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向醫生請教有關脈診的問題 ...

向醫生請教有關脈診的問題 ...

脈診簡介 脈診,又稱切脈,俗稱 "把脈"。脈診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者診治疾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經有了 "脈法 "的內容。我國第壹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代,當時的脈診方法和理論已經相當完備。 脈象的意義 脈象是脈搏運動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起伏、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暢、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因此,心和脈是構成脈象的主要器官。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氣血循環於脈道,流布全身,運行時,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臟腑的協調作用:肺朝脈,肺氣舒展,血方能發散;脾主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靠脾的充養和調攝才能運行;肝主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可化生血液,又可轉化為氣,腎為組織臟腑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是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它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時,必然從脈象上表現出來,呈現出病理脈象,脈象診斷的重要方法 早期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頭頸、手、足等部位的脈象。後來逐漸簡化為只切腕脈,稱為 "寸口 "診。在這短短壹寸長的脈動部位,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手腕向上約壹寸長的橫紋,將此脈分為 "寸、關、尺 "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即能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臟,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臟(重要臟器);左寸反映心臟,左關反映肝臟,左尺反映腎臟和膀胱。

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遠端的 "寸 "對應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和循環系統);關的中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對應腎和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這樣壹來,小小的 "寸口",儼然就是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這還不夠,在切脈時,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按脈,輕輕按在皮膚上為 "浮取";中力按到肌肉為 "中取";重力按到筋脈為 "沈取"。"沈取"。寸、關、尺三部各有浮、中、沈三候,合稱 "三部九候"。不同手法所把的脈,其臨床意義是不同的。通常,脈浮於外則病淺,脈沈於內則病深。

切脈時還要考慮很多問題。首先要求靜,包括外界環境的靜和醫者、患者心境的靜。患者診脈前應休息片刻,做到先靜後診脈。醫生切脈前壹定要安靜,調整好呼吸,將註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指上,仔細切按壹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壹水平線上,手腕伸直,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生用三指指定位置,即先在中間指定好關指部位,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指疏密。如病人個子高,布指宜疏;個子矮,布指宜密,小兒用壹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脈診,必須先了解正常脈象。正常脈象稱為 "平脈"、"常脈"。它每分鐘跳動約70-80次,節律有規律,脈象不粗不細,不浮不沈,不剛不柔。但是,正常脈搏往往會隨著季節、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春、夏、秋三季的脈象多為浮而有力;冬季的脈象多為沈而內斂。年齡越小,脈象越快;青壯年的脈象越強,老年人的脈象越弱;高個子的脈象越長,矮個子的脈象越短;瘦人的脈象越浮,胖人的脈象越沈;飽食和情緒激動的脈象越快越強,饑餓的脈象越軟越弱。如果發現相反的脈象,如冬季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沈等,則提示脈象異常。 診脈方法及註意事項 1、時間

診脈的最佳時間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常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充,而脈絡調暢,氣血未亂,故為診已脈"。因為清晨時間患者不受飲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內外環境相對安靜,氣血經絡處於較少擾動的狀態,所以容易辨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他時候就不能診脈,王機認為:"若有疾病,隨時可診,不必以平旦為拘"。壹般來說,診脈需要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前要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和,室內也要保持安靜,避免外界環境和病人情緒波動的影響,有利於醫生的診脈體驗。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為病人診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手臂平舉與心臟幾乎在同壹水平線上,手腕伸直,掌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面墊上布枕,以便切脈。姿勢不正確,會影響局部氣血運行,影響脈象。

3、指診法

醫患側坐,用左手診患者右手,用右手診患者左手。診指下脈時,先用中指在掌背高骨內側的關脈部位,其次用食指按關脈部位的前寸部,無名指按關脈部位的後尺部,三指要弓起,指尖平齊,指肚要觸及脈絡,指肚感覺越靈敏越好。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越高,手臂越長,布指越疏,身高越短,手臂越短,布指越密。取準部位後,三指同時用力按壓脈搏,稱為總壓。為了集中診脈的某壹部位,也可用壹指按壓脈搏的某壹部位,稱為單按。例如診脈時,微擡中指和無名指;診脈時,微擡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時,微擡食指和中指,臨床上常將總按、單按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采用 "壹指(拇指)定關法",不可細分為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準指定三寸關尺,且易哭鬧,不配合。

4、提按尋訪

這是診脈時用指力輕重而動,以探求脈象的壹種手法。

滑伯仁《診樞》曰:"握脈之要有三:曰提、按、尋。手輕曰舉,手重曰按,不輕不重,求之曰尋。先持脈者,輕手候脈見皮毛之間,陽也,臟也,心肺之應也。手重者,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進退取舍,脈宜在血肉之間,陰陽相宜,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浮沈不顯,則脈宜曲,隱隱不顯,則陰陽之脈亦隱,三部皆然。"用手指輕壓皮膚謂之提,又稱浮或輕取;用手指重壓筋脈之間謂之按,又稱沈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也可輕可重,以求曲者謂之尋。此外,當三部脈象獨特時,還須逐步移動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其義,非中取義也。因此,診脈必須註意體會提、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5、平靜

壹呼壹吸謂之呼吸。診脈時,醫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壹呼壹吸的時間來計算患者脈來的次數,如脈來的次數遲,都算在壹呼壹吸之中。此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心平氣和,思想集中,全神貫註地體會脈象,有《素問-脈要精微論》之稱:"持脈有道,虛靜為護"。

6、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須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每側脈搏跳動不得少於五十次。這樣做的意義在於:壹方面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的結、代、促脈象。必要時可延遲至第二或第三次五十動,總之要達到辨脈的目的,故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鐘為宜;另壹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二按妄動,張仲景如是說:"數動發歇,不足五十,短期內未知定診,九候不若,......夫欲見死異生,難矣。"[編輯本段]平脈 1、特點

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壹息脈再動,壹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平人之命,平人無病也"。平脈的形態是三部脈,壹呼四至(閏至太息五至,相當於72~80次/分),不浮不沈,不大不小,沈緩柔和,柔中有剛,節律壹致,尺脈沈取壹定的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平脈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1)胃 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是人體營衛氣血之源,人的生死決定於胃氣的有無,所謂 "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脈象也是以胃氣為基礎的,關於胃氣的脈象,古人說得很多,如《靈樞-終始》說"邪氣來也緊而速,谷氣來也徐而和"。或取中心以候胃氣。壹般來說,平人的脈象不浮不沈,不快不慢,沈緩相間,節律壹致,就是有胃氣了。病者脈雖浮沈,但有和緩之象,就是有胃氣。診斷胃氣的盛衰,對判斷疾病的進退有壹定的臨床意義。

(2)神(2)脈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足則心神健,脈自然有神;脈之形,有柔有剛之神;脈雖弱,不盡無力之弱脈有神;脈弦實,有柔實之脈有神。總之,脈之胃氣與神氣,皆以象和,胃氣即神氣,故胃氣與神氣的脈象規律是壹致的。

(3)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充足,反映在脈象上就會有根沈以待腎,足沈以待腎、腳取沈脈應指向有力者,即有脈根之形,若病在腎氣尚存,先天之本尚未消除,沈脈取之可見,尚有壹線生機,正如《脈訣》所言:"寸口雖無,足仍不絕,故曰無者。

2、平脈生理變化。

(1)四季氣候 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沈的變化,因為春陽雖升,但寒氣未除,氣機上有制約現象,所以脈象有點弦。夏季陽氣旺盛,脈氣以勢盛勢衰,故脈微洪。秋季陽氣欲斂,脈氣以輕發狀,故脈微浮。冬季,陽氣潛藏,脈沈降而搏指。

(2)地理 地理位置也會影響脈象,南方地處低窪,氣候溫暖,空氣濕潤,人體肌肉耦合緩慢而疏松,故脈象多細軟或稍細;北方地勢高,空氣幹燥,氣候寒冷,人體肌肉耦合緊密,故脈象多堅實。

(3)性別 女性的脈象壹般比男性弱而稍快,女性婚後、妊娠後,脈象多滑而沖。

(4)年齡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兒童每分鐘90-110次,年齡越大,脈搏越慢。年輕人脈搏有力,老年人由於氣血虛弱,脈搏無力。

(5)體質 高個子的人脈搏較長,矮個子的人脈搏較短。瘦的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沈。六脈常沈細而平,無病之象者,謂之六陰脈;六脈常洪而平,無病之象者,謂之六陽脈。

(6)情誌 壹過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會發生變化,如喜則悲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誌恢復平靜後,脈象就會恢復正常。

(7)勞逸 在劇烈運動和長途跋涉後,脈搏比較急促,人入睡後,脈搏比較沈緩,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脈搏比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弱。

(8)飲食 飯後、飲酒後脈搏有力,饑餓時脈搏稍緩而弱。

此外,還有壹些人,脈象不是見於寸口,而是從尺部斜向手背,稱為斜飛脈;如果脈象出現在寸口的背側,稱為反關脈,而出現在腕部的其他位置,都是生理特定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是病脈。[編輯本段]常見的異常脈象浮脈,是搏動部位的淺表脈象,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壹般提示病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實,浮而無力者為虛。

沈脈是脈象表現部位較深的壹種脈象,輕取不察,重按可見。多為裏證之主證,沈而有力為裏證之實證,沈而無力為裏證之虛證。

遲脈是指脈搏緩慢,每分鐘在60次以下。其特點多為受寒,血流減慢。脈遲而有力者為寒積,脈遲而無力者為陽虛。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鐘90次以上,來得快,去得也快。常以熱為特征,能使血流加速,強則實熱,弱則虛熱。

細脈又稱小脈,脈象如細線,無力,但應指尚明顯。這是濕邪和虛證的表現。濕阻脈絡,或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脈絡所致。

洪脈,脈體寬大,飽滿有力,來去如洪。多主邪熱亢盛之實證。

弦脈,脈體平直,如按琴弦。常見於肝膽疾病、痰飲證、疼痛證等患者。

滑脈,脈象流動(滑),如盤走珠。為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妊娠證之脈。

澀脈,脈象沈硬,如輕刀削竹。這是氣滯、血瘀或精血不足的表現。

虛脈是所有虛弱脈象的總稱,按之三脈皆虛,指下隱隱蠕動。它是體虛的表現,主要是氣虛或氣血兩虛。

實脈是所有有力脈象的總稱,按之三脈皆有力,脈象結實有力。是實證的表現,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脈、結脈、代脈是節奏異常、時斷時續的脈象。促脈急促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急促有力為高熱之證,急促無力多為氣虛將脫;結脈遲緩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虛、氣虛、寒痰、血瘀等病;代脈遲緩而有規律的間歇,間歇期較長。為元氣衰弱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很多,以上是最重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望、聞、問診外,切脈也很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說:"脈者,醫之大工,既不深察其道,何以為醫!"在辨證時,脈象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編輯本段]脈與病的關系 當然,疾病的病因病理變化是十分復雜的,所以臨床上的脈象也往往十分復雜,常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並見,如脈浮數、沈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與證不壹致、證與證不壹致的問題,這就要決定是舍證從脈,還是舍脈從證等等。另外,從理論上講脈診並不難,但在實踐中要確定什麽脈象,解釋分析脈象與疾病的關系卻非壹日之功。古人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之所明,指之所難"。不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領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脈診的。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關系的 "別途奇行",故稱 "奇經"。奇經八脈中,金剛脈、任脈、沖脈均起於胞宮、出於會陰,稱為 "壹源三氣",其中金剛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沖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上循口唇。帶脈起於足背下部,環繞腰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小腿內側和股骨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交。陽維脈起於跗骨外側,沿膝外側上行至頸後與督脈相交。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循足少陰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足跟的陽蹺脈相合。足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隨足太陽經上行,在目內眥與足陰蹺脈會合,然後循足太陽經上行至前額,在頸後與足少陽經會合。

奇經八脈交錯於十二經脈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連接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奇經八脈將位置相近、功能相近的經脈連接起來,以調節相關經脈的氣血,調和陰陽。督脈與六條陽經相連,稱為 "陽經之海",調節全身的陽經和陽氣;任脈與六條陰經相連,稱為 "陰經之海",調節全身的陰經和陰氣;沖脈與任脈、督脈、足陽明經、足少陰腎經相連,與其他奇經八脈相通。沖脈與任脈、督脈、足陽明脈、足少陰脈等相連,故稱 "十二經脈之海"、"血海",具有貯藏十二經脈氣血的功能;帶脈束縛著縱貫軀幹的足部經脈;陰陽維脈與陰經、陽經相通,主管體表和體內;陰陽蹺脈主陽動陰靜,**** 司下肢運動和睡眠覺醒。其次,奇經八脈調節十二經脈中氣血的積聚和浸潤。當十二經脈和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就能蓄積,當人體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就能滲透供給。

沖、帶、蹺、督六脈的腧穴,都依附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但任督二脈又有各自的腧穴,所以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的是 "十四經"。十四經有壹定的循行路線、癥狀和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體部分,是臨床上針灸治療和藥物歸經的依據。

凡是看過中醫的病人,常常會看到醫生先給病人 "把脈 "教科書上叫 "切脈",切脈的同時醫生會先 "望 "看病人 醫生會先 "望 "看病人的 "動 "與 "靜"、即病人的 "神",然後再觀察病人的 "氣",通過 "氣 "的明暗,以及脈搏的多少和尺澤的冷暖,來分辨疾病是 "陰 "病還是 "陰 "病。"陰 "屬 "陽 "屬 "寒 "屬 "熱",再看患者的舌體,舌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舌質 舌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舌質、舌底,舌上部為心、肺、頭、上焦,舌中部為脾、胃、中焦,舌下部為肝、腎、下焦。通過舌苔的厚薄、脈象的浮沈,探索疾病的 "表",通過脈象的強弱,分辨患者的 "實"。明確 "八綱",通過患者對疾病的主訴,進壹步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經絡。如此,辯證施治,理論聯系實際。

  • 上一篇:有機地球潤寧護鼻油有效果嗎?質量有無保障?
  • 下一篇:如何最快提高智力視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