進室內。註意避開高大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建築物,尤其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築物;-跨越橋梁和立交橋;-高大的煙囪、水塔等。註意避開危險物體,高聳或懸掛的物體:-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廣告牌、起重機等。註意避開其他危險的地方:——危舊房、危墻;-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磚塊、磚塊、木材等的堆放場所。(5)野外如何防震特別提醒:如果地震時正在郊區旅遊;或者,妳住在鄉下,正在野外玩耍,拾柴或放牛。妳該怎麽辦?-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所;-選擇開闊穩定的地方進行局部減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避風,背對著風,以免吸入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避開以下靠近水面的危險環境:——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崩塌落水,上遊水庫崩塌上漲,或發生海嘯;-在水壩和堤壩上,防止水壩坍塌或洪水;——橋面或橋下,防止橋梁坍塌或洪水。避開以下山邊的危險環境:——山腳、陡崖邊,防止滑坡、滾石、泥石流;-在陡坡和懸崖上,以防止地裂縫和滑坡。避開其他危險場所:-變壓器和高壓線下,防止觸電;-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倉庫,以防止在事故中受傷。(6)地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麽辦?室內:-以防火災。千萬不要亂跑,更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躺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註意匍匐前進,逆風前進;-氣體泄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切勿使用明火;地震後盡量移動。戶外:-如果江河湖海泛濫,跑到高處;-如遇塌方,向與滾石垂直的方向跑,千萬不要順著滾石跑下山;也可以躲在堅固的障礙物下,或者蹲在溝渠、樹冠下,特別註意保護頭部;-化工廠著火,有毒氣體泄漏時,不要往下風方向跑,要盡快繞到工廠的上風方向;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6.地震時生產崗位應急處理對策為了避免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保證關鍵系統工作的連續性,當地震突然發生時,所有在崗人員要沈著冷靜,根據實際情況果斷采取措施:(1)緊急拉下開關,切斷電源;(2)所有高溫高壓裝置立即停止加熱加壓,並采取減壓排氣措施;(3)熄滅火,關閉燃油爐門;(4)將易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相互隔離;(5)迅速關閉儲存有毒氣體和細菌的容器或閥門,防止泄漏;(6)機器的操作人員應做好安全停車工作;(7)運行中的列車和汽車應快速緊急制動;(8)對於壹些不間斷的生產和科研部門,在崗人員要堅守崗位,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地震是可以預防的
目前我國的地震預防壹般分為預測和預防兩個方面。預測是對觀測儀器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減輕地震災害。另壹種方式是預防,因為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主要發生在建築物中,所以加強建築物的抗震工作非常重要。加強房屋的抗震工作,可能會增加基本建設的投入,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利的,特別是壹些政治經濟中心如大城市、大工礦區、交通幹線、電力樞紐、國際工程等。確定地震危險區後,更要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做到有備無患。
與地震有關的數字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
最大地震是智利8.9級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最深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尼蘇拉威西島東部,震級6.9級,震源深度720km。基本地震烈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全國地震烈度在九度以上。地震最少的國家是巴西。中國對1975年海城7.2級地震的預測,是全世界學者公認的對人類有實際意義的。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地震是6月1995+10月17發生在日本阪神的7.2級地震,損失100億美元。世界上最早觀察和記錄地震的儀器——侯豐地動儀,是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記錄了公元132年發生在隴西的壹次地震。
中國地震最多的地方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6月1920+2月16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地震,震中烈度為12度。中國最大的地震是1920年寧夏海原和1950年西藏察隅兩次大地震,震級均為8.5級。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是10月23日發生在陜西華縣的8級地震。死亡人數“已報知名人士83萬余人,不知名人士不算。”破壞和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中國地震最多的省份是臺灣省。中國是板塊內地震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60%。中國第壹個自建地震臺是北京九峰地震臺,1930開始記錄。中國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發生在吉林琿春的地震,深度555公裏。
與地震有關的數字
我國歷史上發生過17次8級以上地震。中國分為23個地震帶。世界上有兩條巨型地震帶,即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球99%的地震發生在這兩條地震帶上。中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壹半位於基本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區。20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位於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區。造成5萬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在全球發生17次,其中7次發生在中國。壹次造成20多萬人死亡的地震有4次,都在中國,壹次在寧夏,壹次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