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喀斯特緩坡地(ⅰ)(ⅱ)

喀斯特緩坡地(ⅰ)(ⅱ)

巖溶緩坡(上部)主要分布在塔河油田4區和6區周邊。奧陶系頂部至石炭系雙峰灰巖古厚度60 ~ 110m,地面坡度下降2% ~ 3%。地表河谷和水系不發育,為古水系徑流區;巖溶強烈發育,主要分布在山峰、丘陵、窪地(或天坑)。窪(底)峰(峰叢頂)的相對標高為20 ~ 80m,溝的走向傾向於平行於坡。

在喀斯特緩坡(上圖)上有六種第三紀古喀斯特地貌類型(圖3-4),如峰頂窪地(ⅱ1)、喀斯特窪地(ⅱ2)、丘陵脊谷(ⅱ3)、丘陵脊谷(ⅱ4)、喀斯特槽谷(ⅱ5)、喀斯特湖泊(ⅱ6)。

(1)秋楓凹陷(ⅱ1)

主要位於塔河油田4區南部和2區北部,即BK425-BK419和BK210-BK213附近。塔河油田6區中部和7區北部,即BK628-BK610和bk 735-bk 714;塔河5區中北部BS 178-BS 190附近區域。奧陶系頂部至石炭系雙峰式灰巖古厚度60 ~ 110m(相對高差50 ~ 60m);在這種地貌類型區,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較小,山體呈圓錐形或緩丘形;淺窪地和小槽谷在丘陵和山峰之間重疊,窪地和小槽谷廣泛發育小漏鬥和天坑。

秋風窪地區地下溶洞和巖溶管道較為發育(表3-7),但由於古巖溶盆地分水嶺附近匯流條件有限,巖溶空間發育規模較小。局部地區屬於區域性分水嶺地帶,窪地和山谷中的淺部溶蝕縫洞後期不易充填,如BK447、BK480和BK434井,均為鉆井過程中放空或漏失鉆井液,反映存在壹個未充填的古縫洞系統。

表3-7秋風窪地區部分井巖溶發育特征

繼續的

(2)丘陵溝壑(ⅱ3)

主要位於塔河油田5區、3區和4區的部分區域。塔河4區東側為巖溶臺地與巖溶山間盆地的過渡帶,地形向巖溶山間盆地傾斜,地表溝谷發育。5區和3區地勢向西南傾斜,地表水系統和河谷相對發育。奧陶系頂部至石炭系雙峰式灰巖的古厚度為60 ~ 90m(相對高差為30 ~ 50m);山基相連形成山脊,呈波浪式走向,向喀斯特山間盆地方向傾斜遞減,地形坡度較大。脊與脊之間發育喀斯特谷或槽。

大氣降水垂直滲入或流入山谷和谷地。由於徑流梯度大,匯水面積有限,雖然地表溝谷發育,但規模相對較小。淺部以垂直裂隙為主,壹般難以發育形成大規模的溶洞系統。

塔河4區丘陵、山脊、山谷地貌單元有3口井,5個溶洞(表3-8),7個剖面溶蝕縫發育。洞高0.3~9.0m,僅壹洞充填灰綠色砂泥及少量方解石,其余四洞未見充填物。溶蝕裂縫發育段厚度為2.0 ~ 25.0米,大部分被泥質和方解石完全充填或半充填。

表3-8丘陵溝壑區巖溶發育特征

(3)山、叢、脊、槽、谷(ⅱ4)

主要位於塔河油田4區和6區的北部,地形向北傾斜,地表水系統、溝谷和低谷發育。奧陶系頂部至石炭系雙峰式灰巖的古厚度為60 ~ 90m(相對高差為30 ~ 50m);山的底部連接起來形成山脊。淺部主要為垂向溶蝕裂隙和小溶洞。巖溶溝谷附近的BK481井和BK483井(表3-9),古巖溶縫洞系統較為發育,充填物為砂質泥質巖,具有地下河沈積特征,反映了該區巖溶管道系統的存在。

表3-9丘陵、山脊、山脊和溝壑的巖溶發育特征

塔河油田4區丘陵、山脊、山脊、山谷地貌單元有5口井,溶洞10,溶裂縫12。洞穴高度1.5 ~ 13.0 m,最大72.0m,充填物以鈣質泥質為主,具有地下河沈積特征。溶蝕裂縫發育段厚度為1.0~25.0m ~ 25.0 m,多為泥質和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

(4)喀斯特峽谷(ⅱ5)

分布在塔河油田4區BS 165-BK453井和6區BT601井附近。巖溶丘陵與河谷的相對高差為10 ~ 20m;巖溶槽谷下部具備發育巖溶管道系統的條件,但後期容易被充填。如BS165井,井深5480 ~ 5488 m(距奧陶系頂部29 ~ 34 m),縫洞系統發育良好,但被鈣泥完全充填。縫洞系統井深5724.67 ~ 5727.77米(距奧陶系頂部273米),全充填泥質粉砂巖,具有地下河沈積特征。

  • 上一篇:建行榮劍家園
  • 下一篇:白求恩的事跡,短壹點,謝謝。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