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香港四大天王

香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指 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中國香港歌壇嶄露頭角的四位重要人物: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他們以非凡的魅力在中國歌唱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命名過程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譚詠麟淡出香港樂壇,張國榮徹底退出樂壇,香港樂壇出現了壹條明顯的 "分水嶺",出現了幾年的磨合期。張學友、劉德華、李克勤、Beyond等人取而代之,開創了90年代香港樂壇的新紀元。

1991年,黎明的迅速成名壓倒了同屬寶麗金唱片的李克勤,李克勤的歌唱事業開始走下坡路。香港樂壇也開始由偶像歌手主導。當時,黎明和劉德華是偶像組合的最大對手,壹度被稱為 Twins。而張學友則是偶像派的最大競爭對手,被冠以 "Twins "的稱號,而在樂壇大放異彩的張學友則與前兩人保持著良好的人氣。隨後的1992年,郭富城旋風式地從臺灣吹回香港,加上《東方日報》壹首打油詩的效應,香港 "演唱會之父 "張耀榮(又名方逸華)將當時最紅的四位男歌手統稱為 "四大天王",被大眾公認為 "四大天王"。

方逸華將當時最受歡迎的四位男歌手統稱為 "四大天王",被大眾廣泛認同,並沿用至今。

2005年底,"四大天王 "同時進入香港藝人收入榜前10名,不少媒體用 "四大天王神話 "渲染,似乎14年前風靡東南亞的 "四大天王 "終於成了 "四大天王","四大天王 "成了 "四大天王"。看來,14 年前風靡東南亞的 "四大天王 "終於 "沒落 "了,哪怕是壹點點進步,也能成為報紙的頭條。話雖如此,即便是在這14年間,媒體圈、娛樂圈無論如何喧囂 "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黎明、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這四個人的地位可都是恒定不變的,直到這四個人都老去,這些所謂的接班人還是那四個人,而這四個人也還是那四個人。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依然在歷史的角落裏。在 "四大天王 "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包攬了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四個人都在多棲發展,但每個人最有競爭力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四個人打得不可開交,他們的粉絲更是口誅筆伐,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飾演張學友的粉絲。1994 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飾演張學友的影迷。電影中,黎明的歌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大喊 "我愛黎明"。電影中,黎明的歌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大喊 "我愛黎明!",結果被張學友的歌迷群毆。Beyond樂隊領隊黃家駒說:"香港只有娛樂業,沒有音樂業。"可見當時 "四大天王 "的壟斷之勢。

其實,早在 "四大天王 "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已經開創了兩大天王的火爆時代,再往前就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樂壇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1987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宣布退出四大音樂獎項,而1990年年內,張國榮宣布退出樂壇,震動了香港娛樂圈。習慣於制造 "廝殺 "的香港媒體都在做各種預側,誰是張國榮的接班人?在當時,根本找不到能拿這個獎的人,甚至在90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最受歡迎的男歌手這個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人選,有人提議讓出這個空缺。

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領跑,1991年,黎明 "扶搖直上 "的人氣讓他和張學友、劉德華壹起,在年終頒獎禮上,三人被稱為 "三劍客"。三人被稱為 "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就夭折了,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占了歌壇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將佛教中所用的 "四大天王 "封為四人,風靡壹時達15年之久。

時間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紅透半邊天,那壹年羅誌祥在臺灣 "四大天王 "模仿大賽中獲得第壹名(模仿郭富城)、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 "四大天王",即使這壹組的團體甚至在臺灣 "四大天王 "模仿大賽中獲得第壹名〈模仿郭富城"。 第二年、第二年,他和歐漢生、陳賢正、陳中偉組成 "四大天王",即使這組組的團體甚至在臺灣 "四大天王 "模仿大賽中獲得第壹名〈模仿郭富城〉。但1998年,小豬羅誌祥在 "四大天王 "解散後,香港原版的 "四大天王 "與他們各自的水平差距變大,四個人也越來越獨立,走下坡路難免走上坡路。

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娛樂業迅速滑坡,粵語樂壇壹蹶不振,四大天王同臺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少。"解體"。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逝世4天後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壹黑到底合唱的《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吊唁,似乎更多的是對香港演藝圈輝煌歲月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 "是香港演藝界團結的象征。1994年,"搖滾新勢力 "在香港紅館演出前,何勇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說,"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不如 "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不如 "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1994 年,"搖滾新勢力 "在香港紅館演出前,何勇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說,"四大天王 "中張學友還可以,其他三個都是小醜。此言壹出,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媒體和藝人都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梅艷芳當時就站出來說不能說這些藝人,"中國火 "演出的許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塊砸爛,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不得不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 "四大天王 "才能平息事態。

四大天王各有各的優勢和長處,當時香港演藝圈的這群四人就是憑著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打出了自己的壹片天地。有人說,"四大天王 "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象征,無數明星被封為 "四小天王 "或 "五大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壹例外都是壹個時代的產物、四大天王 "是壹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業壟斷時代的產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業黃金時代的象征,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但遺憾的是,"四大天王 "的沒落恰逢 "四大天王 "的沒落。四大天王 "的沒落,恰恰折射出粵語歌壇的沒落。

15年,回首......

"四大天王",劉德華是最早的壹個,1981年畢業於第10期無線藝員訓練班,1982年參演第壹部電影《彩雲追月》,同年因在電影中的角色得到肯定。1982 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彩雲追月》,同年,參演許鞍華導演的《奔向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 年,參演電視劇《神雕俠侶》的主題曲《永恒的記錄》,這是他的第壹首歌曲;80 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在香港被人認識。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在香港樂壇得到認可。嚴格來說,劉德華的嗓音並不占優勢,但無論粵語還是普通話,他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歌曲。從《我追的夢》到《來生結婚》,從《謝謝妳的愛》到《真愛難收回》,劉德華的情歌壹首接壹首,成為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談到 "四大天王 "的話題,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比他們幾個都早,嚴格來說,我們不是壹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區別於其他三人的最大區別,關鍵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模壹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嘆為觀止。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攝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虎膽龍威》,可謂老當益壯。此外,他多才多藝的均衡發展,也是4人中最能保持人氣的。即使在2000年獲得第壹個金像獎影帝後,他開始在電影上投入更多精力,但在音樂上依然保持著高產出,陳耀全為他創作的大路情歌雖然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依然有不少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應邀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 "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是電影,他要成為 "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想成為壹名 "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壹名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會引起爭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號召,要聯合五位影星拍壹部電影,挽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引發了壹場激烈的口水戰。

在劉德華看來,"五帝電影 "只是他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壹個簡單想法。不管 "華仔 "能否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最有資格在那個時候站出來的人,因為他堅守香港多年。因為他堅守香港電影多年。直到現在,他似乎才是最在意 "天 "字的人,創建了 "天中 "演藝公司,成立了 "天茂 "電影公司,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電影公司之壹。對於 "四大天王 "影響力的逐漸下降,劉德華接受采訪時仍表示,"四大天王 "並不過時,年輕壹代和老壹代明星不同,年輕人有很多不可替代的東西,比如新音樂,就值得我們學習。

"四大天王 "中,郭富城的成名之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電視藝術訓練班,其間演過不少電視劇,但大多是龍套角色。直到 1990 年,郭富城離開臺灣拍攝摩托車廣告,意外地改變了他的人生。他英俊的外表、濕漉漉的頭發、電壹樣的眼神開始讓臺灣女孩著迷,隨後錄制了三張國語專輯,其中壹首《對妳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手身份回到香港,隨即發行了壹張粵語專輯,1992年被評為 "四大天王 "之壹,28歲便壹舉成名。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以多種方式發展自己的事業。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雄心》,還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詞作家小美。

雖然郭富城的舞技不俗,但他最忌諱的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成了他揮之不去的拐杖,"以舞會友 "成了他取悅歌迷的便捷方式。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走向前衛,服裝大膽出新,歌曲風格也是多種多樣。但郭富城天生不是壹個前衛的人,所以他不得不在形象上動腦筋。幸運的是,每壹次形象的改變,他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壹開始的 "四六頭 "到接手百事可樂後的 "火箭頭",郭富城在 "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火箭頭 "中,都有自己的影子。郭富城是 "四大天王 "之壹,他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外表介入時尚。可以說,郭富城今天的成功與廣告密不可分。從出道到現在,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著他,且不說讓他壹夜爆紅的摩托車廣告,就連 1998 年初的 "百事巨星 "也是他娛樂圈事業的轉折點。2005 年 郭富城獲得臺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人。2005 年,郭富城終於獲得臺灣金馬影帝,是 "四大天王 "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2006年郭富城又憑借電影《父子》獲得臺灣金馬影帝。

黎明出生於北京,父親是印尼華僑,4歲隨父母移居香港,1990年因主演電視劇《人在邊緣》在香港及華語地區壹夜爆紅,同年他還發行了首張唱片《LEON》,獲得當年香港音樂獎最佳新人獎。此後,黎明在樂壇的聲望迅速攀升,成為蟬聯香港 "四大天王 "十余年中最年輕的壹位。

黎明壹直以謙虛儒雅的健康形象受到人們的喜愛,在演藝事業上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在音樂上黎明壹直走在流行的前端,在專輯中以電子音樂引領港、中、臺流行音樂的潮流,創造了屬於黎明自己的 "黎式電音",並風靡於各大PUB和歌舞廳。

短短幾年間,黎明先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並憑借《三更歸來》獲得第3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除了娛樂事業,黎明先生還熱心慈善事業,1995 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位華人青年特使,1999 年成為香港公益金籌款委員會成員,2005 年成為香港公益金董事會成員。1998 年,黎智英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之壹,2003 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榮譽勛章。

1999 年,他宣布不再在香港獲得任何音樂獎項,但仍然熱心慈善事業,擔任香港公益金董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並繼續拍戲和唱歌。他現在擁有自己的唱片公司A Music。

去年年底是張學友忙碌的壹年。除了長達壹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演出外,他還主演了電影《如果愛》,作為賀歲片加入了年底的票房大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面對 "四大天王再起 "的局面,張學友無奈地笑著說:"怎麽還叫我'四大天王',沒辦法,他們老愛這麽叫。'四大天王'這個說法早就覺得過時了,這個說法被大家叫了十幾年,現在四個人各自的發展都很精彩,連見面的機會都很少,所以'四大天王'這個說法早就應該'廢'了。這個稱謂只代表上世紀 90 年代,不代表現在。雖然現在,我對這個稱號已經沒什麽感覺了,但我不會唾棄它,因為它曾經帶給我很多東西。"談到這個稱號代表什麽,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上世紀 90 年代,現在的樂壇已經很不壹樣了,有了新的狀況。四大天王'只代表那個時代。現在的樂壇新人輩出,相對來說,歌手的壓力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發生過。他們(歌迷)越喜歡妳,對妳的要求就越高,他們會對妳提出自己的要求。不過,我認為作為壹名歌手,最重要的是做出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妳,那妳可以改變它,如果妳不能,那也沒辦法。

我希望我能見證壹個真正熱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完他的壹生的。每個人走過他人生旅程的方式都不壹樣,如果妳喜歡唱歌,妳在哪裏可以唱歌,有什麽樣的發展,現在沒有人可以說,我就是想努力唱歌,用自己的演藝生涯去見證曾經壹個歌手從進入演藝圈到舞臺生涯結束的過程,所以對於(四大天王)這樣的稱號,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只要做自己喜歡的就夠了。"

只有懷念,沒有留戀

1999年,黎明、張學友宣布退出 "四大天王 "稱號。與此同時,他們也不再參加香港樂壇頒獎禮的角逐。兩人的退出,可以看作是 "四大天王 "時代的正式終結。

那段時間,張學友並沒有依附於 "天王":"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們四個當時很風光,現在我當然會在壹定程度上懷念那段日子,但其實我壹點都不留戀。但不懷舊並不意味著我排斥那個階段。我很高興自己經歷了那段時光,我常說的壹句話是,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歷了它從起步到巔峰再到現在的整個衰落過程。我在那裏待了十幾年,壹直站在最前線,現在整個市場變了,我還是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找到壹些新的出路,或者新的環境,讓它有重生的機會。

現在的香港樂壇,大家都看到,除了娛樂方式增多之外,還有網絡下載、盜版的沖擊,以及音樂周邊環境不如以前好。比如,原來的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壹起推出壹些有潛力的新人,但現在變成了競爭,大家都在搞評獎,妳誇這個人,那我就支持那個。缺乏壹種集體的力量。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自然很難再現當年的那種局面。

所以我不喜歡香港的頒獎方式,最後決定退出。

其實,現在的頒獎禮還涉及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要平衡唱片公司的利益等等,變得不那麽單純了。

時代不壹樣了,競爭也不壹樣了

如今,四大天王各自的發展越來越不壹樣,"四大天王 "的稱號也的確顯得越來越遙遠。"當時,我說退出頒獎典禮,退出(四大天王)稱號,並不是說不做'四大天王'了,做不做'四大天王'也不是我說了算。我沒有說我是("天王"),然後我不知道它什麽時候來的,我也不能決定它什麽時候去,是繼續還是結束,我覺得這不是我能決定的。當時可能有人問我,我覺得'四大天王'這個稱呼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壹樣,同時出現的機會很少,跟那個時候不壹樣。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同壹個場合激烈競爭,哦,大家都在說("四大天王"),我想我明白了。那現在大家是拍戲的拍戲,唱歌的唱歌,不唱歌的不唱歌,所以都不壹樣了,那個競爭沒有了,所以那個名號也不存在了。"

近年來,賴聲川的工作量銳減,轉型開始做娛樂公司老板。所以近幾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 "撿漏"。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裏面最排斥這個頭銜的。在接受采訪時,他基本上不怎麽回應關於 "四大天王 "的問題。"四大天王這個名號會壹直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的,用來諷刺的,用來取樂的。

天王這個名字對我黎明沒有任何作用,妳可以查我的記錄,從第壹天有四大天王這個名字開始,我就沒有用過。到任何地方做宣傳,別人叫黎明我是最開心的,叫天王是最難的!

這不過是媒體為了炒作壹個名字而已,和我有什麽關系?現在什麽小天王、小天後,這都沒用"。但作為 "四大天王 "稱號的受益者,黎明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公眾對他 "天王 "的印象。

談及此,黎明頗感無奈。"也許從包裝和宣傳上來說,這樣的稱號不僅對我們四個人,對整個香港樂壇都有壹定的正面作用。但在我們四人包攬大部分獎項的這十年間,也產生了壹些不太好的影響。例如,那個時代的其他壹些優秀男歌手因此感到了很大的壓力。香港樂壇也因此失去了壹些可能性。現在時過境遷,新人輩出,我覺得其實我們已經得到了很多好處,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謂的頒獎典禮上分豬肉了。還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因為四大天王留給香港歌壇的烙印太深,很多年輕歌手出道後多刻意回避被稱為所謂的天王接班人,陳奕迅也曾公開表示四大天王只買張學友的唱片,其他三大天王也紛紛回應,黎明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回應了黎明的表現:"尊重分兩種:壹種是內心真的尊重,壹種是表面的尊重。尊重有兩種:壹種是內心真正的尊重,壹種是表面的尊重。對於同壹個人,有的人可能認為需要尊重,有的人可能認為根本不需要尊重。如今生活在這樣壹個自由的社會,人們只會尊重實力"。正因如此,這些年來,賴聲川的工作重心從個人發展轉向了公司運營。"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人氣,完全沒有必要再去亂接活,強迫自己去做。多拍幾部戲,多賺點錢,少賺點錢,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但用壹種給自己施壓的方式去做,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壹點。

人生路漫漫,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工作讓我既有滿足感,也有失落感,但壹個人必須以事業為重。像周潤發、成龍,他們都是我的前輩,他們每天都在不同的環境中奮鬥,我應該像他們壹樣努力。

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娛樂市場,四大天王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幾乎統治了整個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的十大金曲頒獎典禮上,張學友、黎明包攬了金曲金獎中的四個獎項,基本包攬了上世紀90年代金曲獎最重量級的獎項。幾年後,四大天王的競爭更加激烈,張學友被譽為歌神接班人;黎明開始結合廣告推廣自己的歌曲,並取得了不俗的反響,出現了 "黎氏電音",掀起了香港樂壇廣告歌曲的熱潮;劉德華轉戰海外國語市場,雖然發展還不錯,但香港樂壇的發展開始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張學友的歌曲。劉德華轉戰海外國語市場,雖然發展還不錯,但香港樂壇的發展開始放緩,被張學友和黎明的歌曲所取代。而郭富城的舞蹈功底深厚,憑借精湛的舞技得到了觀眾和娛樂圈的認可,被冠以舞臺之王的稱號。

90年代末-2000年代,四大天王的實力仍有相當的影響力,張學友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和錄音棚,並壹人接手和扶持了環球唱片下屬的唱片公司,還自己策劃和藝術總監成功舉辦了大型音樂劇《雪狼湖》。在世界地區巡演,為中國流行歌手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被很多人認為是流行歌手的藝術突破。

劉德華則與曾誌偉壹起積極捧紅新人,並開始積極籌建影視公司。劉德華曾在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獲得 "四臺音樂獎--傳媒大獎",連續四年成為四大電子傳媒音樂獎的大贏家。在電影界,他出演了 100 多部電影,包括 2000 年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佳男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最佳男主角"、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他還在 1999 年和 2004 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2008年,劉德華更成為首位在香港傳遞奧運聖火的火炬手。

1999年,黎明宣布不再在香港領取任何音樂獎項,但繼續拍戲、唱歌,並熱心公益事業,目前擔任香港公益金董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A Music,旗下藝人包括楊千嬅、衛蘭、衛詩、光良、江美琪、吳克群、杜汶澤、黃日華、應采兒等。

1997年至2000年是郭富城歌唱事業的巔峰期,2004年,郭富城以 "堡壘之夜郭富城舞臺瑰寶@舞林大會 "創造了新的傳奇,演唱會大受歡迎,被媒體稱為近十年來最精彩的演唱會,壹炮而紅。他還憑借在演唱會上的舞蹈表演榮獲 2005 年香港舞蹈年獎,成為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壹人。在電影方面,他憑借精湛的演技,在 2005 年和 2006 年連續兩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8年郭富城 "堡壘之夜 "舞蹈音樂會分會場使用的450度旋轉舞臺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演唱會旋轉舞臺,這也是華語演唱會首次獲得這壹殊榮。

四大天王:

力王、歌神張學友

影帝、影帝劉德華

情歌天王、王子黎明

舞臺之王、舞王郭富城

四大天王威震華語樂壇。

  • 上一篇:藥品零售管理系統
  • 下一篇:長瀨產業株式會社在中國的長瀨產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